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徒最新消息(孔子后人是怎么做的)

好啦,今天继续说多尔衮下剃发令的原因,先来说一下孔闻謤的冠服之争。

清军入关后,在冯铨、洪承畴的大力倡导下,多尔衮十分推崇孔子的儒家文化。

顺治元年六月十六日,多尔衮遣官祭先师孔子,是为清军入关后首次祭孔。

听闻清军的态度后,顺治元年九月初一,孔子的嫡传六十四世孙孔胤植上《初进表文》给多尔衮,表示自己愿意归顺清朝,文曰: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多尔衮也相当给面子,顺治元年十月初二,也就是在顺治帝行定鼎登基大礼的第二天,清廷以孔胤植仍袭封衍圣公,兼太子太傅;孔允钰、颜绍绪、曾闻达、孟闻玺仍袭五经博士。这次册封在加封、表彰多尔衮之前,可见多尔衮自己对于孔子家族的重视程度。

颜绍绪是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后裔,曾闻达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后裔,孟闻玺自然就是孟子的后裔。

这个衍圣公,是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北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孔子后裔一直享有此封号,且越来越尊贵。

在宋朝时,衍圣公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这次多尔衮又给他加上了一个正一品的虚衔太子太保,并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

这个特权那是相当特,特到高于老朱家的一堆藩王们。像衍圣公所居住的衍圣公府,在明代的规模即高于一般的藩王府邸,是全国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

孔子师徒最新消息(孔子后人是怎么做的)(1)

如此优厚的待遇,傻子才不投降。

顺治二年六月初八,多尔衮又亲自谒孔子庙行礼,赐师生银计二千二百余两,算是相当给孔家面子了。

然而,也不是全体孔家后人都认同这种举动,有两个人就不买账,即孔闻诗和孔闻謤。

这两人同为孔子六十二代孙,从辈分上讲,这两个“闻”字辈还是衍圣公孔胤植的曾祖辈。但由于不是嫡系,他们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当官。

天启二年,孔闻诗与孔闻謤同榜考上了进士。孔闻诗先后任中书科中书舍人、吏科给事中、井陉兵备副使等职,跟后金军交过手,后在崇祯十六年因与镇守太监意见不合而辞归乡里。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召孔氏后人入京授官,孔闻诗被迫入京。进吏部报道时,他假装患了青盲,在登上台阶时摔倒,于是避免了被逼做官。

孔闻诗回家后,不剃发、不易服,即:

家居箨冠野服,绝无时制所著,帽常缀一崇祯钱。

是条汉子!对得起圣人后裔的身份。

再说说孔闻謤。相比孔闻诗,孔闻謤就有点曲线救国的意思。

孔闻謤,字观生,一作观我。先为礼部行人司主事,又升任礼部郎中,崇祯七年出任河西道副使,后因为丁忧回乡,再未致仕。

清军入关后,他也被召进北京,被以原官授予陕西河西道的职务。多尔衮废止第一道剃发令后,他就上疏:

“贵国既得中华,当用中华冠服”。

你要注意,孔闻謤的意思并不是让多尔衮停止要求汉人剃发,而是让多尔衮和其他关外来人皆采用明朝的衣冠、发饰,让这些人蓄发易服。

你要知道,此时的多尔衮并没有要求孔家剃发,还封衍圣公,还允许这拨人享有在明朝的所有特权,作为一个实际掌权的少数民族同胞,很可以了。

而现在呢,孔闻謤却跳出来说,你们既然尊孔,那就不仅不能推行剃发易服,还得按照我们的规矩来改变自己的传统。

这就有点太过了。

此言一出,还是出自孔家之人,算是有了榜样了。于是那些没有剃发的投降官员纷纷上疏,将剃头一事引申为“礼乐制度”,其逻辑是孔子定了礼乐制度,那么明朝的发饰、衣冠才是正统的礼仪规范,而关外来人(其中有半数为辽东汉人)的发饰、衣冠,是无礼的表现,必须改正。

而部分南人党的官员则借此事打击已经剃发的北人党,一时间奏疏纷呈,朝堂互骂。

为平息局势,多尔衮随即下令,革孔闻謤职。

而上一篇讲到的孙之獬的上疏,恰是针对孔闻謤的上疏。

孙之獬所言即: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这句话恰是多尔衮的心里话,通俗点说就是,我打下来的江山,凭什么按你们的老规矩走?而且孔闻謤的激进要求还有个副作用。本来多尔衮认为满汉是可以兼容的,像入关后的官吏制度、工装订做,都是满汉各理,各自按照各自的传统。而现在呢,孔闻謤跳出来说了这些,让多尔衮意识到,如果不同文化、习俗上同明朝划清界限,那么八旗早晚被同化成明朝的样子。

