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

艺术没有贵贱之分,许多优秀艺术形成于民间,在街头巷尾也诞生了众多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

海兴南锣剧唱腔

海兴南锣剧唱腔汲取了大量的海兴地方民间说唱艺术,演唱舒展悠扬,表演伴有杂技、武术、舞蹈等动作,道白用海兴地方方言土语,剧情多体现海兴一带民俗,传统剧目演员大多为一丑一旦,演出滑稽、幽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冀东南、鲁北及津南一带百姓喜爱。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2)

狮子舞

狮子舞的舞姿颇为丰富,多是模拟狮虎的动作并加以艺术加工。主要有三摆头、滚绣球、上高桌、越障碍、饿虎扑食、狮子直立、吞球、争球、咬架、打哈欠、挠痒痒、呈球等舞姿。狮子舞倍受群众喜爱,久演不衰。沧县的狮子舞素以火爆、热烈、凶顽、技多、逼真、英姿而著称。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3)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4)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早在清康、雍、乾时期,冀中一代流行着许多说唱艺术,诸如弦子书、渔鼓道情等,西河大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河间一代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就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等,辅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等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5)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6)

哈哈腔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哈哈腔唱腔属于板腔体,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7)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等别称。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8)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9)

麒麟舞

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据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至今。

“北方麒麟”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大威猛,闪、转、腾、挪之间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与北方人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它与江苏、湖南等地小巧玲珑的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绎和诠释着此种华夏民族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底蕴与内涵。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0)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1)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2)

辛安庄音乐会

辛安庄音乐会是由管子、笙、曲笛、云锣、大镲、小镲、大鼓、小鼓、铛子等9种吹打乐器合成的一种中国民间古典音乐表演形式。具有古朴典雅、情韵悠扬、绵绵不绝的艺术特点。它是任丘市目前保留曲牌最完整、演出阵容最庞大、活动效果最明显的音乐会之一。音乐会一直采用古代的记谱方式——“工尺谱”,记者在老艺人手中,见了几本曲谱,它用“六、五、一、四、车、工、凡”代表“哆、睐、咪、发、嗦、啦、嘻”,老艺人看着上面的工、车等标记,就能奏出音乐,

辛安庄音乐会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是迄今为止任丘发现的最早的民间音乐会。音乐会保留下来的“云锣”已有几百年历史,现在不但能演奏出精美的音乐,还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3)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4)

沧州的曲艺(沧州街头的民间艺术极具代表性)(15)

在没有无线网络和电视节目的年代,多种优秀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人们对艺术的热情从没有因为技术限制和物质的匮乏而减少过,缺乏影像记录的年代,完全依靠言传身教来继承,这种用身体记忆的过程亦是对艺术传承的体验,以最真诚的方式感受细致的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