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1)

这个瓶子代表着痛苦,迫害和那口有着未流出眼泪的井,也和在生活中每个层面与天使的连结有关。

发展自我接受鼓励着我们去拥有意识中清晰的潜能。 粉红色鼓励着我们为自己的最深处带来温暖,仁慈和热忱。一旦我们接受了在自己阴影深处中找到部分,我们便会发现可以更容易地将光带入意识之中。 一串花朵象征着发光的脉轮,就像是花朵一样。透明的上层代表着光,而这光被带入我们的能量中心。透过对痛苦的了解,我们学会了接受。当这些特质被带入深层的自我时,我们的生命便会闪闪发光:这些花充满着光,并开出一串的花朵。

一串花朵也是把我们与欲望抓住或鍊住的一条链子。 就像是看见一家充满着蛋糕的商店,并对它充满感谢。如果我们将蛋糕全吃掉,必定会对结果感到痛苦。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这个概念,并且仔细想想一串花朵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个瓶子与释放我们灵性的骄傲和召唤无条件的爱有关。 选择到它代表我们拥有清晰的头脑可以为他人和自己付出爱,温暖和关心的能力。我们将光照在我们内在所拥有的爱上。我们可以扮演一个中介者。它也暗示着我们拥有无条件接受自己的天赋,它可以照亮我们的需求,让我们学会去接受爱和我们与生俱来的给予爱的能力。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2)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掴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随时遇到它:生活猝不及防地给我们沉重打击,令人惊慌失措,伤心欲绝,也会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我们唯有挣扎前行,但有时也难免跌倒在地。

生活对我们的“掌掴”有很多种形式,有时十分暴力,出手就是重拳,比如:深爱之人离世,罹患重病,严重受伤,遭逢意外,遇到暴力侵犯,孩子先天残疾,事业失败破产,惨遭背叛,遭遇火灾,水灾等天灾人祸。。。 而有时,它出手相对温和:发现别人拥有的正是我们渴望的,嫉妒在心中一闪而过;感觉自己和别人失去联结,为此深感孤独痛苦;突然受到刺激,然后对自己在刺激上出现的反应感到不满;还有那些刺痛感,比如挫败,失望,被拒等等。

有时,掌掴事件会很快褪色,成为回忆,仿佛曾经的一阵短暂,粗鲁的敲门声;有时,被掌掴的经历则会带来残酷的打击,令我们深陷迷雾,需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才能缓过来。无论掌掴的形式如何,有一点都毫无疑问:它会伤害我们。它突如其来,令人厌恶和抗拒,但问题是它还只是序曲,随之而来的一切更加艰难。因为当我们被掌掴惊醒后,接下来就要面对“现实裂隙” (THE REALITY GAP) 。之所以称为“现实裂隙”,是因为一边是我们“拥有”的现实,另一边是我们“想要”的现实。两者之间的裂隙越大,各种痛苦的情绪就会越猖獗。

大多数人在应对巨大的现实裂隙时,深感力不从心。每当遇到现实裂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努力弥合它:尽快行动,改变现状,尽可能达成期望。如果成功了,即弥合了裂隙,我们就会感觉良好;深感幸福,心满意足,重归平静,如释重负,而且很有成就感。

这种感觉当然很棒,毕竟如果做点什么就能心想事成。 但是假如没有达到目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如果现实裂隙无法弥合,比如:深爱之人离世,挚爱的伴侣离开,心爱的孩子移居海外;失明,或是身患绝症。。。那么,我们会怎么样呢?另外,即使这些现实裂隙能够弥合,却耗时良久,那又是怎样的情形?

