白麻肉什么地方方言(麻粮中浓缩的母爱)

作者:莫碧莲

“那么老了你还到做什么麻粮?你伢儿都没到屋,暂干哪个还到垫你这个袜垫嘛?”串门的大嫂说。

“没得事,做点懒醸嘛。” 戴着眼镜的老婆婆乐呵呵的。

“麻粮”,指的是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成品涵盖家庭必用的铺笼帐被、衣裤鞋帽、围腰帘幕等,因古时材料大多为麻,成品能换钱米,故称为“麻粮”。

花垣历史悠久,在茶洞老街原印刷厂那儿发掘出商周时期的釜、罐、煲等文物,甚至新、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砍伐器等。后来又在水门口边的药王洞出土了旧石器晚期的打制、磨制石器。这说明茶洞乃至花垣在远古就有人类居住了。花垣古属三苗地,夏《禹贡》为荆州之域,商为荆楚鬼方地。周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历史长河中,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语言也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在历次的民族大融合中吸纳了外来文化,形成了苗语与西南官话(俗称客话)共存的局面。因花垣有条河流连通常德,往来客商、官家、兵民便循河而上,择近而居,所以临河的县城、和平、茶洞一线和三者之间的中心团结便以西南官话为主,其他各乡镇为苗话。

西南官话在花垣生根日久,便有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便将花垣方言中的名词略举一二。

白麻肉什么地方方言(麻粮中浓缩的母爱)(1)

一、名词词汇

啊呜:猫。例:你再哭,慢啊呜来帮你夹走去!

昂(ŋàng)天龙:走路只看天不看路的笨人。

岔巴客:贬义词,指专门挑拨离间的人。例:她是个岔巴客,少和她到一起。

吃货:吃食。例:他硬见不得吃货东西。

嗲:父亲。例:你屋嗲到屋没?

杠龙:彩虹、出现彩虹。例:看啊,天上杠龙了!

隔壁邻声:邻居。例:隔壁邻声要互相听到哈。

刮子:运气丑,倒霉。例:他今天着刮子了。

哈包:呆呆的,不聪明。例:你这个哈包崽。

后讲窝:后颈窝。

火坑:火塘。例:帮红苕放到火坑去烧嘛。

假假货:假冒伪劣产品。例:你买到假假货了!

讲根:脖子。例:我都饱登讲根了。

砍脑壳的:亲热的称呼。例:砍脑壳的,你又到做(zòu)死做(zòu)路?背时的没得一句好话!我到做(zòu)粉粑。

克勤脑壳:膝盖。例:他克勤脑壳那里搭流血了。

白麻肉什么地方方言(麻粮中浓缩的母爱)(2)

郎场:地方。例:你到什么郎场?

老随子:老鼠。例:有个老随子!

老子、老仔(zai):父亲。例:我再警告你一次,不要到我面前充老子! 你屋老仔不打死你!

佬佬:弟弟。例:你屋佬佬遭打了。

凌毛毛:接近冰点的毛毛雨。例:今天火要烧大点,都飘凌毛毛了。

芒芒(māng māng ):对小孩说的“饭”。例:来,吃芒芒了。

莽子(māng zi):憨直有点笨的人。例:莽子,过来一哈。

毛伢、嫩毛伢:婴儿。例:轻点,有个毛伢到睡。

手崽崽:手指头。例:我手崽崽怎么那么痒!

趟子:速度。例:你的趟子快没? 刹起野狗趟子跑了。 我得到一趟子跑了。

腾腾: ①读23声调是,是“藤蔓”的意思。例:割背红苕腾腾转来。 ②读41声调时,是“路面有一道凸起”的意思。例:前头有个腾腾,你要好生走,莫搭着。③读32声调时,是“台阶、小平台”的意思。例:这几个腾腾有点高,要好生走啊。

鞋子(hái zi)。例:又买新鞋子了?

伢儿:孩子。例:那个女伢儿才造孽哦。

抓麻子:蚱蜢、拖拉机。例:他坐抓麻子上街去了。

白麻肉什么地方方言(麻粮中浓缩的母爱)(3)

二、名词式样

1. “AA”式。表示轻松愉快,有一定童趣。例:雀雀(小鸟)、芒芒(饭)、面面(粉末)、盒盒(盒子)、东东(东西)、锅锅(锅子)、盖盖、网网。

2.“ABB”式。例:草窠窠、柴棒棒、菜蔸蔸、刺蓬蓬、刀口口、岩洼洼、水塘塘、伞把把、纸牌牌。

3. “AA客”或“AB客”式。表示某类人。例:铲铲客、婆婆客、麻粮客、骗来客、岔巴客、麻将客、回头客。

4.“AA老老”式。表式贬义。例:虫虫老老、壳壳老老、坑坑老老、巾巾老老、渣渣老老。

白麻肉什么地方方言(麻粮中浓缩的母爱)(4)