咱们现在以为这些关外之人都是野蛮人,其实人家还瞧不起明朝庙堂上那些人呢。

多尔衮就曾说过:

“吏谨而民朴,满洲之治也”;“我朝臣工,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

而明朝呢,则是:

“明季诸臣,窃名誉,贪货利,树党羽,肆排挤,以欺罔为固然,以奸佞为得计,任意交章,烦渎主听,使其主眩惑,用人行政,顺倒混滑,以致寇起民离,祸乱莫救,覆辙在前,后人炯鉴。”

所以,多尔衮担心所有的事情都遵照明朝旧制,同样会继承明朝的这些弊病。

上面这两个事儿都没完,先放一放,接着说多尔衮下决心推行剃发的第三个原因,即我上一篇提到过的投充。

投充法令开始施行后,陕西道御史罗国士奏:

近有奸宄之徒托名满洲者,或悍仆借之以欺故主;或狡吏借之凌本官;或贱役借之以侮缙绅;或亡赖借之以倾富室。种种为害不可枚举。

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前面讲过,这里再重复一遍。有些奸诈狡猾的人冒充八旗满人,招摇撞骗,四处收纳投充者。

有些比较强悍的仆役投充这些假八旗后,就去欺负之前的主人;一些地方小吏投充假八旗后,就去欺负之前的上司;有些奴仆投充假八旗后,就去欺负之前的士绅;有些老赖投充假八旗后,就去富人家里敲诈。

那么这些奸宄之徒是怎么冒充满洲人让别人相信呢?

答案很简单,剃发易服。

普通老百姓要么束发、要么披发,这些人把头一剃,就去冒充,一冒充一个准。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些假八旗的服饰、发饰与真八旗无异,地方官执法的时候多有忌惮。同时,即便是投充真八旗当包衣的人,也得剃发易服,他们也出来冒充八旗的正式编制。这就导致在没有身份证、户口尚未查清的清军入关初期,基层管理相当混乱。

而在不能快速清查户口、发给名帖的情况下,要解决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统一服饰、发饰。大家都一样了,就不那么好冒充了。

这也是为什么多尔衮后来只要求男子剃发易服却不限制女装的原因,因为妹子们很难出来冒充、诈骗。

下面是第四个原因,即南方的形势。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明朝社会的统治基石是士绅阶层。士绅阶层拥护哪个政权,这个政权才能站得住脚。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论,在普通百姓中没有什么号召力。你换位思考一下,你是个地主家的长工,或是一个丫鬟,天天干活,干不好就要挨打、挨骂,你还会在乎穿什么衣服、剃不剃头?有饭吃、有命活,这才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剃头与否都无所谓,无非是冬天脑袋冷一些就是了。

真正在乎这些的,是士绅阶层。他们读过书,受儒家文化熏陶,笃信礼制,凡是与此相违背的,他们就反对。

然而,当时的北方士绅却是另一种状态。

李自成在席卷北方的过程中,对士绅阶层很不友好,到一个地方就抄地主、官员的家,严重破坏了北方社会的基层管理体制。而清军入关后,优待明朝时期的士绅,承认他们的特权,推崇儒家文化,这就赢得了士绅阶层的支持。

所以说,在北方士绅眼中,清军是帮助他们翻身的解放者,他们是一致支持清军的。

而在下达剃发令之前,多尔衮已经实施了圈地、投充、逃人法,士绅们并没有大规模反抗。这里有几个原因。

圈地范围很小,仅限于北京周围。即使圈了士绅的地,由于士绅的特殊身份,县官们也会优先为这些人补齐;至于投充,几乎所有士绅家里都有家奴,投充只是换了个名头而已,没什么区别;后来出台的逃人法,还在客观上帮助士绅管理家奴,所以他们并不反抗。

所以,在这三大弊政实施期间,北方各地的反抗运动多是饥民、流民、逃民发起的,士绅带头造反的几乎没有。

北方士绅的反应这让多尔衮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他如果在南方也推行一些类似的政策,士绅们还会支持的。

