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血压在夏天似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血压的季节性变化。不仅如此,血压还会有昼夜的节律变化。对于血压的波动我们需要注意,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1)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压会因人而异,并且会随着年龄、气温、机体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等的变化而变化。

有研究表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从4月份开始就呈下降的趋势,然后在9-10月份开始逐渐升高,即夏季最低,冬季达到峰值。这一变化可能与气温的改变有关。

另外,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测量血压,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日间活动会对血压造成影响。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2)

而血压在生理状态下会有比较明显的昼夜节律,即在睡眠期间血压会比白天清醒的时候有明显的下降;而在清晨,从睡眠到觉醒的期间,血压又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会比白天的下降10%-20%。

而在临床上,会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将血压节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杓型: 下降比值为10%-20%

非杓型:下降比值为0%-10%

反杓型:下降比值<0%

超杓型:下降比值>20%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3)

需要注意的是,非杓型、反杓型这两种血压节律,会增加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死亡的风险。因此对于这两类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加强夜间血压的控制;对于超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避免因夜间血压下降过低而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仅地铁有早晚高峰,血压也有,就像上面提到的,在清晨血压会有明显的上升,而在夜晚则相反。但如果晨起血压过高或晚上出现血压高峰,就要引起警惕了。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4)

有指导意见提出,清晨血压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在家自行测量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135/85 mmHg,和(或)诊室血压≥140/90 mmHg,即为清晨高血压。

清晨高血压是导致清晨时段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

而如果是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即在夜间出现了血压升高的情况,甚至达到了高峰,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5)

这种类型可能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病、失眠等原因有关,导致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等。又或者白天体力活动少、吸烟、酗酒、摄入盐分过多等,也会导致夜间的血压升高。

这种类型的血压节律,会对患者的交感神经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对靶器官如心脏、大脑、肾脏等的损害也会更严重。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6)

进入夏季以后,怎么才能预防血压波动带来的风险呢?就是要做好学血压的管理

首先,做好血压的监测工作,这就需要正确测量血压。测量血压的方式主要有诊室血压测量和诊室外血压测量。

一般是患者自己或家属在家里自行测量血压,因为这种测量方式便于获取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多次血压测量结果,同时能更为准确、全面地反应患者在日常中的血压水平。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7)

其次就是要注意避暑。吹空调是目前最简单的避暑方式,但是不正确地使用空调是会损害健康的。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高血压患者,都要注意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吹,否则可能会导致血管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再就是要注意通风换气,如果离开有空调的地方要注意给自己留一段适应温差的时间,避免冷热交替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继而导致毛细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升高,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8)

还有,注意饮食,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也是要适当忌口的,烧烤啤酒最好不要碰。宜多吃水果蔬菜,少盐少糖,清淡饮食。

最重要的是不要随意减药或停药。虽然夏季血压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要遵医嘱用药。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就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一天中血压高峰期是几点(注意了血压也有)(9)

除此之外,夏季更应注意保持情绪的平和以及精神的放松。由于天气炎热,很容易使人感到烦躁,而这种激动的情绪会对中枢神经造成刺激,对保持血压的稳定也会有所影响。最后,保持规律作息,起居有度,适当运动。

结语

希望每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安然度夏。

#高血压#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J]. 中国循环杂志,2021,36(4):313-32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21-725.

[3]孙焕林,王丽丽. 影响血压波动的诸因素[J]. 家庭医学,2013(1):30-31.

[4]高兴斌,王同德,曹长兰,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季节性改变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09(10):680-68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