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套教科书)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

2020年,人教社迎来了七十周岁生日!为表庆祝,我们特别推出“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大家一同分享与人教社的有趣往事与美好回忆。

人生的第一套教科书,总是承载着不一样的意义。今天为大家带来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晨光小学赵秀茹老师的《我的第一套教科书》,分享她对教科书的别样情怀。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2)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3)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

赵秀茹

1992年7月,我十九岁中师毕业,便分配到了现在任教的学校担任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一年级开始教起,并且担任班主任,一干就是五年。

那会儿小学还是五年制,周六都在上课,只有周日休息一天,这是我教学生涯的第一轮,于是,我便拥有了我的第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单册是1987年10月第2版的,双册是1988年4月第2版的这一套,说是一套,可惜得很,当中就缺第一册和第十册,记不清是怎么没有的了。29年了,这八本教科书我一直珍藏到现在。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4)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5)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6)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7)

这套教科书只有现在的语文课本一半的大小,掀开封皮就是几幅彩色的图画,是给“看图学文”的课文配的插图,剩下的内容全部都是黑白的了,这一套教科书看上去是那么的朴素!课本虽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有归类识字、课文、读写例话,还有基础训练,课文分带“*”和带“△”的,带“*”的是阅读课文,带“△”的是独立阅读课文,字号比现在的小一些,课后题的字号更小。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8)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9)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0)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1)

我喜欢里面的课文,好多都是我小时候学习过的,到现在都记得里面的内容:《一只小羊羔》讲的是巴特拾到小羊羔寻找失主,把羊羔送归原主的故事;《明明上学》讲的是明明放弃自己喜爱的蛐蛐,按时到校上课的故事;《送雨衣》写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关心警卫战士小郭,给他送雨衣的故事……印象是那么深刻,每每翻翻这些教科书,感觉是那么亲切,往事历历在目。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2)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3)

印象最深的是在三年级时讲《25、赵州桥》这篇课文,头一天下午给我通知,第二天早晨第一节课学区领导要听课,让我准备一下。我把讲课时需要提的问题,以及重点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这个自然段谁来读,怎样读,都记在了书上。吃晚饭时,我一边拿着书备课,一边吃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有了充分的备课准备,所以这一节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讲得真不错!”“没想到啊,年纪轻轻的讲得还真好!”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4)

周校长因为有事儿,没有听我的课,于是第二天我又单独给他讲了《26、爷爷》这篇阅读课文,获得了周校长的认可。从那儿以后,只要有讲课、出课的任务,学校都会找到我,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的备课能力、教学水平、掌控课堂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那段岁月,忙碌、紧张而充实。

班主任也要教思想品德课,由于我语文讲得比较好,因此学校也让我教品德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1997年5月,我参加区里组织的思想品德课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的第一名。

我还讲过自然课,撰写的《秋天》教案(课堂纪实)在邢台市1998年小学自然教案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四年级第八册“基础训练2”的习作要求是:以“我和××”为题写一篇文章。我指导的学生作文《我和乐乐》刊登在了1999年1-2期的21世纪《小学生作文》上面。

我把这一套书中的所有应用文的书写格式都编成了顺口溜,以方便学生记忆。这些顺口溜都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里,课堂上信手拈来就能使用:

“留言条,留言条,称呼顶格加冒号,再写内容空两格,内容写清什么事儿,清清楚楚最重要,右下写上我是谁,几月几日要记牢!”在去年二年级上学期学写留言条时,我又把这个顺口溜教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一听说是老师自己编写的,就特别兴奋,积极、主动地去背诵,一会儿就背过了,把格式记得清晰、牢固。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5)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6)

在这八本教科书中的每一页上面都有我认认真真、密密麻麻做的讲课笔记,那时候刚上班,不知道怎么讲课,害怕忘记了,害怕讲课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就把要讲的内容、知识点儿都一字不落地写在了书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只不过记的没有以前多了,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现在拿到一篇课文也知道该如何讲了。

另外,我还保存着两套人教版的教科书,但我唯独对第一套情有独钟,更加珍爱,因为这每一本教科书上面都承载着我的青葱岁月——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奋斗的青春才是美丽的,才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晨光小学

往期征文链接:

韩绍祥、魏国栋:回顾我们所经历的第十套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出版

张健如、汪震球:回忆人教社与俄罗斯教育出版社的合作

韦志榕:与人教社一生的情缘

丁曙:生在人教社,长在人教社

刘道义:铭记张志公先生的教诲

谭永平:我经历的新课改最初那几年

张献臣:我和李雷韩梅梅的故事

李云龙:我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10年

张云: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课改初期教材市场与培训的故事

叶在田: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的10年

高星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鲁迅记忆

丁木棽:字浮纸上,爱伴一生

崔月明:记忆的年轮

春风二三月:你种的花,留了下来

邓高峰:一家出版社与两代人的成长

莫琼英:那一墙爬山虎还是那么绿着

骆颖:那年4月,我给人教社寄了一封信

邓丹丹:《种子》:那颗种在我心上的种子

吴中立:一位70后的人生与他的《语文》课本

周淑芬:人教教材培训路上的人与事

温水义:留藏在岁月底片里的教科书

金鲲:那些经典永难忘

卢尔群:在人教精神的感召下成长

温水义:念一只名叫Polly的鹦鹉

王皓淼:人民教育与人文关怀 ——从三个小故事透视人教版教材的育人观

孙煜东:德源人教传文明,玉润语文有精神

苏鑫慧:一位90后和她的《语文》课本

金天贺:一份绿叶的情怀

张媛媛:一双25岁的眼睛

付志远:记忆中永恒成长的阶梯

设计:刘 可(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7)

(我的第一套教科书)(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