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通俗解读(从另外一种角度)

道德经第五章通俗解读(从另外一种角度)(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一、解析字义

会意字。从水(氵),表示治水;从台(台是怡的本字),怡有愉快义,水得到治理令人愉快。本义是治理水。泛指治理、管理。

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人”字像一个侧立的人形,这个人还向前伸出了一只手。

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手持上端有杈的捕猎器具,表示从事打猎。本义指从事打猎。泛指事情。

天字最初的含义是头顶,人的头顶上面就是天。

会意字。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字形显示天暮时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诗经》:“岁聿云莫”。后来“莫”字假借为“不要”等义,于是又加“日”新造了“暮”字以表本义。

甲骨文“若”字,像一个人正用双手梳理着头发,本义是“顺”,如《尚书》“钦若昊(hao)天”即敬顺上天”的意思。后来加上“口”字表示“应諾”义,这个意义又写作“诺”。

“啬”是“穑”的本字。《礼记》:“种曰稼,敛曰嗇”,本义是“收获谷物”。字形像田里有成熟的谷物,或像在石上堆放着已收割的谷物。

字形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头部有一短横,表示男子成年之后用簪子把头发束起来。本义是“成年的男子”。引申为“已婚的男子”。

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本义是作。

本义为“正”、“直”。《易经》“濡其首,有孚失是。”集解:“是,正也。”金文“是”字上部似是日晷之类跟太阳有关的事物;下部原是“止”(后变为“正”),表示循着正确的方向走。

形声字。言表意,古文字形体像张口伸舌说话;胃表声,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表示人说话时要先经过思考。形旁简化。谓字本义是告诉。

太阳(“日”)照到盔甲上面,土兵们应该早起了。《说文》:早,晨也。从日在甲上。'《左传》:“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寐。”古籍多借“蚤”为“早”。

一只大手抓住了一个人,使他屈服,这就是“服”字的本义:“降服”、“使服从”。后来有的字体加“凡”字表示声旁;金文“凡”旁讹变为“舟”;隶书再讹变为“月”。

之字的字形,上面是一只脚,下面的横画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去”。比如:《战国策》:“臣请为君之楚”。后多借为虚词。甲骨文有时通“又”、“有”。

字原由“人”、“东”构成,用人的体重表义,即表示轻重的“重”;“东”表声。《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引申为“严重”、“厚重”、“尊重”、“增加”等义,以上读 zhong 。又,用于“重复”、“重叠”、“再”等义时读 chong 。

会意字。从禾,表示聚积禾谷;从責(责),责作求解,表示求丰收以积。简体字从禾、从只,表示只聚积禾谷。本义是聚积谷物。泛指聚积。

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一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徳”。本义是“道德”。《易经》:“君子进德修业”。

字原从“刀”、从“鼎”,意思是用刀在鼎上刻画文字,以作为后人的典则。本义是“准则”或“法典”。《尚书》:“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经》:“敬慎威仪,为民之则。”引申为“效法”等义;并用作虚词。

无字的繁体形式为無,是“舞”的初文,本义为跳舞,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人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無”简化为“无”,意思是没有,而表示“跳舞”之义时则由“舞”代替。

不是胚的本字。甲骨文的不字的横画表示地面;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后来假借为否等。

一把石斧,直向一头张着大嘴的猛兽砸去,表示“战胜”的意思。《左传》:“彼竭我盈,故克之”。现代汉语里仍保留这个意思,如“克服”、“攻克”。

会意字。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字形显示天暮时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诗经》:“岁聿云莫”。后来“莫”字假借为“不要”等义,于是又加“日”新造了“暮”字以表本义。

会意字。从矢(箭)、从口,以对熟识的事物像箭似的脱口而出,表示懂得、知道,矢兼表声。本义是知道。

其是箕的本字。本义是“簸箕”。字的上端是簸箕的前部,中间交叉的笔画表示它是用竹条或柳条編成的。“其”字假借为虚词后,就另造箕字。

極是亟的繁衍字;“亟”是極的本字;“极”是極的简化字。商甲骨文和早期的金文都象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巨人形。用头顶天表示高,高到极点。这是“极”的本义。后金文加一表示说话,和喊叫的“口"及表示击打的“攴”。而有了“急、急躁”的意思。金文与同期的《侯马盟书》及秦《石鼓文》尽管字形不尽相同,但基本字素都有“顶天的人形”。

可字的字形由斧头和嘴巴组成,本义是许可,肯定的意思。如:《史记》中:“始皇可其议!”后来,可字引申出能够,适合,值得等含义。

以字是耜( si )的初文。“耜”是古代农具“耒”下端铲土的部分。由使用农具而训“用”、“使用”。《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意思是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

有字,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以“土”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

原作“或”。字形像以“戈”(武器)守卫“口”(城邑)。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表示疆域,构成“國”字。金文中又以“或”为“域”字。

母字是一个妇女跪坐着,胸前一对乳房,这是母亲的象征,本义是母亲。

甲骨文“长”字是在一个人的头上长着很长的头发的样子。为了刻写的方便,人的头部用短横来表示,类似的情况可参见“天”、“元”等字。

“久”是“灸”的初文。字形原是一个侧躺着的人,背部放置着一根艾炷正在进行治疗的样子。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其腹有久故癜二所。”后来“久”多借为“时间长久”义。

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水深,本字是“罙”。甲骨文的“深”,字形就像是一只手在洞穴中掏挖,想知道它的深浅。楷书的“深”,字形左侧加人了三点水,表示和水相关。

“根”字本义为草木之根,是一个形声字。“根”也指事物的基部,如墙根。由于树根是大树的支撑,所以该字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一定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根源”。

形声字。口表意,其形像四面围合状,而城廓也是四周合围的;古表声,古有久远义,表示能时间长久必坚固。本义是坚固。

会意字。从木,篆书形体像棵树,表示柢是树的根;从氐,氐是柢的本字,指深人泥土的树根。本义是树根。

字形像地面上长出了一株嫩苗。本义是“生长”、“长出”。《礼记》:“王瓜生,苦莱秀”。其他的意义如“生育”、“生命”、“生活”等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

在许多汉字中,“示”常作为形旁(义符)出现;而在“视”字中,它却是一个声旁(声符)。本义是“看”。《韩非子》:“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引申为“审察”、“看待”等义。

道字的本义是引导的意思,如:屈原的《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道字后来又有了道路的意思,如:《诗经》中的:“周道如砥。”

二、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析:

治理百姓和管理事情(治人治事),和收获谷物一样。(顺应自然,和种田一样,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浇水,都要很清楚)

收获谷物,就可以提前做准备(心里有数就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可以早做准备)。

早作准备,就是在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早有准备就可以避免很多灾难和损失)

比如:知道明天会有地震,就可以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在积德。

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能力极限;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长存。

深根固柢就是根深蒂固,根基稳固,这是长久之道。

这其实就是无为之道,提前预判,未雨绸缪,无形的有为。上工治未病,病刚有苗头就掐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