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1)

江苏镇江润州区非遗宋代点茶传承弟子周明波在制作茶艺作品“金山”。封疆江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傅明先代表: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济宁市始终牢记视察山东和济宁时的殷切嘱托,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联通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贯通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方面,展现了孔子家乡应有的面貌。”谈起优秀传统文化,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傅明先代表说,要从不同文明交流借鉴的高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机制,打造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中心,搭建国际儒学交流平台,让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济宁先后举办了国际青年博士论坛、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创新设立了孔子研究院高端儒学会讲,组建曲阜礼乐文明研究与传播中心、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等一批学术研究推广中心,开展对外学术交流500余次。济宁已成为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交流中心、全球多元文明对话交流重要平台、各国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傅明先代表表示,现实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济宁通过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模式,活化教育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济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追求、精神气质、思想智慧、人文情怀等,作为提升干部为政之德的途径,建成全国第一家以政德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济宁干部政德学院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性教育基地,自2016年开班以来累计承接各类班次1410期,培训学员7.8万余人。

“我们将时刻铭记的嘱托和期望,抓住用好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明首善之区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勇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努力实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傅明先代表说。

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代表:

全力建设文化带 释放大运河之美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运河之都、千秋淮扬是历史古城淮安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纵贯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杭大运河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水的灵气与活力。“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先后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这既是对淮安‘运河之都’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淮安保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工作担当作为的殷殷期许。”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代表说。

蔡丽新代表介绍,淮安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真正将大运河淮安段建设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

在推进工作中,淮安按照“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的原则,将运河沿线文化亮点有机连接起来、千年运河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来,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我们希望充分释放大运河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充分展现运河船舶穿梭之美、活水清水灵动之美、堤岸绿影婆娑之美、流域田园风光之美,重塑运河沿岸的宁静、洁净、美丽。”蔡丽新代表说。

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代表:

发挥文化遗产优势 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谋划的重大战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川渝两地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代表说,大足要充分发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优势,加快建设大足石刻国际文旅城,全力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建成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2)

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市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修复专家正在对摩崖造像进行清洁。瞿波摄/光明图片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鼎盛于两宋,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于会文代表介绍,大足区将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谋划推进大足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部署,重庆大足已与四川都江堰、乐山、资阳等地签订合作协议,联动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重庆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世界遗产地,实行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共同打造巴蜀旅游精品线路,塑造文旅融合核心品牌,共同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国际知名旅游地。

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代表:

建设国家级试验区 让陶瓷文化更加繁荣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是红土地人民肩负的神圣新使命,这也为景德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宁钢代表说。

宁钢代表介绍,一年来,景德镇着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域发展,明确了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保护传承轴、瑶里古镇等10个能够集中体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典型区域,通过核心区建设推动试验区的整体提升。宁钢代表感慨道:“我们正在把历史上、记忆中的景德镇,变成一个可触摸、可体验的景德镇,变成一个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景德镇,变成一个用独特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景德镇。”

宁钢代表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在中国陶瓷人才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告诉记者,在人才培养上,景德镇陶瓷大学打通第一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将陶瓷文化元素嵌入每一个学子的知识体系中;丰富第三课堂,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让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效衔接。同时,在景德镇建立了5个创新创业基地,签订了产教融合战略协议,建立了4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为景德镇贡献富有朝气的创意,有力支撑了国家级试验区建设的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培养。

河南省济源市市长石迎军代表: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为老百姓营造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济源作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为老百姓营造精神家园。”河南省济源市委副书记、市长石迎军代表说。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济源牢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殷殷嘱托,深入挖掘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尽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石迎军代表介绍,济源坚持重普惠、促供给,统筹公共文化资源,夯实硬件设施基础,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动态管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全覆盖,“百姓文化济源云”,基层数字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城市书房”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由“端菜”变为“点菜”,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石迎军代表说,下一步,济源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让文化惠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28日07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