然而,此时的南方社会却是另一种情况。

根据万历晚期史料记载,明末的东南地区,那是相当繁华的。

慕名而来的外国传教士们,也是上岸就看花了眼,利玛窦等外国学者们,更是惊呼:“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花船、花街、花楼,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家都懂;第三产业远不止大尺度服务业,还有赌博业。顾炎武就曾在他的《日知录》里的痛斥:晚明江南的进士登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聚众赌博,甚至还有“以不工赌博为耻”的奇葩风气。

当官不会赌博?出门没脸见人。

套用明末清初文人陆应旸的话说,那场景简直让人“好不感叹思慕”。

除此之外,江浙一代读书风气盛行,出现了大量的士绅,东林党中很多人即出自江浙。而在南明建立之前,这里几乎没有遭受过战火。这就导致整个南方的基层社会体系并没有被重组,士绅和地方官仍然主导着基层的一切。而后来南下的清军,在他们眼中是入侵者而非北方那般的解放者。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误判了南方的形势。

最后一个原因,是多尔衮的心态。

顺治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多铎奏报平定江南。

顺治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廷向全国宣布平定江南捷音。当天,借着满汉大学士汇报工作的机会,多尔衮谕令:

“近览章奏屡以剃头一事引礼乐制度为言,甚属不伦。本朝何尝无礼乐制度,今不遵本朝制 度,必欲从明朝制度,是诚何心!若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犹自有理;若谆谆言礼乐制度,此不通之说。予一向怜爱群臣,听其自便,不愿剃头者不强。今既纷纷如此说,便该传旨叫官民尽皆剃头。”

大学士等启言:

“王上一向怜爱臣民,尽皆感仰,况指日江南混一,还望王一宽容。”

多尔衮的意思是,这些上奏反对剃发的人,如果说是出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出发点,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说剃发之人就是不尊礼乐制度,那么满人在关外上千年都剃发,难道上千年不尊礼乐?

站在客观角度而言,多尔衮的话是在礼的。入关后长达一年的时间内,他并没有要求关内的人遵循关外的制度,现在以孔闻謤为首的人反而认为满人的服饰、发饰不合礼乐,要求满人改变自己的传统,这是比较过分的。

而且你要注意,多尔衮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用本族和汉族的字眼,而是用了本朝和明朝。所以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民族问题,而是朝代更替的问题。而在多尔衮眼里,清朝是要远胜明朝的。

他对明末官员的评价是:

“明季诸臣,窃名誉,贪货利,树党羽,肆排挤,以欺罔为固然,以奸佞为得计,任意交章,烦渎主听,使其主眩惑,用人行政,顺倒混滑,以致寇起民离,祸乱莫救,覆辙在前,后人炯鉴。”

而说起清朝自己的官员,他的要求是:

我朝臣工,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

所以,多尔衮担心的是全盘仿照前朝的制度、文化会仍然积弊。

现在,多铎报告灭了南明,平定了南方。也就是说,清朝已经取代前朝了,是时候推行新朝的规矩了。而在之前的一个月内,弘光政权覆灭、左梦庚投降、李自成身死,天下还有谁敢对抗百战百胜的清军呢?

所以,多尔衮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他的剃发要求。

综上两篇所述,剃发令的下达,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背景。

从朝局来看,朝堂上的南人党和北人党正在激烈斗争,多尔衮所倾向的北人党因为剃发无法进入未剃发的投降官员圈子,两派相争势同水火。

从基层治理来看,很多汉人自行剃发,冒充满人贵族,横行乡里;部分投充的汉人也依仗八旗满人,做一些不法之事。

从文化导向来看,清廷推崇儒家文化,但以孔闻謤为代表的一拨人不但要求清军不能推行剃发,还要求入关的满人使用儒家传统装束和服饰。

从宏观形势来看,多尔衮在北方推行圈地、投充并未引发大的动荡,所以他认为大规模推行剃发也没有问题。

从统治者的个人心态来看,多尔衮被入关后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认定清朝不管是制度还是文化传统,都要强于大明。

可以说,孔闻謤的提出的“当用中华冠服”的要求,是导致多尔衮下达剃发令的直接原因。而多尔衮对江南形势的误判和骄傲自满的心态,是剃发令下达的主要原因。

多尔衮不知道,弘光覆灭了,可是老朱家的子孙那是很多的,是没那么容易消灭的;

多尔衮也不知道,李自成是死了,可是他的军队并没有被消灭,他们正在李过、高一功、袁宗第的率领下集结于湖广;

多尔衮还不知道,他的剃发令是道为渊驱鱼的法令,因为不管是大顺残兵、南明政权还是江南士绅,他们都是反对剃发的,这个法令给了他们的联合创造了外部动力。

惊天大乱即将到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