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去过黄山吗(旅行家徐霞客与黄山)

徐霞客去过黄山吗(旅行家徐霞客与黄山)(1)

红日初升

《游黄山记》中着意描摹的黄山景物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历来被称为黄山四绝,这在徐霞客游黄山的两篇游记中都曾着意加以描叙。

  一是奇峰怪石。黄山地貌可依平天矼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山雄伟,壁立千仞;后山俊秀,玲珑剔透。前山山体为粗花岗岩构成,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花岗岩常常发育为直立或近乎直立的主要纹理,在风雨侵蚀或地壳变迁等外力的作用下,岩体形成巨大的柱状体或种种奇特的形状,这样便形成了黄山独有的奇峰怪石。这在徐霞客的游记中多有表现,如作者笔下的峰间小道是“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天门坎是“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天都峰顶是“唯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百步云梯的石态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欲动”。游记中还描述了“达摩面壁”、“秃颅朝天”、“海螺石”、“僧坐石”等山岩造型。

  二是黄山松。人称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的祖先乃是油松,靠风鸟为媒来到黄山。由于受黄山独特的地理构造以及气候、风力诸因素的影响,日积月累变异而成。1936年由中国植物学界正式命名为“黄山松”。黄山松要长在一定的高度之上,以黄山而言,八百米以上始称黄山松,八百米以下则叫马尾松。黄山松有其独特的造型:它打破了生长上的对称和平衡,侧重于一方,甚至放弃了另一侧枝条的生长。由于山高风急,树干大都短而粗,针叶密而短,而且树冠平如削,有的几乎平贴在石上生长。黄山松的生命力也特别旺盛,它可以扎根于无土的石罅之中,即是在断崖峭壁之上,也能破石而出,而且形体奇特,忽偃蹇盘旋,或仰曲倒挂,或异干同体。在游记中,徐霞客以极大的兴趣描摹了我国植物志中这一奇特的品种,或是渲染它的色彩:“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烂若图绣”;或是描绘它独特的形体:“绝崄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之中又有其奇品也”“其松又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如干,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在泛写群松之态后,他还着重描写了名松“扰龙松”奇特的身姿:“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

  应当说,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徐霞客对黄山松的描绘,都是既准确又形象的。

  三是云雾。云雾是黄山得天独厚的胜景,它是由黄山地区山高林密、雨水充沛和寒流时来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的。黄山一年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云雾之中。在黄山观云海,以春季最佳。按云海形成区域可分为前海、后海、东海和西海四块。观云海的最佳处前海在玉屏楼,后海在清凉台,东海在白鹅岭,西海云海在排云亭,其中又以玉屏楼前的文殊台为观云海的绝佳处。站在台前,万丈云雾如千条白龙在台前的深谷中翻滚腾挪,层峦叠嶂忽隐忽现。山风过处,云浪滔滔,拍崖而过,呼啸有声,观者有立于钱塘百尺潮头之感。徐霞客在游记中也以亲历对黄山云雾作了生动的描绘:“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涉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山高风飓,雾气来去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硚,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云海是黄山得天独厚的胜景。它是由于黄山地区山高林密、雨水充沛以及寒流到来等独特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比较起来。泰山孤峰独耸,云气不大能留住;庐山飞峙江边,云雾畅行而少波折;峨眉地处西南,气候没有东南湿润而少云气。唯有黄山群峰攒聚,空气湿润,特别利于云雾积聚而多波折,从而形成黄山独有的云海奇观。黄山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云蒸霞蔚之中,四季俱有云海壮观,以春季观云海为最妙。黄山按云海形成的区域,可分为前海、后海、东海和西海。关前海云涛最佳处在玉屏楼,后海在清凉台,西海在排云亭,东海在白鹅岭。纵观四海云涛则在光明顶。其中又以玉屏楼前文殊台为观云海绝佳处。站在台前,万丈云烟如千条白龙在深谷翻滚腾挪,层峦叠嶂忽隐忽;风起期,云浪滔滔,拍崖而过,呼啸有声,人忽如立于钱塘潮头。夕照往往会在深谷上空呈现出七色光圈,内中显出观云涛人头像,这就是神奇的佛光。

  四是温泉。古称灵泉、朱砂泉,在紫石峰麓海拔650米处。传说轩辕氏曾在此沐浴,返老还童,故名“灵泉”。至于称“朱砂泉”并不恰当,黄山温泉中并不含朱砂,而是重碳酸盐型的淡温泉。而且,黄山的溪水、岩石和土壤中均不含朱砂,所谓朱砂峰、朱砂洞、朱砂溪等亦皆是误传误记。黄山温泉水温为四十八度,每小时流量约四十吨左右。据康熙十三年修的《黄山志》载: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歙州刺史薛邕首先在此建庐舍,供人洗沐。大中六年(公元852),歙州刺史李敬芳在此修建龙堂,并立碑记载汤沐治好疾病的情况。天佑二年(公元904)刺史陶雅在此建寺,取名汤院。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中主李璟改名灵泉院,此泉供人沐浴一直至今。今泉边石壁上,有明万历年间题刻的“天下名泉”四个大字。徐霞客两次上黄山,皆止宿于汤院,也皆“解衣赴汤池”,他在游记中对汤池也有段细致的描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