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时代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灭绝之谜二)

恐龙时代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灭绝之谜二)(1)

半岛国家意大利以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成为庄旅游者的胜地,而它的一个中世纪小镇压古比奥,却是地质学家们的圣地。

古比奥一同有艺术之城的美誉,它的教堂内的壁名闻遐尔。吸引地质学家的却不是这个,而是镇外被称为“红色钙质页岩”的沉积序列。这个沉积序列提供了白垩纪至第三纪界线的最终剖面,其中留下了中生代过渡到新生代的记录。这正是吸引研究、解决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问题的地质学家们不远万里而来的原因。

古比奥为什么能提供最佳的白垩纪——第三纪界线的地质剖面呢?这与这里的“钙质页岩”有关。这种钙质页岩是特提斯海的沉积物,特提斯海是现代地中海,及其黑海、里海和咸海的前身,大约1500成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使一部分深海底上升,形成意大利的亚平宁山脉,经过长时间的剥蚀作用,中、新生代的沉积物包括钙质页岩在内,现在都已露出地表。由于这种沉积物形成时还在海底,受海洋的保护,很少受到破坏,所以就极为完整。

与大量的地质学家前来古比奥的同时,有两位微体古生物学宾也来到这里,他们是一男一女,女的叫普莱莉—席尔娃,是荷兰的一位伯爵夫人,在米兰攻读古生物学。男的是瑞士人,叫路特卫赫,他俩是共同研究有孔虫的搭档,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找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试图通过对这些完整序列的研究,从而提示有孔虫化上的显著不连续性。

有孔虫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奥尔毕尼于1826年首先发现的。有孔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有在旧壳体外建造新壳体的习惯,因为新、旧壳体呈螺旋状排列,所以使人一不小心就会把它误认为是小型菊石。有孔虫分两大类,一类在海底,叫底栖有孔虫,一 类在大海洋表层生活,称浮游有孔虫。有孔虫很小,在部分不用显微镜就无法观察。通过对有孔虫的研究表明,在白垩纪中不存在第三纪的浮游有孔虫种群,第三纪的有孔虫与白垩纪的有孔虫壳体形态也迥然不同,这说明,在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如果不是有巨大、漫长的时间差距,就是必然发生了什么突然变化,才导致了有孔虫演化上的这种不连续性。

恐龙时代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灭绝之谜二)(2)

普莱莉—席尔娃和路特卫赫的目的就是期望在古比奥这儿有新的发现,能对有孔虫的这种显著不连续性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俩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古比奥剖面上的有孔虫多得难以胜计,这是一个好现象。他们在白垩纪——第三纪之间的界线黏土之上的石灰岩中,利用极细的筛子,发现了个体很小的有孔虫——古抱球虫。

古抱球虫是现代抱球虫最原始的祖先。以前的有孔虫专家们 都忽略了古抱球虫,因为它个体太小,稍不注意就会发现不了。路特维赫和普莱莉—席尔娃的新发现是一在贡献,这一 发现充分说明,在有孔虫的演化史上,这一对程是相当完整的,是连续的,它对渐变论者化石记录存在间断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但是,这个发现还不能推翻渐变论者化石记录缺失的推论。因为,在地质史上和生物演化史上,连续毕竟是相对的,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古比奥的化石记录是以一天为单位,还是以年为单位,或者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连续的呢?

在当时,最先进的地质测年手段是同位素放射性测年方法。采用同位素放射性测年法来对第三纪开始的不同地点的沉积物进行测量,测出的结果证明第三纪是从六千多万年前开始的,而对白垩纪末不同地点含恐龙化石和浮游生物化石的沉积物进行测量,发现白垩纪在6300万年至6700万年间结束的。就是说,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虽然有数百万年的测量误差,但已经肯定莱伊儿认为的那种有一至二亿年的地质缺失的推论误差太大,显然是错误的,而且,古比奥剖面完整的地质记录显示,白垩纪的有孔虫是在厚仅1公分的界线黏土所代表的那段时间灭绝的。这说明,白垩纪末期生物大规模的灭绝是在一万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完成的。

真理终于出现了,借助最先进的磁性地层学测年技术,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古比奥的化石记录是完整的,如果有所谓问题的话,也绝对不会超过几千年。

这真是致命的一击!渐变论者振振有词的化石记录缺失就在科学面前彻底失败。而且,通过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在不足五十万年的时间内突然灭绝的。如果没有特殊的灾变发生,远古地球的主掌者恐龙以其发达的智力,很强的适应性,是不会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完全灭绝的。

持续一百年的恐龙灭绝渐变论和灾变论的交锋终于在现代尖端科学面前有了结果。渐变论者遭到了失败,远古恐龙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灭绝,而非进化上的正常消亡已是所有科学家们的共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