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几种吉普车(武汉试制的吉普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日讯70年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汽车制配厂(后改称武汉汽车配件厂)试制的“毛泽东号”“国庆号”吉普车在天安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庆典活动,另一辆“建设号”则留在武汉,参加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国庆活动。

9月29日14时45分,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机电部21级汽修高考班“红色荣光薪火相传”主题班会,邀请来了4位原武汉汽车配件厂老人做宣讲,揭开这段火红岁月的辉煌创造史。

接中央指令试制国庆庆典指挥车

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几种吉普车(武汉试制的吉普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1)

陈礼才老人的开场白,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武汉汽车制造的那段光辉记忆。 记者何晓刚 摄

主讲人陈礼才今年86岁,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汽车配件厂任党委书记,是该厂“活档案”。91岁的陈秀翘和89岁的梅海林,是当时试制车的参与者和见证人。87岁的张明君是陈秀翘的妻子,从1952年进厂一直干到退休。

“这是李先念来厂接车进京时剪彩的照片。这个,前排第三个戴帽子的小个子年轻人就是我!当时,我19岁。”梅海林老人指着照片告诉记者。年近90岁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笑起来像个孩子。

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几种吉普车(武汉试制的吉普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2)

梅海林老人(右一)回忆讲述李先念来厂接车进京时剪彩的历史瞬间。 记者何晓刚 摄

“第一辆试制汽车是1952年9月24日0时7分,组装完成的‘毛泽东号’吉普车,就是在我们武汉市硚口区宗关街铁桥北村特1号制造出来的。”据介绍,在汽车试制成功之后,厂里于1952年10月1日出了一批《庆祝引擎试制成功纪念册》,详细记录着发动机和吉普车试制过程和立功者名单。老人们把这当宝,完好无损保存到现在。

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几种吉普车(武汉试制的吉普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3)

武汉试制成功的吉普车,也是湖北省在新中国第一批自制成功的吉普车。 历史资料照片

1952年“七一”前夕,中央军委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汽车制配厂下达任务,生产军队指挥用吉普车。工厂克服设备、技术条件的不足,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同工人一道,只用75天时间成功造出M-20发动机和三台吉普车“毛泽东号”“国庆号”和“建设号”,发动机中的汽缸体、汽缸盖、活塞、连杆、曲轴、桃子轴、汽门、机油泵、汽油泵、化油器等700多个零部件都是工人和技术人员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来的。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工业遗产》一书收录了这段史实。

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几种吉普车(武汉试制的吉普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4)

长江日报1952年9月27日版面。

1952年9月27日的《长江日报》报道了这一重大成果。据当天的报道:(该厂)九月二十五日举行庆祝大会。会后,李先念同志为新车出厂剪彩。

三位功臣是钳工、铸工、木模工

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几种吉普车(武汉试制的吉普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5)

班会结束前,近50名师生和老人面向国旗庄严宣誓。 记者何晓刚 摄

“当时,我们的试制车是按缴获的美式吉普仿制的,无图纸、无经验、无技术,全靠一批能工巧匠,抱着坚定必成的信念,24小时吃住干在车间,苦干加巧干,最终干成了。”陈礼才老人告诉记者,试制这辆车有这样几个环节:整车分拆——零部件测绘——做模——毛胚——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检验——装配——检验——道路测试。

“虽然当时厂里的条件和设备简陋,但是我们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是试制成功的关键。立下大功的三位功臣, 余正芳是八级钳工,贾书印是八级铸工,袁海清是八级木模工,他们带领团队一次次试验,最终攻关成功,这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仅以缸体的试制过程为例,前后出现过汽孔、沙眼、夹渣等多种缺陷,经历了30多次失败才成功。”

“当时,我还在热处理车间做学徒。师父李尚仁是热处理8级工,带了9个徒弟。为了保证加工件的硬度和韧性,热处理的反射炉温度控制尤为重要,温度低了达不到热处理效果,温度高了加工件就熔化了,最好的温度就是800—900度。当时没测试仪器全凭经验,师父通过察颜观色,加工件颜色变为金黄色就表明温度达800—900度。有时,他还会戴上特制手套用手去感温。这一操作,现在看肯定是危险的、冒险的、也是不规范的。但师父心里只有产品质量把控和合格率。”当时的一幕一幕,梅海林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陈秀翘和张明君夫妇二人都是厂里的化验员。“我们的工作就是产品化验。严格按工程师下达的指标检验,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超出参数范围,百分之一,千万之一都不行。哪怕是得罪人!”“以曲轴质量为例,我们的抗压强度达到1800磅,比美国福特的1500磅还高。”陈礼才老人自豪地介绍说。

资料显示,第一批“武汉造”在参加完国庆庆典后,都回到厂里进行再一次路检。路检近距离跑黄陂,远距离2000多公里沙石路往返跑广州。30度的上坡挂3挡无噪音,每一加仑汽油走26公里,最高时速106公里……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

正是这种敢闯敢干,精益求精的作风,老一辈武汉汽车人在生产技术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任务。大师傅们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作风,深深影响了年轻的学徒。(长江日报记者周锐 实习生杨璇 通讯员王林志)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