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

张居信和郭泰来,这两个人的名字大家听了或许也有些许陌生,可要是提及他们的祖辈,那可就是民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这位张居信的父亲叫做张闾琳,而他的爷爷,就是当年东北军的一号人物张学良。

郭泰来的爷爷名为郭松龄,同样也是奉系军阀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因为种种原因,张作霖和郭松龄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这也让青年时期的张学良面临着一个人生中的重大选择。

张居信后来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多年,可当年郭松龄将军离世的时候,对自己的爷爷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两家后人能够见面,也算是完成爷爷的一个心愿。”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

张居信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还真的有了下文。

2016年,在沈阳明湖春饭店,一则写有“张学良郭松龄子孙见面会”的活动顺利召开,两位长久的拥抱,更是将整场见面会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这次拥抱,也算是给这段尘封依旧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两家人在拥抱之间一笑泯恩仇。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2)

一段尘封九十多年的历史,终究被再次打开

可能是由于一些野史的记载,很多人将矛盾的根源归结在郭松龄头上。

其孙子郭泰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

“我看过很多关于这部分史事的历史资料,虽然有多种说法,可其中一个最为特别的观点最吸引人的注意力,那就是郭松龄反奉,不少史书中都把这段历史归结为个人恩怨,历史就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3)

郭松龄

由于时隔太久,历史本来的面目可能很难被揭开,可郭松龄反奉确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这起“叛乱”事件,说小了是军阀内部的分裂事件,往大了说,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连张学良本人都说:“如果郭松龄当年成功了,中国的历史则很有几率被彻底改写,如果郭松龄和我的父亲有一个人在,日本帝国主义都不敢直接发动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4)

张学良

这段历史,渊源也十分复杂。

从1919年加入奉军,到1925年郭松龄起兵反奉,这短短六年的时间里,郭松龄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改变,也彻底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少帅》这部电视剧在前两年大火了一阵,剧中刻画的郭松龄总是心事重重,似乎在冥冥之中,一切都已经是定局,剧中的形象也深入了很多人的心目当中。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5)

由于郭松龄在加入奉军的时候,张学良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郭松龄早年就曾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南下投奔孙中山,后来又重新回到奉天,这才有了二人的见面。

长年南征北战再加上读书用功,郭松龄很快便在一群普通士兵中脱颖而出,被老帅张作霖赏识,张帅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于是便把郭松龄请去给张学良当老师。

因此,郭松龄在张学良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6)

可是,从一开始,郭松龄就不想被动等待张学良成长,因为他有更大的想法,加入奉军,也只是自己的跳板而已。

他和张作霖,本质上就是两类人。

郭松龄的政见从他南下追随“三民主义”便能体现出来,他十分想“改变东三省”的被动局面,这也是他的主要参军原因,如果继续跟随张作霖,他是有机会的,毕竟自己已经牢牢抓住了“少帅”。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7)

不过,老帅一天还在,整个奉系军阀还是一门心思跟着张作霖,自己的一腔热血,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消磨。

张作霖大道理懂得不少,可他对于“民主”二字并无深刻研究,反而在“人情世故”方面下足了文章,从他出生到战死,始终刻着“土匪”的影子,在他的心目中,枪才是最为重要的统治武器,自己的奉系部队不断扩大,最终目的就是要逐鹿中原。

可能对于郭松龄来说,年幼的张学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枚棋子;可对于张学良而说,郭松龄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恩师。

当郭松龄反奉的消息传来时,估计张学良的心中是崩溃的。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8)

堂堂奉系,究竟还有谁能信赖?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该从单纯的“反”与“不反”中定性,而是要从郭松龄“为何要反”之中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人的间隙,早在一些深谋远虑中便体现出来,不过历史已经无法证明谁对谁错。

张作霖觉得打仗就是趁热打铁,自己雄踞关外,东北三千万人口都是自己的后盾,此时就应该派兵入关,参与战争,最终夺得一统局面。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9)

不过郭松龄觉得贸然入关是个劳民伤财的举动,日本人早已在关外虎视眈眈,不如就在关外养兵蓄锐,待到外患解除,时机来了,再入关谋求统一。

可帅印在张作霖那,他不愿意同意,郭松龄也没有办法。

1925年,对于关外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春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去世,这对于中山先生一生的追随者郭松龄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0)

当年10月,郭松龄在观看“秋操”的时候意外发现,张作霖要和日本签订秘密条约,换取大批军火来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这件事直接刺激到了郭松龄,浓浓的爱国热情瞬间将他点燃,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郭奉之战就爆发了。”

