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必买的12种产品(别被某些神奇的)

日本必买的12种产品(别被某些神奇的)(1)

智能马桶圈、高清单反相机、最新流行的游戏机Switch……这些日本产品的确让人大开眼界。很多人去日本旅游都会带回来不少“硬货”,不过与普通的旅游纪念品不同,很多日本货仿佛都充满了高科技感,比如日本酵素、日本青汁等。不可否认,日本确实有很多很好用的产品,但不少被国人追捧的、披上了黑科技外衣的商品却是伪科学产品,大家辛苦“人肉”带回国,其实都交了不少的智商税。

大名鼎鼎的“酵素”

酵素在日本的药妆店里有极其细致的分类,例如夜间酵素、果蔬酵素、植物酵素……号称不仅能不运动就能让人变瘦,还兼具排毒养颜、治疗便秘的奇效。其实,酵素的原日语词翻译成汉语就是“酶”。 酵素类产品不过就是果蔬和微生物加酶发酵出来的东西,顶多归为“微生物发酵类食品”,原理跟酸奶、酱油没啥区别。

酵素在日本的走红也纯属偶然。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在小说《我是猫》中,塑造了一个靠酵素助消化的人物形象,后来随着作品的热销,酵素也就被带火了。最重要的是,人体的酶是不能靠口服来补充的,因为酶一遇到胃酸就会挂掉,然后被分解成氨基酸。这和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分解过程几乎是一样儿一样儿的。

减肥神器“青汁”

一杯绿汪汪的青汁,说是可以缓解便秘、减肥、排除肠道毒素,所以哪怕颜色、味道极为诡异,也有不少人心甘情愿地“一口干”。青汁的确在日本有蛮长的历史,1953年,一个叫远藤仁郎的日本人为了解决战后蔬菜短缺的问题发明了青汁。起初,只有日本小学生会喝。直到1982年,一个“好难喝!再来一杯”的魔性广告横空出世,由于广告实在是太过洗脑,青汁才在日本流行起来。

实际上,青汁就是甘蓝和大麦叶子榨成的汁。喝它们的粉末冲水还不如直接喝鲜榨蔬菜汁。更别说,青汁可能还有副作用。2009年的一项统计表示,日本有2.4%的人在喝了青汁之后出现了便秘、软便症状。更有一位68岁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连喝两个月青汁,结果得了肉芽肿性肝炎。

日本必买的12种产品(别被某些神奇的)(2)

口服的“胶原蛋白”

这几年,只要一提到“少女感”,下一句就是“满满的胶原蛋白”,不少美少女抱着“吃啥补啥”的信念,认为女明星们满脸的胶原蛋白都是吃出来的,纷纷入坑口服胶原蛋白产品。2002年,日本明治公司开发出了一款氨基酸胶原蛋白,在官方介绍中,这款胶原蛋白的原料取自鱼鳞和鱼皮,经过加工成为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的产品。

而明治一向主打“食物与健康”理念,既能美容养颜,又能保证健康,这让明治氨基酸胶原蛋白在日本人气爆棚。胶原蛋白的确可以延缓衰老,但吃下肚的胶原蛋白在人体内会被分解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是否能还原成胶原蛋白,再补给到皮肤,目前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在提醒消费者们,对于这类产品,要理智消费。

全能的“水素水”

传说这种水可以排毒瘦身、美容养颜、抗氧化防衰老。由此衍生出来的水素杯,在某网站上的价格更是高达2000元。“水素”,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氢”,水素水可以理解为“加了氢的水”。可是众所周知,水的化学式是H2O,水本身就含有氢元素。日本商家的宣传文案,就是在H2O的基础上不断加氢加氢加氢,胡编乱造出了一堆化学式。

这么不靠谱的水素水,为啥还能备受追捧呢?2007年日本的太田成男教授在《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氢的论文,解释称:经过在培养皿里对细胞进行的实验,证明氢分子可以去除生物消耗能量时产生的羟基胺等有害活性氧。日本商家瞄准了这一点,在太田成男教授的理论基础上,玩了一招偷换概念,大力宣传“水素水由于富含氢分子,可以抗氧化、抵抗衰老”。

无所不能的“美容仪”

既然药用产品的水那么深,买点高科技产品总不会有错吧?其实,高科技产品的水更深!毕竟,吃的喝的或者护肤品,都还算是常见的东西,大家付钱时,总还会过过脑子,而那些听起来就让人不明就里的黑科技名词,反而更容易让人踩坑上当。家用美容仪就是其中之一。

手持美容仪最早的雏形是日本的Corona公司在1974年推出的“超音波美颜器”,它满足了广大女性在家做美容的幻想,短短两年就卖出了150万台。“残酷”的现实是,这种美容仪基本没啥效果。如今市面上比较火的射频美容仪,“原理”就是靠加热破坏人的胶原蛋白,让皮肤进入紧急状态,刺激胶原蛋白母细胞重生,产生新的胶原蛋白。这样,皮肤就能变得更细腻光滑有弹性了。不过大多数手持美容仪的温度都只能达到40多度,而想达到真正的美容效果,至少需要60度以上的高温。而真到那时,胶原蛋白是重生了,你的脸估计也得重造了。

此外,日本产的瘦脸面罩、网红眼药水、贝壳粉、防蚊手表、迷你空气净化器等也都曾被指出是具有欺骗性的伪科学产品。有人总结说,日本的科学技术很发达,伪科学也发达。中老年人对那些高科技床垫、保健品等过度迷信,其实有些好笑。不过转念想想,自己买的那些护肤品和减肥药,又有多少不是交了智商税呢?所以,大家以后要擦亮眼睛,别再听信那些营销话术和所谓的“神奇效果”。

本报记者 毕嘉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