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3389字,阅读约2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姚新兴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著名书画家谭建丞先生(1898-1995),生前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湖州书画院院长、湖州市政协常委。谭老一生笔耕不辍,钟情翰墨,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现在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会发现,这位钟情故乡的艺术家绘制了大量湖州标志性的美景与风物。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2)

湖州西接天目山脉,北傍太湖,苕溪、霅溪环城而过,经济繁富,特产丰硕,人文悠久,生态优美。古人有诗云:“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历史上,湖州有许多画家喜欢描绘家乡的优美景色,最著名的有元代赵孟頫的《吴兴清远图》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这两件作品而今均已成国之重宝。谭建丞先生是湖州当代著名书画家,他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一往情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物步入他的图画后也成为当代艺苑经典。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3)

在山水画方面,家乡的道场山、何山、莫干山、卞山、黄龙洞、太湖、碧浪湖等是他创作的首要题材。他笔下的山水,常常是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溪流潺潺,绿荫如盖。我经常看谭老为道场山、碧浪湖写照,山绿水清,沿岸十里桃红,湖中浮玉塔影,题名往往是《吴兴清远图》。谭老在其中一幅《吴兴清远图》上不乏自豪地题跋道:

“吾邑山水,以南郊道场碧湖为最胜。丁丑抗战后,虽有所变迁,但山川灵秀之气固在也。”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4)

画成次日谭老又追题古体诗一首,言前人题写吴兴风景诗,此最概括:

乍暖乍凉天气,半山半水人家。处处迴风杨柳,村村带雨桃花。碧浪湖头鹭立,白蘋洲上花开。初绿一篙春水,微闻半响晴雷。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5)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为湖州图书馆创作巨幅《吴兴清远图》,后制成瓷画。去年我见到谭老上世纪60年代初创作的一扇面画,画面还是道场山碧浪湖,画题为《江山如此多娇》,写湖州南山碧湖之景。谭老对湖城南郊景色十分眷恋,可以说一往深情,在他临终前还留下遗嘱:“特提一千元,在道场山顶多宝塔下和南郊碧浪碑廊公园植两树,希望大家助我成之。”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6)

谭老十分熟知湖州历史和风土人情,凭着超强记忆,用手中之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图”,有许多还成了珍贵的史料图。如谭老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湖州名胜册》,对湖州的有关名胜古迹作了详尽描绘,画中题跋,引经据典,史料性极强。如他在《小莲庄啸石》一图中题道:

“小莲庄啸石。赵子昂莲花峰石昔在潜园,今该地划入青年公园,石尚存。今皆知之,南浔小莲庄之啸石则少人知,知之或不能呼之。俟发声,石有小孔口吹之声,能及远。石有清阮元题字,此石亦千余年前物,可与赵莲笔峰并称。谭建丞记。第一行‘存’下乃人字,误作‘今’。”

画中又绘有当时已经不存在的天圣寺古桧,“《府志》称为唐宋时物,赵子昂曾绘图刻石。今此桧久矣不存,见赵氏石拓本急摹一帧”。谭老在依据文献想象古桧,虚实相生,颇有意趣。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7)

谭老在《飞英寺旧物图》拓飞英旧砖成画,书以苏轼诗:

“飞英寺旧有罗汉松一株,与天宁寺古桧。赵孟頫均有绘图。东坡居士诗‘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苏轼晚入飞英寺分韵一首:‘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已稀。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复寻飞英游,尽此量寸晖。撞钟履声集,颠倒云山衣。我来无时节,杖屦自推扉。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拓砖成画并录二诗,甲子三月也。”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8)

谭老的诸多题记均以史料记载优先,并记录景点当前保存状况。比如在《千甓亭》一画中题记:“陆心源藏古砖处,编古砖图录行世。今亭垂圯,正谋修葺,原额为杨见山书。不求得元本重刻。嵌壁犹存石刻十三方。穰黎馆法帖也。”在《慈云阁》一图中,记载道:“铁佛寺大殿后原有慈云阁。明铸铁佛三尊,高齐屋顶,十年劫乱中四凶黑爪牙击碎。”“赵松雪有诗:‘碧浪流水清且闲,中有浮玉三名山。千帆过尽暮天碧,惟见白云时往还。’”,谭老以其诗意,画就《碧浪湖图》。在《三癸亭》一图中题跋道:“《府志》三癸亭在杼山,唐颜真卿为处士陆羽建,陆嗜茶种茶编《茶经》居此山,助颜真卿成《韵海镜源》。”当然题记之中也不乏微言大义,在《三癸亭》中谭老追加道: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9)

“唐代迄今,斯亭久圮,杼山产茶之名亦不闻。乃友邦忽来问讯,且要购三癸亭茶。异域人对我国之史地物产何?蔺怀之玉也。”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0)

早年先生与我言,当年湖城有许多古碑石刻,淹埋于地下,希望当局在今后的城市改造中注意。他对古物的热衷与惋惜溢于言表,比如他在《飞英塔前凤凰桥》图中题跋道:

