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赋王儇和萧綦什么时候相遇(上阳赋里的萧綦和王儇历史中是否真有其人)

上阳赋王儇和萧綦什么时候相遇(上阳赋里的萧綦和王儇历史中是否真有其人)(1)

《上阳赋》里的很多人物估计大家感觉在历史中总能找到影子,但是去细查历史又没有对上号的,那到底男女主角到底真有其人吗?我多方查看总结了几点,看看是否能对上号。

上阳赋王儇和萧綦什么时候相遇(上阳赋里的萧綦和王儇历史中是否真有其人)(2)

1、历史背景:

我们先从这部剧的历史背景来推演下,剧中从大成皇帝马曜和朝堂里的主要官吏的姓名来分析,这个大成皇帝马曜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名字仅差一字,我们先简略的了解下晋孝武帝的生平。

(1):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362年—396年),即晋孝武帝,字昌明,东晋第九任皇帝(372年—396年在位)。晋简文帝司马昱第六子,母为李陵容。

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晋简文帝驾崩前夕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皇位,时年十一岁。最初由大司马桓温辅政,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又由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年)太后归政,实权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太元八年(383年)在谢安等的辅佐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

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但他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后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司马曜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死后庙号烈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隆平陵。

(2)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曜大儿子)(382年——419年1月28日)396年—419年在位23年。

司马德宗字安德,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谥号为安帝。

(3)晋恭帝:司马德文(司马曜二儿子)(386年——421年)418年—420年在位3年。

东晋的末代皇帝,孝武帝子,安帝同母弟,最早封琅邪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

从司马曜和他两个儿子的生平轨迹来看历史背景处于东晋末年,所以说大成皇帝马曜也就是历史上的孝武帝司马曜大体能对上号。

再从大成皇朝的多方势力来分析,我们 看看东晋四大门阀的简单介绍

2、四大门阀

(1)琅琊王氏

上阳赋王儇和萧綦什么时候相遇(上阳赋里的萧綦和王儇历史中是否真有其人)(3)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但说到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军事上又多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也是王氏一族势力强大的一个侧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颇负盛名,有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

王氏显贵,从“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兄弟开始,到王戎、王衍,家族子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经历了永嘉之乱,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乱华,王敦、王导兄弟在南京重建晋室有功,使王家更是名重江东,有“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之说,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故事。随后,又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这样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使得王家不仅在政治上无人能敌,而且在文艺上更是奇葩一朵。在整个六朝时代,山东琅邪王氏家族,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在整个中国古代,能与山东琅邪王氏相媲美的,唯有山西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

(2)陈留谢氏

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出仕后,家族才开始兴旺,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谢安让侄子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

六朝以后,世间多以“王谢”并称,该称呼成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代名词,但与王氏比起来,谢氏还是有差距。排在第二位的谢氏,一品官员仅出了4人。其代表人物谢安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哥哥谢弈、弟弟谢万、谢石、侄儿谢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文学史上有名的谢灵运、谢眺也出自谢氏世家。而且,谢灵运的外祖母正是王羲之的独女。

(3)谯郡桓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4)颍川庾家

庾氏庾亮继承了大权臣王导位置,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冰接任大权臣的职务,庾冰的弟弟庾翼则把持东晋最重要的外镇官员荆州刺史一职。

庾氏家族则来自颍川(今河南许 昌),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庾家的代表人物是庾亮,他因妹妹庾文君嫁给了晋明帝,而入朝担任了中书监,和王导分庭抗礼。晋明帝死后,庾亮以国舅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不过庾亮英年早逝,死后由二弟庾冰接替他担任宰相,掌握朝中大权。当时的晋成帝是庾家兄弟的外甥,晋成帝死后,庾冰为了继续以舅舅的身份掌权,没有立晋成帝的儿子,而是立了晋成帝的弟弟,这就是晋康帝。连皇帝都由庾家人拥立,可见庾家在当时有多厉害。庾冰死后,他的弟弟庾翼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基本上掌控了东晋的军政大权。然而,庾家兄弟虽然才能出众,却都活得不长,都是四五十岁就死了,这也是庾氏家族的名气、延续力不如其他三大家族的重要原因。

以上为剧中朝代和几大势力,也是该剧的历史背景,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再看剧中主角萧綦和历史上哪些人物重叠和糅合的一个综合人物呢?

上阳赋王儇和萧綦什么时候相遇(上阳赋里的萧綦和王儇历史中是否真有其人)(4)

3、男主萧綦

(1)从字面来看,萧綦(xiao qi),从当时南朝历史来寻找可能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但是南齐皇帝姓萧啊,建立的政权又叫:齐,从谐音来看萧綦就是萧和齐的合称,但是南齐政权又和东晋政权接不上,中间隔了一个刘宋。

(2)这个就要从男主的经历来寻找影子了从萧綦的出身、人生履历和宋武帝刘裕(又名寄奴,是不是感觉刘寄奴这个名字很熟悉啊)很相近。

南齐我们暂且不说,简单介绍下宋武帝刘裕其人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

综上可以看出萧綦和刘裕均出身寒族,都是一步步积累军功升上来的,南征北讨开创了一代霸业。为什么会叫萧綦呢,估计是作者把东晋末年的政治军事局势作为背景 ,把宋武帝和南齐萧氏政权糅合在了一起,二者合起来取齐之谐音取名“萧綦(QI)”

简单总结下:

东晋末年晋孝武帝司马曜(大成皇帝马曜)以及两个儿子和王谢桓庾多方门阀势力的权利争夺,最后便宜了宋武帝刘裕(剧中叫萧綦)和干掉宋武帝的南齐萧道成。从此门阀势力逐渐衰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