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面叶摘豆角唱词(说白了就是传着传着传走了音)

秋风初起,天气乍寒,树叶渐黄,绿草见枯。这个时候去郊野走走,有时会在草丛中看到一串乒乓球大小的红色灯笼果,挂在长长的枝条上,十分醒目。连枝采下,插在瓶里,颇有枯寂之美。这种灯笼果的正式名是挂金灯,民间也叫它红姑娘。明人徐渭有诗:“南州颇兢玉簪粉,北里争插红姑娘。”诗里讲的红姑娘,便是这种植物。

喝面叶摘豆角唱词(说白了就是传着传着传走了音)(1)

这种植物遍生欧亚大陆,当温度和条件适合的时候,成熟的果子挂在枝头,日晒雨淋,外层果萼的水分完全被风干,薄革质部分裂成碎片剥落,果萼上隐藏的网状脉络筋骨毕现,成为一个网线结成的镂空络囊,透过网络,可以看见里面鲜红的果子。这个时候,它的美丽显现出来,古人被它的精巧玲珑所吸引,给它取了比红姑娘更文艺更美丽的名字:洛神珠、王母珠。

它的正名是酸浆,也叫寒浆,上古之书《尔雅》里就用这个名字了,它是浆果,味道酸甜,因有此名。取酸浆为名是因为果子酸,取灯笼、皮弁之名,是因为果子有筋有骨,像形。取王母、洛神珠之名,是珠子彤红,还是像形。后世民间呼为红姑娘,则是口误。明代杨慎曾在《卮言》里说:“盖姑娘乃瓜囊之讹,古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说白了就是传着传着传走了音,把俗名瓜囊的酸浆说成了姑娘。当这个酸浆果风干后只剩得网囊络袋罩着一颗红珠子时,确实和丝瓜络颇为相似。

比杨慎更早百年,明朝洪武元年,徐达带兵攻下元大都,改名北平。工部郎中萧洵奉明太祖之命毁元朝宫殿,拆房之前先记档,编《元故宫遗录》,记元宫里有什么殿什么阁:“后苑中有金殿,殿楹窗扉皆裹以黄金,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又西有翠殿,又有花亭球阁。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如桃,子如丹珠,味甜酸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元亡后,殿空人散,没人打扫除草,金殿前的台阶边已经长满了野果杂草,这位建设部副部长是个文艺中年,记录殿宇数目之外,对野果芳草投以细腻关怀,觉得砖地丹墀前的红果翠草十分可爱。

洪武十三年,燕王朱棣之藩,到了北平住进了元故宫,改称燕邸。等他做了皇帝,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下令迁都,在燕邸东边兴建皇宫。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朱棣下旨正式迁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

朱棣登基后先是住在南京皇宫,北京的燕邸作为龙潜之居,自然封闭起来,不会任人践踏。元时的酸浆在燕王离开后继续发芽,开花结果,自播自衍,不因改朝换代而消失,这种茄科植物是很健茂的。入清之后,就算燕邸颓圯,野草仍会滋长繁盛。

到了康熙年间,一个秋天,有个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来这里游玩,看见了遍地的野草和野草里的红果,衬着元明两朝的宫阙玉阶,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

《眼儿媚·咏红姑娘》

(清 纳兰性德)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词前有注,说元棕榈殿前有草名红姑娘,事见高士奇的《清吟堂集》咏红姑娘题注。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此有关片段:“兔园山在瀛台之西,殿曰清虚。池边多立奇石,曰小蓬莱,皆此地也,今废。原苑西有翠殿,又有花亭球阁……”后面便是关于红姑娘的描述,完全摘抄自萧洵的原文,改都不带改的。

纳兰性德有个朋友,名叫严绳孙,当时大概与他同游,也写了一首词,怀古咏人,托物寄思。

《眼儿媚·红姑娘》

(清 严绳孙)

珊枕寒生夜来霜。犹自可人妆。绛仙呵手,红儿偷眼,斜倚纱窗。

伤心合是樱桃侣,零落郑家香。生生长共,故宫衰草,同对斜阳。

词中的绛仙是吴绛仙,隋炀帝的侍女;樱桃指的是郑樱桃,后赵武帝石虎的皇后。照这两首词和高士奇的笔记看,应该是这几个朋友去游玩元故宫,在金殿前见到有红姑娘,各写了一首词,抒发一下怀古之幽情。把元故宫的红姑娘比作宫女,好似吴绛仙之辈、郑樱桃之伴,主人虽逝,宫女魂化衰草,生生世世与废宫同存。

·花草蒙拾· 文/蓝紫青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