“传为陈霸先时建桥,桥甚小,解放初年尚在。栏杆石是一整块,右栏已失。此石浮雕龙凤云水,有飞腾流动之妙,其线条深浅随石形势,所谓连边涡墙,今无此好能手矣。昨岁过此,已填河筑路,石早失去,为之惋惜。”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1)

谭老这些画大多以工笔双钩画成,实景实物,连同画中题跋,为我们了解、研究湖州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弁山绝顶望太湖》一画中,他回忆:“山顶旧有亭,亭额曰‘望湖南林’,庞莱臣先生建。”某次我遇一位民国史专家,谈及此事,他说有关地方志也未记载。他在《宋柏》一画中题跋:

“前归安学内有宋代古柏一株。相传清乾隆年树裂为二,半已枯死,宛如大门一扇,色黄白,邑人用铁皮箍之。另半株岁寒青葱如故,是为邑中最古之树。某年为妄人砍,鬻为薪。”

谭老此幅画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当年湖城一景,更在提示后人提高对古木的保护意识。同时谭老也精通语言艺术,《宋柏》感叹完古木遭难后忽然来了一个回马枪:“文人无行之尤者。”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2)

家乡的万竿修竹、碧池荷花、桃红柳绿、湖石劲松、满架葡萄等是谭老创作花鸟画钟爱题材。曾见先生一幅小品画《意园》,画中山林修竹,一筑小屋,品茶赏景,环境优美,如此闲居,岂不惬意?在花鸟画中,谭老画得最多的是湖石、劲松、葡萄。“文革”期间,画山水往往会被污为“黑画”,人物画被说成“封资修”。他就在自己小园里种了葡萄,晨夕观摹,对之写生,最终形成擅画葡萄一代大家,被人们誉为“谭葡萄”。而在绘制葡萄时,他依然保持着最具有民族色彩的文人画传统,不忘在画上题诗。

优美的生态才会有丰富的特产,而丰富的特产又成了谭老笔下优美的画图。家乡的“土特产”,如蚕桑、稻穗、竹笋、菱蕅、百合、虾蟹、鱼等是他创作小品画喜爱的题材。1956年他创作《蔬果》《山水》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国画画展,获二等奖。识者云:“谭老专注家乡风物描写,笔墨传神,可敬可佩。”1981年他曾为湖州博物馆创作《湖州风物册》册页,里面均是这些家乡特产,在创作家乡特产画的同时,还对每一个物种均有详尽考证,他作为一名经常用笔的画家会对湖笔羽扇评论道: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3)

湖笔、羽扇,湖州传统特产,今折扇出品于德清,莫干山扇面已益制益精,将可与苏杭媲美。惟湖笔虽旧价日高而制工却日下。稍用即脱毛,笔管刻字甚劣。希改进之盼切。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4)

他作为一个湖州人对“丝绸之府”用实用的经济视角表达自己的忧虑:

目前我国有廿六个省市自治区栽桑养蚕。浙江省桑园面积计百七十万亩。全国桑园六百万亩,每亩茧产量平均比日本低廿余斤。桑园却比日本多三倍,产茧仅比日本增二倍。湖州蚕茧市县总计年产廿四万五千担。收购数廿二万五千担,平均每个农户为国家供应商品茧一百二十斤,湖地桑蚕全国首位。惟桑园地不及日本土壤之力以然,产丝量亦有影响。日本每百斤鲜茧产丝十七至十八斤。我国只十至十一斤。其是否准确尚待攷定。

而他对湖州竹、双林蘑菇的评价又俨然一个农家和美食家: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5)

湖州山区盛产竹。《府志》再有三十五种,今当不止。以数为生产之大宗。有细竹、凤尾竹,高不盈尺,可供盆玩,园艺之家可注意。及三才竹、紫竹行将绝种更早,园管处迅速移栽。笋产南乡菁山妙喜亭处为上,产栖贤者最有名,见《湖录》。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6)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菜与五谷并重,可知今之嗜粱肉者不喜蔬食,何耶?蘑菇有产北地,素称鲜珍,今吾邑不能种出。双林产者最佳,喜而成图。以见农植潜力之大,所谓天时地利不能限制人力也。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7)

谭老急切地盼望故乡湖州得到更好的发展,他有一幅《菱藕百合图》上夸完故乡菱藕的经济价值和产值后又笔锋一转,“远道只知西湖藕粉,罕称湖州藕粉。我县生产上更益求精。宣传上亦不可忽视。”

湖州人文旅游景观(谭建丞笔下的湖州美景与风物)(18)

谭老生前曾自制一印“葡萄园丁”,现在想来,他还应是湖州的一位“生态园丁”。一山一水,一花一物,谭建丞先生具象写实,妙笔彩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反映湖州优美生态的艺术作品,他对故乡之美的感慨或如他在《桃花鳜鱼图》作为一名文人由衷赞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词,仅一句已写尽湖州鱼米之乡景色,真可谓有声画矣。”欣赏这些作品,使我们感受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意境。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⑩|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㉖|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楼挺

编辑:顾方明、童冯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