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 刘彬讲好红色故事

传递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 刘彬讲好红色故事(1)

刘彬在江西鄱阳抗洪现场

大家好,我是江西分社记者刘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大多已是百岁高龄。他们曾在战争年代浴血冲锋;也曾在和平时期发光发热。他们是革命星星之火的点燃者和守护者,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赣南老红军”。

他叫王承登,今年105岁。3岁丧父,7岁丧母,16岁参加红军。20岁跟着部队北上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途中两次中弹,一次小腿被打穿,一次头部被打穿。后来,他还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老红军人数正以加速度减少,且多为百岁老人。

2017年8月,我和同事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赣南老区,寻访还健在的老红军和苏区干部,精心摄制了11集电视微纪录片《永远的红军》,当时整个赣南只有不到60位健在的老红军,考虑到身体状况、表达能力等因素,我们选取了其中11个,王承登是其中之一。

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近20年,王承登几乎九死一生。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相反,时时处处心怀感恩。他说“没有老百姓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一生勤俭节约,却常常把自己的工资捐出去。他教育后人要朴素生活,不许女儿穿红衣服和高跟鞋;他一生刚正不阿,见不平就要管,他从不徇私,三个小孩相继下岗,找他跟领导打招呼,被他一口回绝。他儿子王建国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有人问我的家风是什么,老爷子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我们的家风。”

我来自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这也是我们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诞生的地方。我老家所在的乡拔英乡是用烈士“曾拔英”的名字命名的。小时候,爷爷就经常跟我讲当年红军的故事。作为赣南苏区的一份子,我至今被这些老红军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所感动。

刘光登,苏区时期,在血流成河的战场冲锋陷阵,解放后,作为村干部,在洪水来临时,不顾安危跳下水库抢险。他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但却对自己入党的日子脱口而出,100多岁的老人,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却从没有忘记交党费,今年7月,老人离开了我们,他的家属说,老人最后的遗嘱是不要忘了给他交党费。

吴清昌,在长征中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打过腊子口,在枪林弹雨中,手指被打掉一截。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久经沙场之后刻在骨子里的那种革命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他头顶上有块指腹大小的疤痕,那是在一次打仗时,敌人的子弹贴着头皮打过去留下来的,“打下一点,我就没咯”,采访时,老人说得云淡风轻,那种泰然自若,甚至有点自鸣得意的语气,几乎是在瞬间折服了我。

钟祖鉊,因为年轻时练过武,在部队里给首长当警卫员,被称为“大刀勇士”,采访时,老人已是风烛残年,走路都颤颤巍巍,没有了当年的神勇,我一度有点恍惚,难以把眼前这个虚弱的老人跟当年的大刀勇士对应起来,直到我们给老人拍摄一个敬礼镜头时,我才得以确认:他表情肃穆,举起僵直的手掌,聚集全身力气喊出一声敬礼,语气急促,就像子弹从唇间射出一样,充满了力量。

还有罗长生、杨荣发、张茂钊、曾六凤、徐盛久、温玉珍、陈振华……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但当说起当年革命时的情景,他们每个人的眼里都不自觉地发出神采飞扬的光芒。当年参加革命时,他们大多只有十几二十岁,我问他们,你们怕吗,他们说怕,但又顾不上怕,枪声一响就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他们从未怀疑革命终将成功,他们一生对党忠贞不渝。

这是一次抢救性的记录采访,当时,他们年纪最小的已经96岁,最大的107岁。今年上半年,我们又统计了一次,这11个人中有6人已经去世,这次拍摄的片子成为其中一些老红军生命最后的影像。但老兵不死,他们只是凋零,他们的精神早已成为后人瞻仰的不朽丰碑。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历史厚重,红色资源丰富,安源大罢工、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南苏区等等,红色是江西最大的底色。在江西考察调研时说:“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段红色家书节选】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这是开国上将赵尔陆的女儿赵珈珈诵读的一段革命烈士殷夫写给在国民党任职高官的哥哥的一封诀别书。2018年八一前夕,我们策划了六期系列节目《红色家书》,邀请革命后代等人诵读烈士家书,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以及诵读体会。这些家书有弟弟写给哥哥、丈夫写给妻子、母亲写给孩子的,其中一部分还是在狱中的绝笔信,但从这些信中,我们无一不看到革命烈士毅然决然的果敢和坚定不移的信仰。

【方志敏照片】这张照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他叫方志敏。他在狱中写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文章广为流传。他被捕时是闽浙赣省的主席,但敌人从他身上除了一只钢笔,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找到,他说自己是穷人的主席,就义前,他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今年是方志敏诞辰120周年。我和同事重访方志敏生活、战斗和牺牲的地方,通过记者讲述的方式,展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政治品格以及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稿件《方志敏的信仰》被全网置顶,浏览量过亿。

近年来,在总社和分社的指导下,我和同事连续多年持续对江西的红色主题进行报道。我们一度以为,这些革命故事是历史故纸堆的旧闻,没人看也没人听,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做的红色主题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的浏览量每一条都超过100万。《永远的红军》系列纪录片还获得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公益类专题片好作品奖。这里面有传播形式创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我认为是这些红色故事本身就具有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精神品质。

岁月不居,精神不朽,当我们挖掘、讲述、传播这些红色故事时,里面蕴含着的炽热仍在温暖、激励、指引着我们奋勇前行。讲好红色故事,并不仅仅为了致敬历史,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启示未来。这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新华社江西分社总编室音视频部主任。工作10年来,走遍了江西100个县(市、区),采写发表数千条视频、文字、图片等公开和内参稿件,多条稿件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多次参加阅兵报道,8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曾担任《新华视点》栏目新闻评论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