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马头寨(探寻宜城马头寨)

宜城马头寨(探寻宜城马头寨)(1)

宜城马头寨(探寻宜城马头寨)(2)

宜城马头寨(探寻宜城马头寨)(3)

□本报通讯员余媛媛 记者李睿文/摄

南漳春秋寨等一些襄阳人耳熟能详的古山寨,早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宜城市流水镇马头村也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山寨——马头寨。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马头寨所在地,走访当地干部和村民,意图探寻马头寨背后的故事。

宜城有座马头寨

2014年12月31日,宜城市博物馆与襄阳市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在宜城市流水镇马头村考古发现了一座古山寨,当地人称之为“马头寨”。据宜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市目前发现的古山寨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座。

流水镇人大副主席丁秀飞是马头村精准扶贫的驻队干部,他向记者介绍了马头寨的基本情况。马头寨海拔279米,寨顶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其山峰为梅畈、马头两村交界处。寨中曾发现了5块记事碑,据碑文记载,山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前后经过11年修建而成,山寨分南北两座寨门,寨内庙场、房屋300余间,山寨最高处建有“云台观”寺院一座。目前寨墙和住房墙体尚存。

马头寨的来历

关于马头寨名字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马头村党支部书记黄金波告诉记者,山寨以前叫四方寨,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的进攻,打了很久都没被攻破,战斗正激烈时,突然一道金光闪现,一匹白马出现在山寨上,山上群众顿时来劲了,一鼓作气消灭了这群鬼子。为了纪念这场战斗,四方寨就改名为马头寨。

而在走访过程中,有村民向记者讲述了马头寨命名的另外一种说法。马头寨所在的这座山酷似一匹卧马,有马头、马背、马尾等形态。传说在古时候,马头山的“马肚”里有一匹金马,有一天,金马从“马肚”里破肚而出,向远方疾驰而去。于是村民们就将村子命名为马头村,山顶的山寨也因此叫做马头寨。

村民的庇护所

在马头寨的山脚下见到55岁的周建国时,他正在查看自己这个月刚播种上架的香菇。在香菇培育房前,他向记者讲述了从祖辈流传至今的马头寨传说。“我小的时候,爷爷常常讲起马头寨守护村民的故事。当时的马头寨里修建有炮楼和碉堡,里面放置火炮,守卫着村民们的安全。”周建国回忆道。

他听爷爷讲,那正是中国山河风雨飘摇之际,日军侵华,土匪泛滥,村民们的生活也不太平,时时受到威胁。马头寨位于山顶,居高望远,每当有日军、土匪侵袭,寨里的人会及时点燃火炮引起村民的注意。村民听见第一声炮响,要放下手上的农活,马上和家人会合;听见第二声炮响,要立即带着全家老幼向山上跑,以躲避攻击;听见第三声炮响,再准备上山避难就来不及了,这时,村民需要尽快就近躲藏。

周建国笑着说:“听到炮响的时候,有着急的村民甚至把孩子别在裤腰带上往山上跑。”在几声炮响后,大家躲藏完毕,当敌人进村时,早已不见村民们的身影。马头寨占据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几轮攻势过去,敌人往往败下阵来,打道回府。就这样,马头寨一次次成为村民们的庇护所,守护他们走过那个动荡的年代。

在马头村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村里的两条道路均在扩建。村干部黄金波介绍,要想开发马头寨,必须先把路修通,修到马头寨的山脚下。“公路沿线规划农家乐,依托马头寨开发旅游项目,把马头村建设成一个有看的有吃的有住的旅游乡村。”黄金波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