只要活着,我们就都会经历失望,挫折,失败,丧失,拒绝,疾病,伤害,衰老和死亡。。。。。如果面临的现实裂隙很小,或是看似能迅速弥合,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处理得不错。但是,随着裂隙越来越大,无法弥合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就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困境中挣扎。正因为如此,拥有“内在满足”特别重要,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幸福和活力感。即使面对巨大的现实裂隙,即便是梦想永远不会成真,目标一直无法实现,即便生活总是残酷不公地对待我们。我们依然拥有“内在满足”。相对于从外部满足而言,内在满足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和幸福感,需要在我们的内部持续培育。而且,美妙之处在于:实现“内在满足”的资源对我们来说总是触手可及,每当需要时就会从内心涌出,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每一种境遇下,我们都面临“发生的现实”和“渴望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裂隙。而且这个裂隙越大,我们真正能做的就越少。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3)

当我们身处不尽如人意的外在条件下,头脑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劫持我们的注意力。 它会把我们拽回过去,再次播放撕开裂隙的痛苦事件;也可以把我们扔向未来,变魔术一般地突然召唤出各种恐怖剧情;它还可以将我们深深推入当前问题的沼泽地,让我们在痛苦,压力和艰难中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对于有些人来说,现实撕开一个巨大的裂隙,其实会助于澄清生活的真正使命:我们开始触碰那个“更宏大的图景”,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联结自身的核心价值,并且收获成长和进步。我们甚至还能找到一个理由,或是创造出一种使命以点燃自身的热忱,并因此感到充满活力。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影响则完全相反:我们的头脑可能会强烈对抗现实撕开的裂隙,宣称生活毫无意义,希望渺茫和不堪忍受。一旦被这些想法套牢,我们就会失去生活的意志,活着成了一种负担,一切都索然无味。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下并感觉无力行动时,会导致人的各种各样成瘾的行为。比如,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身处压力下的吸烟者明显更难抵抗对尼古丁的渴求。

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大脑的奖励系统,奖励现象是我们简单而强大的生存驱力。大脑的奖励系统涉及大脑的一些关键区域,这些沿着一个叫作“内侧前脑束”(MFB) 的区域分布。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叫作“腹侧被盖区”的深层大脑结构。它由许多神经细胞组成,其中的一些细胞包含多巴胺 -- 一种关系到大脑各种功能 (包括奖励在内)的神经递质。腹侧被盖区的神经元连接着很多大脑区域,其中包括前额叶皮质,杏仁核以及伏隔核。杏仁核(AMYGDALA)负责处理与生存相关的情绪。在面对强烈的愉悦,恐惧和愤怒时,它的反应尢其强烈。在碰到某一特定事件时,杏仁核会决定情绪反应应有的强度。当渴求出现时,杏仁核发出的信号会被增强,使得成瘾者的渴求情绪反应大大超出其“应有的”强度。这种被增强的情绪同样会让成瘾者的反应行为(比如吸毒,性,饮食和赌博)得到强化。

腹侧被盖区同样也会伸向伏隔核。作为大脑中最有趣的区域之一,㐲隔核与愉快和奖励有着一定联系。

1954年科学家将银丝制成的电极放到15只公白鼠的脑中,并衡量刺激不同大脑区域所产生的效果。对于白鼠来说,按压操纵杆并向伏隔核释放电刺激可以带来一种极大的增强。这些白鼠宁愿刺激伏隔核也不愿意进食,甚至在即将饿死的时候,它们仍要试着再按一按操纵杆。然而,当人们切断电源时,白鼠们终会“意识到”不会再有更多的刺激时。这时,你大概会认为白鼠会放弃,会按下食物杆并开始进食,可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白鼠们会在角落蜷成一团,最终饥饿而死,而它们面前就放着那些它们本该进食的食物。为何白鼠会在过度刺激伏隔核后拒绝进食呢?

这是因为释放刺激信号的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已经被大大减少了或者说下调了。(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会释放多巴胺给其他神经元,一种信号所释放的多巴胺信号越多,细胞会被过度激活,大脑会告诉你,你体验到了奖励,甚至超出期待)。当白鼠被电极过度刺激,它们意识到自己体内挤满了太多的多巴胺受体,这影响到了白鼠体验奖励的能力,不再有什么能够带来奖励,连食物也是如此。 奖励系统被摧毁,白鼠因饥饿而死。所以当人类体验到过度刺激时,比如可卡因渴求,多巴胺会充满他们的伏隔核,多巴胺受体的密度因此下调,最终,成瘾者将无法从药品以外的任何东西中体验到奖励和愉悦。

那么当人们处于不如意的环境底下时,为什么会容易产生成瘾行为呢?这又涉及到大脑的一个欺骗行为!