三、关于麻粮的回忆

讲到麻粮,我就想起母亲夜以继日地为我们做鞋的往事。

做鞋是一件贯穿一年的工作。开春,母亲便忙活起来了。先是打布壳。把破衣烂裤的布头一块挨一块剪下来,用米汤拼接着糊在门板上,糊了一层一层又一层,用不太大的太阳晒干:太阳大了会揭壳。

我家有片麻地,每年种麻,到了麻成熟的季节,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把麻割回家,她便一人用麻刀剐皮,洗、理顺,得出麻线,晒干,一手一手地扎好。抽空闲时间,在腿上把它们搓成一般粗细的麻绳,不断地煮、锤,让它变软,灰色的麻绳变成了带着浸色的白绳了,便晾干,挽成一手一手的。搓麻绳是个长久而细致的活,我学搓过,分不匀麻线,收不好接头,搓得粗的粗,细的细,而且一放手又散了,太难了。我不知母亲是怎样把那一大捆麻驯服成匀致的麻绳的,脑中总放映出她忙完了家事就撸起裤腿搓麻绳的画面。

其次就是剪鞋样。鞋样是用姑姑或姐姐的旧书剪的,在母亲那本长而宽的旧书里夹了许多大的、小的、单鞋、棉鞋鞋样,有鞋底,也有鞋面,线条是那么优美。即便如此,母亲还常常比着我们的脚,重新剪鞋样,然后照着鞋样剪鞋底、鞋面。

因为鞋面好做,母亲往往在这时就先把鞋面做了。因灯芯绒鞋面好看又结实,是做鞋面的首选布料,母亲每次都是做灯芯绒。单鞋照旧是正扣(脚背开扣眼、内藏宽松紧带)的式样,棉鞋则是偏扣(脚侧开口)。现在的鞋子式样就是如此。母亲选了当年最好的棉花,往鞋面内侧匀匀铺了一层又一层,蒙上里子,用细线挑了几针,固定好棉花,再把边子细细缝好,那针脚,密密实实。没说的。

然后就是打鞋底。不管棉鞋还是单鞋,都要用麻绳打鞋底。麻绳多少还是有些涩,每年养蜂的邻居良满娘都会给我母亲拇指大一坨蜂蜡。每次打鞋底前,母亲便把麻绳用蜂蜡勒过,然后戴上顶针,将麻绳细头穿进打鞋针孔里,将针头在头皮上刮两下,便开始打鞋底了。棉鞋鞋底更厚,打起来要非常用力,母亲经常会因为顶针没顶好滑脱而被针屁股刺伤了手。虽然有锥子会省力些,但母亲从没有用锥子锥鞋底,因为母亲为了让针孔更小、更耐穿!针穿过后,母亲拉完线,还一手抓鞋底,一手用力地扯线,让鞋底更紧密些,每一处针线都凹进去了。

接下来就是铺里子。鞋底打好后,两面都砢脚,母亲便用细线缝了个三四层布的里子上去,便成了单鞋的鞋底。如果是做棉鞋,还会在上面铺上一层棉花,再蒙上两层软软的棉布。

最后一步,就是把鞋面和鞋底缝起来。鞋子乖不乖、牢实不牢实,这道最考手艺了。母亲每次都会从鞋子前端的三分之一处开始绱,鞋底与翻面的鞋面紧靠在一起,用尖而细的锥子在鞋面和鞋底的侧面四分之三处扎个洞,然后把打鞋针穿过去,用力扯紧。再锥第二针、再穿针扯线……母亲做的鞋针脚密实,用力均匀,不光好看,还结实耐穿。每逢村里人叫我母亲为她们绱鞋子,我母亲再忙,也会放下自己的活,在煤油灯下为她们一针一针地细细地绱。

小时,我家老老小小9口人,再怎么节约,每人一年两双单鞋,两年一双棉鞋,这是少不了的,于是一到闲暇时间,便见母亲在忙着“麻粮”。因常年剐麻、搓麻、拉麻绳,母亲的右手勒起一道道深痕,大拇指开了捐口一直没好过。虽然有28年没做麻粮了,但大拇指的捐口依然还张着口,一到冬天碰到冷水就疼。

母亲29年前为我做的这双棉鞋,温暖了我多少个冬天!如今我依然珍藏着这份母爱。

在农村,老一辈的妈妈们几乎都做过全手工的鞋,再老的一辈奶奶们,大多数纺过纱、织过布。她们将长年累月的苦,转化成包裹我们的暖、滋润我们的甜,这份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了!

快过年了,祝所有的老母亲: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