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巨兽龙怎么驯服(亚洲第一龙的几则趣事)

亚洲第一恐龙应该非谁莫属?早些时候,人们还一直拿不准。直到1957年,四川省合川县太和镇农民在古楼山山腰上开山修路时,无意发现了一具至今还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相对最完整恐龙化石,人们才找到了答案。由于这具化石被深埋在距今1.4亿年左右的紫红色岩石里,所以它那包括19个颈椎、12个腰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的整个脊柱骨架,都相当完整,就连后肢和腰部也保存完好。如此巨大、完整的巨龙化石一出土,立即震惊了世界。虽然这种恐龙的化石在1952年就曾被发现过,但由于当时发现的化石不够完整,所以直到科学家第二次看到它完整的骨架时,才看清楚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南方巨兽龙怎么驯服(亚洲第一龙的几则趣事)(1)

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恐龙的体型非常庞大,堪称亚洲第一,因此称之为“亚洲第一龙”。这种恐龙生活于距今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成年的它们通常肩高3.5米,从头顶到尾尖全长达22米,体重可达20吨;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的颈部特别长,达9米,是长颈鹿的3倍,也是到目前为止脖子最长的动物。它们若站在地面上,头会很容易的伸进三楼的窗户内。与所有的长脖食素恐龙一样,它们的脑袋小得可怜,甚至还不如它自己的一块脊椎骨大。科学家们推测,1.45亿年前,亚洲第一龙生活的地区,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它们成群结队地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它们用四足行走,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性在争夺配偶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说到亚洲第一龙的名字,还有一则有趣的事。它现在通用的名字叫马门溪龙,但“马门溪”这三个字既不是种属名,也不是地名,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种恐龙的化石最初的发现地是四川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当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鼻祖——杨钟健教授,马上以发现地将其命名为“马门溪龙”,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说话带有陕西口音,在说“马鸣溪”的时候被别人误听为“马门溪”,所以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马门溪龙”便在无意间取代了“马鸣溪龙”。

神奇的尾锤

在后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了一则关于亚洲第一龙尾巴的趣事。1954年,杨钟健教授在建立马门溪龙一属时,因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办法记述这种龙的尾部形态。到1984年,有学者在自贡大山铺恐龙遗址中发现了有一种叫做蜀龙的恐龙,尾部非常奇特,尾巴的末端像个纺锤,是由几个尾椎组成的。蜀龙虽然与亚洲第一龙不属于同种,但因人们不知道亚洲第一恐龙尾巴的具体模样,所以马上产生了联想:亚洲第一龙的尾巴会不会也有个尾锤?到了1995年,考古人员在自贡市汇东新区,挖掘出了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亚洲第一龙的骨架,才发现了真相:在这具化石的尾巴末端,竟然真的存在一个尾锤。不过,这个尾锤明显不同于蜀龙,呈鸡冠状而非纺锤状。

南方巨兽龙怎么驯服(亚洲第一龙的几则趣事)(2)

那么,这个鸡冠状的尾锤究竟有什么用呢?2007年,我国科学家先取得了尾锤的精确三维数据,然后用有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尾锤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结果发现,其尾锤的前端为固定端,后端为自由端;尾锤最具有打击力的部位是自由端的“鸡冠”顶部,该处最大的打击力量为450牛顿,在快速挥动之下,这个部位发出的力量能够轻易让小型恐龙毙命,当然,对敢于来犯的大型食肉恐龙,这个部位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研究还发现,尾锤的左右摆动比上下摆动更具有杀伤力。由此,科学家推断,亚洲第一龙实际上是利用尾锤攻击来犯之敌的。

巨足之祸

2001年,在我国新疆的一个深2米、直径1米多的大坑内,发现了一只小型食草兽脚类恐龙——泥潭龙。泥潭龙是一种食草性动物,长着类似手的前肢,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恐龙前肢过渡到鸟类翅膀的证据。在这之后的近10年间,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3个这种1至2米深、直径1米多的大坑,同时发现了大坑里面埋藏着的20多个不同种类的小型恐龙化石,其中就包括霸王龙近亲——冠龙。就在考古学家们为这些完整的小型恐龙化石出土而兴奋不已时,一个问题的出现让他们产生了困扰:这些小型恐龙为什么会集体聚集在大坑内死亡呢?

南方巨兽龙怎么驯服(亚洲第一龙的几则趣事)(3)

美国地质学家通过对包裹恐龙化石的岩石分析,发现这些大坑里,堆积着火山泥岩和砂岩的混合物,那些倒霉的恐龙就是被这种混合物“淹死”的。虽然这些大坑位于现今的戈壁滩上,但在1.6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沼泽湿地。经过多方面研究,地质学家们认为,这种掩埋小型恐龙尸骨的大坑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亚洲第一龙的脚印,正是它们的巨大脚印,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带有戏剧色彩的历史——

侏罗纪末期,喷射的火山物质释放出大量的灰尘,这些灰尘降落在沼泽地上,形成了类似流沙的火山泥层。当体型庞大的亚洲第一龙经过这种奇特地形时,它们的大脚会在半固体流沙层留下深深的脚印,之后脚印又被泥浆填充,随即演变为隐形的“陷坑”。虽然体重18~22千克左右的小型恐龙和其他小型动物平时可以漫步在泥泞的地面上,但当它们踏入“陷坑”之后,便很难从中逃脱了。尤其是泥潭龙,它们通常以小群队伍排列行走,所以它们更容易落入“陷坑”。由于它们仅使用后腿支撑运动,所以攀爬能力很差;再加上它们的身体上长有羽毛,当羽毛上沾着泥巴下沉时,体重自然会变得更重,所以逃脱就更为不易。更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由于坑大恐龙小,所以当一只恐龙在“陷坑”中死亡后,其他小型恐龙还会接着落入“陷坑”,于是便发生了“集体死亡”惨剧。

南方巨兽龙怎么驯服(亚洲第一龙的几则趣事)(4)

虽然这一系列离奇的惨剧不是亚洲第一龙故意制造的,但现在看来,它们的确应该为自己惹下的“巨足之祸”承担主要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