当事实与我们的信念相悖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急于去改变事实。 -- 约翰 肯尼斯 加尔布雷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4)

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无助感和失控感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大脑会想方设法来避免让你体验到这种感觉。 感到自己失去控制且无法应付周围的局面,这是一种可怕的体验。

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身的行为,这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想让他们承认自己会被一些无法控制的环境所影响,这似乎不可能。

为了避免这种极其让我不悦的感觉,大脑创造了一种控制的错觉,它告诉你:“我能处理好它,这并不是问题。” 同时,它会让你错误地以为自己已经具有洞察力和理解力。所有这些强大的心理过程都旨在保护你的自我感。

很多时候人常常会有一些固执己见和鲁莽的计划,周围的朋友和家人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鲁莽的计划,但他们就是会非常确信自己的方法会取得成功,甚至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朋友,爱人甚至自己的医生“就是不理解他们?”

这就是认知偏差。 大脑会用这些偏差来创造一种控制的错觉。 所以当人们感觉事态超出自身可控的范围,当人们处于痛苦,焦虑,无助等一些负面情绪的状态下,人们会更倾向于冲动利用一些行为来帮助自己逃避这些负面情绪,这是大脑在欺骗我们,让我们误以为这样就可以产生掌控感。借助香烟,酒精,吸毒等行为我们以为我们消灭我们大脑和身体里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在短暂的欢愉中我们错以为掌控了人生。 但是我们却不懂得一旦我们借用错误的手段和方法来帮助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时候,有时候我们会驱动人生里的负面循环,下一次再碰到同样的负面抑郁,焦虑,愤怒,怨恨,恐惧,压力,悲痛和失败时,我们的大脑奖赏系统就会自动开启,说:去吸烟吧,它会帮助你体验到了奖励,它甚至超出了你的期待。”由此,你的人生将一开启一系列成瘾行为,一次吸烟行为带来更多次的吸烟,一次喝酒行为带来更多次的喝酒行为,一次吸毒行为带来更多次的吸毒行为。之后这些成瘾的系统还会引发大脑里另一个系统的启动 -- 负责惩罚的系统,我们称它为“行为抑制系统”,当你大脑里的多巴胺受体数量由于你的成瘾行为而持续下降时,就像小白鼠一样,你将无法再从其他行为中获得奖励的喜悦,你的行为抑制系统就会被激活,你开始对生活中发生的其他事情更加无力抵抗,你会持续承受更多的苦难。

无论何时遇到现实裂隙,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可能会很有帮助:“面对这种情况,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立场?”我们可以选择对生活缴械投降,也可以选择做一些意义更深远的事。想要选择一种立场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探索到底什么是真正需要的。分清欲望和想要的东西很重要。因为我们并非总是想要自己无法获得的东西。在什么时候更有可能想要那些无法获得的东西呢?

这里我们做一个经典的抗拒实验。我们让180名大学生看了四张海报,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从第1选择到第4选择)为海报评级。告知大学生,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选择的第一张海报。之后通过心理控制源测试确定每个大学生心理控制源是内在(被试倾向于认为他们是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还是外在(被试倾向于认为生活被一些超出自己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左右。)

两天后,大学生被分成三组。第一组被告知,由于运输问题(非个人原因),他们将无法得到第三张海报。第二组被告知,他们选中的第三张海报数量有限,由于个人的原因(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估),他们也不能选择第三张海报。最后一组是一个对照组,实验者只是让他们重新进行选择。

实验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当由于个人的原因无法获得第三张海报时,内在心理控制源的大学生对第三张海报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欲望;另一方面,当由于非个人原因而无法获得第三张海报时,具有外在心理控制源的大学生则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欲望。这意味着什么? 这与渴求有着什么关系?

