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词汇分类整理(语文现代汉语重要干货知识)

语文词汇分类整理(语文现代汉语重要干货知识)(1)

词汇

一、词汇分类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主要功能是——构成词语,表达意义。

2.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词由语素构成,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3.短语:词与词的语法组合。短语能够独立运用但不是最小

3、词、语素、字、音节之间的关系:

▶ 【语素和音节】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少数是三个音节以上的。

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少数是三音节。

▶ 【汉字和音节】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对应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对应两个汉字的,主要是儿化现象,如“花儿”huār 、“鸟儿”niǎor。

▶ 【汉字和词】

(1)一个字表示一个词:山、买、好、把

(2)多个字表示一个词:①各字代表语素,有义:发展、经济、图书馆、无产阶级

②各字不代表语素,无义:琵琶、海洛因、布尔什维克

(3)一个字表示多个词:①各词同形同音

②各词同形异音:混hùn混hún、传chuán传zhuàn

二、语素分类

1.语音形式上:

单音节语素:如:天、地、人、跑、唱、跳等

双音节语素:①双声:声母相同: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调侃

②叠韵:韵母相同:从容、葱花、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

③非双声叠韵:葱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

④外来词: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

⑤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

多音节语素:①音译词:如:盘尼西林、奥林匹克

②专用名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

③拟声词:如:噼里啪啦、稀里哗啦

2.构词能力上:

二、词的构成

1.词的构成要素:

词根: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

词缀:加在词根上面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

2.词的构成:

单纯词:①连绵词:双声连绵词

②叠韵连绵词

③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 叠音词

▶ 象声词

▶ 音译词

2.合成词:

▶ 复合式:①联合型

②偏正型

③补充性

④动宾型

⑤主谓型

▶ 重叠式

▶ 附加式:①词缀 词根

②词根 词缀

三、感情色彩

1.词义:

语法

一、实词

1.名词

①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数量词组修饰。

如“两个鸡蛋、三本书、一个人、五年计划、一种思想、一些意见、一点积极性、一批军火、”。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不受数量短语修饰。如“鲁迅、北京、现在、今天、上边、中间”等,前面一般不出现数量词组。

(2)能出现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宾结构。

如:从国外(回来) 向雷锋(学习) 把椅子(搬来) 在教室(讨论)

不受副词修饰。

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另外,有些名词带有某些前缀和后缀作为形式标记。如“阿姨、阿爸、剪子、胖子、兔子、学者、劳动者、赚头、甜头、盖儿、”中的“阿-、-子、-者、-头、-儿”就是名词的标记。

②名词的分类名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物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人物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如“外宾、运动员、山、河流”等。

处所名词:也叫处所词,表示处所。如“亚洲、中国、江西、滕王阁、邮局、附近、周围、门口”等

时间名词:也叫时间词,表示时间。如“中秋、春季、星期天、上午、现在、将来、过去、从前、昨天、今天、明天、国庆节”等。

方位名词:也叫方位词,表示方向和关系位置。方位名词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

2.动词

①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能用“不”修饰,如“不做、不来、不可以、不是、不属于”。

经常作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如“他来了。”“我们热爱祖国。”

大多数能在后头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如“看着、看了、看过、进行着、进行了、进行过”。

由于词义的限制:

有的动词能带“着、了、过”(见上例“看”);

有的只能带其中的一个,如可以说“通过了”而不能说“通过着、通过过”;

有的动词不能带动态助词,如“属于、是、使”等动词,都不能带“着、了、过”。

大多数表动作的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量,有“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A,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BAB。如:看--看看,做--做做,聊--聊聊, 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②动词的分类可分为一般动词特殊动词

▶ 一般动词包括行为动词(如“洗、飞”)、心理活动动词(如“爱、厌恶、尊敬”)、使令动词(如“使、让”)、比似动词(如“像、似、如”)等 。

▶ 特殊动词指助动词和趋向动词。

③动词的分类:

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如:第一组:能、能够、可、可以、可能、会; 第二组:应、应该、应当、要、得、肯、敢。

a、助动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

“这样做可以”“你敢吗”“他会”是助动词作谓语的例子;

“你可以走了”“你夜里敢出去吗”“他会说英语”是助动词作状语的例子。

b、助动词大都能进入“不X不”这个格式中,表示委婉或强调的口气。第一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委婉的意味,如“不能不相信”不等于“能相信”,而是“应当相信”的意思,不过口气要委婉一些。第二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强调的意味,如“你不应该不帮他一把”比“你应该帮他一把”更强调一些。

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

3.形容词: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表示性质和状态。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带有表示程度语素的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能修饰名词,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 不能带宾语

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如“大大、高高、短短、细细”。

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如:大大缩短了距离(程度加强)、大大的眼睛(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高高举起(程度加强)、高高的个儿(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 AABB:高高兴兴 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干干净净 和和气气 随随便便

▶ 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小里小气 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 马里马虎

▶ 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如: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如:

