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你看到的都只是你想看到的)

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你看到的都只是你想看到的)(1)

  你能读懂这段文字吗?

  Aoccdrnig to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ha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ord are, olny tha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res are at the rghit pcleas.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till raed it wouthit a porbelm. This is bcuseae we do notraed ervey lteter by ilstef. But thf word as a whohe.

  这段英文大致翻译为: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词中字母的顺序,而在于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要在正确的位置,而剩下的字母完全可以处于混乱的排列状态,但你依然可以容易地读出每个单词。这是由于我们不会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而是把每个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有没有发现,你只需要看到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你就会通过记忆自动地补上剩下的部分。比如:

  R d

  结合上下文,你的大脑会自动补全为:

  Read

  你有没有发现,虽然我们的眼睛持续地在阅读,但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加工所有的字母,我们只提取了前后两个字母,然后自己填补了其余部分。这就足以让我们顺利地阅读。这也是你背单词的时候,为什么很容易地就可以认出一个单词,却不一定能够写出来。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由感觉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消失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收信息,然后又抛弃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只使用其中一小部分来建立一个内心世界来代表外面的世界。这就好像我们戴着一副看不见的眼镜在看世界,镜片过滤掉大部分信息,只保留很少一部分。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填充这个空白,就像你自动填充字母一样。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如果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又是如何处理这部分的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他已经开了三个小时,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忽然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指他,并大喊一声:“猪!”呼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他的睡意一下子没有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那辆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他得意地回正坐好,看着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进了沟里。

  对面的司机只是告诉他前面有猪,但固定思维的司机以为这是一句侮辱的话。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这个司机脑子里运转着自己内心的程序。所以,当他接收到“猪”这个信息的时候,这个程序自动地填充成“对面司机骂我是猪”。于是,司机迅速反应“你才是猪”,这让他失去了躲开危险的机会,其实别人的意思是“小心,前面有猪”。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因为这个司机有过被骂的经历,也许在他的词汇库中,“猪”就是和骂人联系在一起的。总之,我们按照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在大脑里构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你有这样的体验吗?你有没有看到一件事情,然后马上反应,“哦,那一定是……”,事后才发现那是一个错误的看法,而你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那就是因为你的大脑构建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

  我们用一个固定程序来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然后根据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一个假设的世界模型,之后再对这个假设的世界模型做出反应。简单地说,我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模型,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生活。这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

  在很多时候,我们能用这个方式来快速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围棋高手根据经验和棋路(他自己构建的围棋模型)见招拆招。但是,有些时候,这个模型也会让我们犯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司机撞猪”。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收获却完全不同?为什么看同一本书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机会,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却马上行动?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原因很简单,虽然同在一个世界,但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使生活在一模一样的外界世界中,我们也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正在阅读世界上唯一的一本书,因为是我和你共同创造了这本书。这本书对你的意义是淡淡一笑还是改变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你决定。

  我们戴着不同的“眼镜”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又用我们的不同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并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相。难怪《心经》会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这句话用心智模型套用就是:一切你以为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的计算,而一切心智模型对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这几年,AR(增强现实)技术大热,你能在手机上下载很多有趣的相关App。你可以试试在知乎搜索“都有哪些好玩有用的AR技术”,体验一下这个技术。在AR技术的帮助下,你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教室里升起的地球模型,看到空地上飞舞的龙;你甚至可以看房子、试衣服、进入博物馆;在超市拿起一个食品,你能看到旁边的电子标签,显示它有多少卡路里,来自什么地方……

  所有的AR技术首先都需要一个摄像头来拍摄现实,然后通过一个数据库来为这个现实景象增加内容,而观看者则吃惊、大笑、尖叫……在增强现实的景象里,他们逐渐分不清真假。

  科技虽然神奇,但在我们的大脑里,早就有了这项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往往把这称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式”。这副看不见的“眼镜”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每一个人都戴着一副眼镜来看世界,然后用一套自己的程序来构建自己的世界。

  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糟糕的心智模式就像一堵堵墙:我们亲手搬砖、垒砌,把自己围在里边——勤奋却低效,挣扎而无路可去。

以上内容来自《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作者:古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