该实验表明,你并非总是想要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你是否想得到某物,取决于你对“为什么我无法得到它”这个问题的看法。在你看来,如果控制着你的生活的那种主要力量正是让你无法得到某物的主要原因,那你就会更想要它。

你的欲望是一种渴求心理感,你想要的东西是一种物质性外在需求。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5)

你紧抓不放的是你的渴求感还是你的真实需求?你并不会对你“想要“的每一种东西都产生”渴求。”

尼采曾经写到:“归根结底,我们爱的是欲望而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当涉及成瘾时,成瘾者的思想,视角,行为甚至他的神经元或脑细胞都被投入到了所渴求的物质或行为中。 比如酒瘾者,他们往往并非是因为需要而饮酒,而只是因为想饮酒而饮酒。成瘾者需要他们所渴求的物质和行为来维持生活。

显然,没有人喜欢或是想要现实裂隙。实际上,裂隙越大,人们越厌恶它,越会不顾一切想要消除它。然而,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现实裂隙。当重大苦难突然降临时,这种情况就会更普遍。我们的头脑可能强烈抗议:“这不公平!”“为什么让我摊上这种事?”“我真受不了。”“生活为何如此艰难?”“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不过,信不信由你,即使是处于巨大的不幸当中,依然有人能够将生活视为一种荣幸,并且充分利用它。

面对现实裂隙,一旦迷失在痛苦想法的迷雾中,就很难做出有效回应。

当现实就这样撕开一个巨大裂隙时,并没有什么可以控制痛苦的良策能将它立刻赶走,可是如果我们允许自己被痛苦控制,只会让一切更举步维艰。在刚刚出生,蹒跚学步和幼年阶段,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情绪所掌控。恐惧,愤怒,悲伤,内疚,失望和焦虑,一切情绪都能把孩子驱使得团团转,仿佛受摇控器指挥的机器人。如果生气,就会大喊大叫,猛踢乱踹或是狠狠跺脚;如果害怕,就会躲藏,哭泣或逃跑;如果伤心失望,就会低声啜泣,痛哭流涕或是号啕大哭。

岁月渐长,我们学会各种控制情绪的方法。我们学会了通过食物,音乐,电视,书籍或是游戏让自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分心。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可用的分心物也越来越多:锻炼,工作,学习,爱好,网游,电邮,音乐,运动,酒精,园艺,遛狗,烹饪,跳舞等。学会远离那些感到难以应对或颇有挑战的人,地方,活动和任务。

学会发展出很多思考性策略,有时确实能帮助我们舒缓痛苦的情绪。比如:

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列出清单

换个视角看待处境

责备或批评他人

强力捍卫你的立场

积极地自我肯定

轻视问题或者假问题并不重要

等等,最后,一项常用的策略就是,开启成瘾模式,借用无论是食物还是酒精或者吸毒或香烟等暂时帮助自己缓解痛苦情绪。

可是我们依然饱受心灵之苦。其实我们已经得知控制的策略并不能真正帮我们从痛苦情绪中解脱。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6)

事实就是,我们要充分地生活,就需要全然经历人类的情绪,而不是只局限于“令人感觉良好”的情绪。情绪如同天气,一直变化不息,有时令人十分愉悦,有时让人极度不适。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我们认“每天都必须有好天气,如果某天阴冷潮湿,就一定是出了大错。”

那会怎么样?秉持这种态度,我们将会与现实生活展开多么激烈的斗争?

我们很清楚自己无法控制天气,所以根本不会徒劳而为。无论是阴晴冷暖,增减衣物就能适应良好。但是一有情绪,我们总是竭尽全力控制情绪。这很自然,我们都趋乐避苦。似乎我们从未被教导如何应对痛苦情绪,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学到的只有两种反应方式,即控制和被控制。

要找到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种对它们做出反应的崭新方式,我们学会了如何在自身的痛苦中找到平和稳定,如何在自己的内部“创造空间”,允许情绪自由流动,而不是受其驱使或是深陷其中。

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扩展”。 当现实就这样撕开一个巨大裂隙时,并没有什么可以控制痛苦的良策能将它立刻赶走,通过扩展而非控制来帮助自己正确面对各种现实与理想的裂隙!

