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司马光《续诗话》

如果你要读唐诗之奇秀诡谲,那你肯定会选择读诗鬼李贺,《苦昼短》中那一句“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的“煎”字,直教人头皮发麻;如果你要读唐诗之缥缈绝伦,那你肯定不会错过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那段:“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似乎真让人看到神人仙子在眼前接连出现。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1)

但如果你要读民生之多艰,要读王朝更迭百姓悲苦,那你一定要读杜甫。古往今来能够被称“圣”者,除了在各自领域有大造化之外,还得拥有一颗正直的、至善至美之心,杜甫正是如此。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他的步伐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自然也见识到了在战火硝烟之下不同地区的百姓们的生活困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代表作大多跟国破山河有关,比如说《春望》、比如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比如说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2)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全都是反应民生疾苦,表示乱世之中人如浮萍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去了诸多不幸,今天说的这《石壕吏》正是其中之一。

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公元759年春天,这个时候杜甫正在从洛阳赶回华州赴任。有一天杜甫赶路没有注意到时辰,等天半黑时还没碰到城镇,只能就近去附近的石壕村借宿,住在了一户只有两位老人家跟年轻媳妇的家中。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3)

没想到时间到了半夜,汗水中的杜甫却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家中的老丈一听到声音就立刻机警的跳墙去到了隔壁家。等到老妇打开房门一看,果然,外面是两位前来征兵的差役,凶恶万分!

一看到这两位差役老妇就开始哭,在老妇的诉说中杜甫得知了家中本来有三个儿子,但三个儿子全都被拉去了征兵,其中一个儿子找人带了封信回来表示,另外两个兄弟已经全部战死,自己也是活一天算一天。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4)

老妇表示家中只有嗷嗷待哺的孙子,因此媳妇儿还在家中哺育孙子,连一件能够穿出门的衣服都没有,如果非要强行征兵,就将自己带走吧,带去那河阳前线,好歹还能为军中做几顿伙食。

渐渐地、渐渐地,门外说话声、哭泣声已经远去,天也开始亮了,杜甫告别不知何时回到家中的老翁,重新踏上了征途……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5)

有人估计要问,为何杜甫如此心疼老翁跟老妇,却不在老妇要被带走时出来说句话?这一点就连给我们讲课的语文老师也从不会讲,这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就算讲了,当时的同学也听不懂。

上文其实有提到过《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公元759年春,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大唐江山由盛转衰。引发安史之乱的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虽然建立了伪燕政权,但叛军内部也并非和平一片,公元757年,安禄山死于嫡次子安庆绪之手。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6)

安庆绪在夺得大权后继续与李唐军队对峙,另外还有史思明在一旁,因此哪怕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联系其他八位节度使一同抵挡,也无法阻止叛军的步伐,史思明拿下洛阳,这才有了杜甫离开洛阳前去华州之事。

洛阳失守后河阳就成了最前线,在公元759年春天,郭子仪等人率领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所在的邺城;但可惜的是由于指挥不统一,没有统一节度,因此久攻邺城不下,只能源源不断补充兵力。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为什么没被抓走(老师在课堂从不会讲)(7)

杜甫心疼百姓吗?心疼,但他也知道,此役不打不可,非打不可,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补充,那么前线的数十万大军将全部溃败,李唐江山更加难以挽回,百姓会陷入到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

所以说杜甫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出来替老妇说话,他如果开了这个口,如果人人都开这个口,那李唐的江山就真的无人守护了;而语文老师不讲,是因为这涉及到了太多历史的内容,同时作为学生的孩子们在当时是很难理解这种国家情怀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