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其实,上行下效是个中性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1)

就是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词既可以用在好的地方,也可以用在坏的地方,还可以用在不好不坏的地方。(认为是贬义词的同学自行找墙角思过一秒钟。)那么,为什么许多人都认为这个词是贬义词呢,这其实是这个词在坏人或坏事上使用频率过高,影响了人们的判断,所谓先入为主。

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减肥,饿死大臣。楚王也很无辜,我减我的,关卿何事?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2)

楚王

除了细腰,还有御史。明朝的首辅万安的爱徒倪进贤,为了孝顺老恩师,进上特效药,立竿坚硬,啊不好意思,是立竿见影。老恩师宅心仁厚,不肯藏私,想到圣主明宪宗朱见深,他可能更需要,就送给了皇上朱见深。毕竟首辅是朱见深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洗鸟相公和洗鸟御史师徒二人组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词画上了贬义的一笔。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3)

朱见深

还有就是那位的《聊斋志异》(清·蒲松龄)里的倒霉的成名,为一个促织折腾的死去活来,原因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斗蟋蟀。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4)

斗蟋蟀

三位王都为这个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把这个词拉到了邪恶的一边。那么,正义的那一边呢,其实是有的,而且很了不起。他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因为他,我国有了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文学代表样式——唐诗。这么句话,你应该知道,“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铸造了唐诗这块不朽丰碑的奠基人正是唐明皇李隆基。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5)

唐明皇

如果你感叹他得做出多少努力,付出多少艰辛,才能打造唐诗这块沉甸甸亮晶晶的牌子,那么,你错了。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一件小事,以至于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都只说了一句共同的话——制举加诗、赋,繇绾始。

这件事比较简单。

杨绾,……不好立名,有所论著,未始示人。第进士,补太子正字。举词藻宏丽科,玄宗已试,又加诗、赋各一篇,绾为冠,由是擢右拾遗。

杨绾考了个词藻宏丽科的进士,玄宗又加试了诗和赋各一篇,还得了第一,就由正九品的太子正字,升职正八品的右拾遗。

杨绾因为玄宗这一次加试诗赋,得到实惠,升了两级。而且,从此以后,成为制度。天下的士子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明皇喜欢诗赋,知道了皇帝的胃口,那就好办,老板,上好的诗赋先来一车。十年寒窗为的啥,入仕呀。本来是业余爱好,这样一来,变成正事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李世民的金句,李隆基用的挺顺手。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6)

唐明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一股“学习杨绾好榜样”的热潮,而且一直持续到了这个朝代结束。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无一物不可以入诗,无一事不可以入诗。”诗在唐朝由民间抒情转化成了入仕的敲门砖,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全唐诗》就是成果,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

再看这些: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神(苏轼)、诗虎(罗邺)、诗魂(李商隐)、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囚(孟郊)、诗鬼(李贺))、诗奴(贾岛)、诗天子(王昌龄)、诗豪(刘禹锡)、诗隐(孟浩然)十六个外号里,只有一个是宋朝的,叫苏轼。

古文观止狡兔三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7)

李白

令亿万同胞自豪的唐诗,最早也是为了考试,为了出仕当官,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最好注解。这个故事改变了人们对这个词的误解,最终为它正了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