我们将生活看作一幕幕不断变幻的舞台剧。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全都是你的想法和情绪,都是你可以观看,倾听,触摸,品尝和嗅闻的事物,以便看清楚更多的细节:有时,可以将灯光照向某位演员;有时,也可以让灯光照亮整个舞台。

通常来说,痛苦情绪出现时,我们不会感到好奇,也不愿意接近和探索,仔细看看他们的成份,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想要从中学习。总的来说,我们根本就不想了解痛苦情绪,真正渴望的是忘掉它们,分散注意力,或是除之而后快。相对于仔细探究,我们更倾向于本能逃离。

当我们以开放和好奇的注意力观察情绪时,就总会遇到想法和感受。“想法”是指头脑中的词语和画面;“感受”是指身体内部的感觉。“感觉”有时会和“情绪”交替使用。留意那些内在威胁,不快或痛苦时(即一切我们通常想要逃避的想法和情绪),如果我们能够自愿而诚恳地观察它们,真正带着开放和好奇检视它们,就很容易发现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事。我们会学到:如果能为情绪创造空间,它们就不会像看起来那么强大;情绪并不能伤害我们,即使会令人感到不快;情绪也无法控制我们的胳膊和腿,尽管它可能会让我们发抖和摇晃;我们没有必要逃离或是躲藏,也没必要与情绪战斗或对抗。

纯洁的颜色总是养眼(透明色粉红岁月漫长)(7)

学会这些,将会让我们从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时间,精力投入改善生活的实际行动中,而不再是消耗于竭尽全力地控制情绪。

学会把自己带回当下,带着开放和好奇,全然留意此时刻正在发生的事,全然投入到你的经验之中。

学会自我关爱而非自我放纵,这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时时处处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能量,但是你也应该像身边的其他人一样,把一些时间和能量留给自己。 学会分辨“你需要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差别。在眼前之事与你的生活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把你的自我关爱想成一个储蓄账户,当我们想要存钱的时候,需要每个月都存一笔小钱以备困难的日子和紧急情况用。同理,定期做一点自我关爱,结果也会叠加。当你有大量的时间的精力时,就是充实你身体银行账户的大好机会,还可以通过做一些对自身有利的事情来提高利率。把好的东西存入你的自我关爱银行,就是建立资源库。这样,当生活让你感觉无法坚持的时候 -- 无论是压力,疲惫或者更糟糕的情况来袭时,你都可以在自我储蓄库中找到可用的部份来抵抗。

为了让自己的关爱资源库保持盈余库,想一想什么能让你感觉良好,什么对你有用,然后列出让你感到轻松,满足,精力充沛或感觉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的行动清单。

1. 晚上10:30上床睡觉

2. 每周腾了一些时间和工作之外你感觉最轻松,最放松,最积极的朋友交际,这样你就可以完全做你自己。

3. 动起来。找一个你真正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

4. 打个盹儿。把你的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拿出你最柔软的毯子,在沙发上蜷缩20 分钟

5. 用放松精油洗一个长时间的澡,选择玫瑰精油或乳香精油这种奢侈品,熏衣草精油用来放松,佛手柑或柑橘精油用来提升你的状态。

如果每天都能放慢脚步,感恩拥有的一切,我们很快就会发展出一种更强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只要花上几秒钟,带着开放和好奇留意我们看见,听到,触摸,品尝和嗅闻的事物;观察阳光下粒粒尘埃的翩翩起舞,感受畅快呼吸的感觉,嗅闻新鲜出炉的咖啡香气。。

你做的感觉良好的事情越多,自然会感觉越好。

关爱自己会让你更开放地去接受别人的爱,同时也能付出更多的爱。而你生活的良性循环从这里开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