暖洋洋 胖乎乎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直勾勾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亮铮铮 笑嘻嘻 香喷喷 乱哄哄 黑漆漆 轻飘飘 湿漉漉

b、A+多音节后缀: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慢慢、不干干净净、不老里老气、不活生生、不灰不溜秋、很慢慢、很干干净净、很老里老气、很活生生、很灰不溜秋”。

4.数词:

▶ 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组合成数量词组,才能做句法成分。

▶ 如“三个(班)、去了两趟、要三斤”。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如“个、寸、斤、双、趟、遍”。

①量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 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组合。如“一个、两寸、三斤、四遍、这位、那本”。

  • 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

6.代词:

▶ 代替实词和词组

▶ 可分为三类: 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①人称代词,如:我、他们、汝、吾辈;

②疑问代词,如:谁、怎么;

③指示代词,如:这、那里、此、如此。

7.区别词:

▶ 也叫非谓形容词,有区分事物分类的作用。

▶ 与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

▶ 常见的区别词如:正 副 男 女 雌 雄 单 大型 初级 多项 巨额 慢性 新式 阴 阳

二、虚词

①虚词的语法特征:

▶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 例如,表示动作的完成须在动词后加“了”;表示动作的持续须在动词后附上“着”;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被连接和附着的是各类实词和词组。

根据实词与虚词之间不同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下列各类。

1.副词:

▶ 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动词或全句。很好、非常好、亲自去、大力支持、难道这样做对吗?偏偏他病了。“很、极、万分”这几个副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如:很机智 机智得很 极方便 方便极了 万分兴奋 兴奋万分

如:“一只非常小的虫轻易地钻进了那个洞穴里”

▶ 副词的分类

①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格外、更加、过于、顶、最、极端、比较、越发、稍微、略微等。

②情状副词:亲自、互相、大力、赶紧、陆续、大肆、赶快、尽情、连忙、悄悄、依稀

③频率副词:再、又、也、还、一再、再三、再次、屡次、重新等。

④时间副词:立即、立刻、马上、已经、才、就、正、在、正在、刚、刚刚、刚才

⑤范围副词:只、都、全、共、一共、总共、光、统统、仅、仅仅、一齐、一概、全都

⑥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未、莫、勿、甭、未必、不用、不必、 休等。

⑦语气副词:难道、也许、大概、莫非、必、准、必定、必然、的确、当然、其实、却、

2.介词:

▶介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在家(自修)(表示处所)、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

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

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3.连词:

①连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没有修饰作用

如:讨论并通过(“并”连接两个动词,表示联合关系)、因为今天要办很多事情,所以天刚亮他就出门了。(“因为...所以”连接的分句,表示偏正关系)

4.助词:

▶ 助词是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

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数量助词(如“来、等、等等、左右、上下”等)三小类。

【动态助词】:“着、了、过”(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结构助词】:“的、地、得”(定语后面、状语后面、补语前面)

5.语气词:

▶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例如:

①她多漂亮啊!

②你去吗?

③快走吧!

其中的”啊””吗””吧”就是语气词,它们在上面的句子里分别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

6.拟声词:

▶ 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又叫做“象声词”。

例如:叮当、哗啦、叽叽喳喳、轰隆隆、噼里啪啦、叽里咕噜等。

三、短语

▶ 短语(词组)是语言中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成的语言成分,

例如“学生学习”、“吃香蕉”、“红苹果”等。

▶ 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造成不同类型的词组。

▶ 下面介绍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五种类型的短语(词组)

1.偏正短语:

这种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的,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前一部分称为修饰语,后一部分称为中心语。

例如:干净衣服、共同奋斗、为人民服务、三尺宽、新书、野生动物

2.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某种行为动作,这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后一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

述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

例如: 吃米饭 、写了篇文章、研究过哲学、增进友谊、盖被子

3.中补短语

“洗衣服”是上面讲的动宾短语,如果把“衣服”换成“干净”,“洗干净”就是中补短语了。

中补短语也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只能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后一部分是补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彼此之间是补充关系。

例如: 洗干净、煮熟、看懂、写完

4.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

例如: 他去、我喝、你出去、粮食丰收、明天星期三

5.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有三个特点:

▶ 各组成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 各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般相同;

▶ 组成成分可以不止两项

例如:爸爸和妈妈 今天和明天 柴米油盐

6.连动短语

几个动词性词语连用而彼此不形成主谓、述宾、述补、偏正或联合关系的短语就叫做连动短语。

连动短语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同一主体发出的

例如“我写信告诉他”

7.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其特点是:

▶ 只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定是一个动宾短语,后一部分常见的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有的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性成分;

▶ 作为前一部分的动宾短语,其宾语在意念上一定是后一部分中的主要动词的施事或后一部分中的形容词所说明的主体;

前者如“请他来一下”,后者如“称赞他勇敢”。

8.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是由两个成分连用构成,这两个成分指称同一个对象,意义上构成复指关系在句中充当同一个句法成分。

例如:首都北京、我们年轻人、你们自己、我们大家、总经理张大林

8.方位短语

方位短语,是由实词或短语后加方位词构成,表示时间、处所等意义。

例如:大门外(表处所)、春天里(表范围或界限)、十年前(表时间)

四、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

状语

补语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