张作霖感受到了威胁,他十分了解郭松龄的能力,再加上这场战争中,他需要面对冯玉祥和李景林两支部队,他们组建的“反奉三角同盟”,在实力上能够和张作霖相提并论。

日本当局抓住了机会,赶紧找到张作霖,说自己愿意提供帮助。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1)

李景林

张作霖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很清楚这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可他还是签订了《日奉条约》,以书面形式打赢了日方许多无理请求。

“郭奉之战”爆发了一个多月,郭松龄的主力部队便在白旗堡三面受敌,彻底陷入被动局面,此役大败后,郭松龄带着自己的妻子往河南逃窜,遭到了奉军围捕,最终被杀。

张作霖也因此重新掌握了东北局面,只可惜经过此战,他也早已是元气大伤。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2)

世仇,究竟为何能解开?

对于郭家的后人来说,郭松龄是为了民族大义而和奉军全面开战,张作霖并不信奉“三民主义”,这一战,也算称得上是正义。

对于张家的后人来说,郭松龄本是依靠张作霖的提拔一步步走到高位,却最终起兵反叛,明明是典型的叛徒,可谓是“世仇”。

从大局角度来看,张、郭二人若有一人在世,九一八事变都不会在那个时间点爆发。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3)

这盘棋,看上去日本人一直都是旁观者,可他们始终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结局呢?张作霖不久后便被炸死,奉军也成为一盘散沙,再加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很快就沦陷了。

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两家后人能在沈阳拥抱的契机,是在于他们都明白,当时无论是郭松龄还是张作霖,政见不统一都不是当务之急,他们共同的敌人是:日本。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4)

这也给了九十年后的见面会一个最好的解释。

对于张学良来说,虽然郭松龄死于父亲的屠刀下,可他直到晚年都非常怀念郭松龄,郭松龄在教育张学良的时候也是全心全意,因此张学良也接受到了很多进步思想,特别是“救国救民”,这一点,或许也直接促成了后来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5)

郭松龄起兵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本派兵干涉,当年日本人想来想去,觉得郭松龄腰杆子太硬,没有谈判的必要性,于是还是主动去拉拢张作霖。

可细细看来,二人的处事方式天差地别,张作霖内心深处根本没想着出卖东北。

他本来就是土匪出身,日本人把他当做一个政府领袖去看待,可张作霖本人就觉得自己是“逐利”行为,他在重振旗鼓之后,马上就单方面反悔,把日本人气得要吐血,所以干脆直接动手除掉了他。

张作霖耍了无赖,并没有卖国。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6)

张学良被迫提前接班,可他面对的已经是一盘散沙般的奉军,很多老将并不服气,自己最信赖的老师也在这场内乱中丢了性命,当年的“奉军五虎”,已经失去了三位将领。

如果张作霖还在,奉系就算是再没落,也不会轻易被日本人攻陷;如果郭松龄起兵造反成功,不仅能拿下整个奉系资本,还不会对张学良痛下杀手;可惜,历史没有可能。

无论是谁活在世上,他们对待日本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7)

2004年,张学良的孙子张居信获得了东北大学兼职教授的头衔,这对于他本人而言意义重大,沈阳对于张家来说十分重要,爷爷还有遗愿尚未完成。

从郭松龄被杀后,张家和郭家彻底断了往来。

可张学良总是说:“郭松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一个英雄,如果自己当年手中有权力,肯定要将他送到国外深造,然后再重新回到祖国。”

沈阳的那场见面会,年近七旬的郭泰来先生依旧身材魁梧,十分有将门之后的风范。

两人这次拥抱,也被多家媒体捕捉下来,这也是张郭两家多年的心结彻底被打开的瞬间,如果张学良先生能够看到这一幕,心中自然也会十分高兴。

张学良回忆郭松龄痛哭(张学良长孙张居信与郭松龄后人拥抱)(18)

两家也作了一个小小的约定:以后要多多往来。

促成这次见面的,是辽海文化学者初国卿和荣昌集团董事长石俊庆,此前石俊庆邀请张居信来辽宁考察的时候,张居信无意中得知郭松龄的墓得以重建,还专门打听了郭家后人,再次考察的时候,便知道了具体情况,石俊庆等人借此机会,促成了这次见面。

明湖春饭店也很有来头:九十多年前,它是“三春六楼七饭店”,那会这是两位将军经常见面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