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

工业旅游是怎么来的?现在看来似乎很简单,但对于最早的探索者们,却不是这个样子。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设计院发现,工业旅游其实最早是破旧立新的产物,是变废为宝的推手。工业旅游的温床就是企业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工业旅游逐渐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所认识,并成为旅游研究的内容之一。1988年英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发现了工业旅游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推动和呼吁全国工业旅游的发展;90年代初期,德国政府策划“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用于开发工业遗产旅游;90年代后期,工业旅游首次被作为旅游的亚类。随着发展的深入,出现了专门从事工业旅游规划的人员和介绍工业旅游景点的书籍,如一本名为Watch it Made in the USA的书介绍了美国50个州数百个工厂的工业旅游情况。现在,在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如古巴的烟草工业旅游,南非Richards Bay矿区的工业旅游 。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1)

定义

工业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观光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区域工业遗留物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同时还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最早起源于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许多工业产业也提前衰退。二战后,英国工业化遗留下的残存物就被考察研究,随后不久,工业考古迅速蔓延到了欧洲其他工业停滞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并在英国取得成功 。

工厂观光旅游是以工业企业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新兴旅游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生命力。早在 20 世纪 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就组织客人参观他们的生产流水线,引起许多厂家效仿,部分厂家向客人收取适当的费用,这种参观活动逐渐演化为工业旅游。 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旅游景点开始迅速增多,产品开发从能源产业、纺织业、食品和饮料产业,到玻璃和陶瓷产业、消费品制造业、传统手工业等等无所不包。

下面从方法、模式、现状三个角度来介绍国外工业旅游的兴起。

一、现状

1

法国

工业旅游的兴起,最早是在欧洲的法国,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开始策划,让消费者和游客免费参观他们的汽车装配现场,引起许多厂家的效仿,逐渐形成了一个“时尚”。法国人喜欢汽车,因此汽车制造企业是观众人数最多的部门之一。雷诺、标致、雪铁龙三大汽车公司所属的工厂每年接待的游客达20万人次。法国的酿酒、香水、食品以及各类手工艺品企业也是最欢迎游客参观的部门,参观者十分踊跃。

2

英国

英国是世界工业旅游发展的先驱国家,也是工业旅游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目前不仅许多工业革命时代的企业和生产资料(如蒸汽机等)已成为人们的参观对象,而且一些现代的工业企业也越来越受到了游客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已有640多家工业企业接待游客,开展旅游业务。英国威尔士地区首府加的夫郡,其周边河谷盛产煤炭。20世纪初,加的夫曾经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煤炭输出港,到了80年代,由于传统重工业调整,煤炭出口量锐减,给当地的经济造成冲击,为了寻找接续产业,当地对昔日的煤港进行改造,变成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同时利用废弃的矿井,精心策划建设了一座“大矿坑采矿博物馆”,展示当年的采矿历史和矿工生活。游客们在退休的采矿工人带领下,可以到地下近100米的坑道中,亲身体验矿工的生活。

3

荷兰

来荷兰旅游的人们,不光愿意看到风车和鲜花,还喜欢参观工业基地,储油罐,铁轨和电力塔桥等。鹿特丹是荷兰最早设立工业旅游基金的城市,早在1997年就设立了此项基金,以发展工业旅游。此后,阿姆斯特丹和途温迪(TWENTE)分别在1999年和2002年相继设立工业旅游机构。他们和当地旅游局以及企业合作,接待工业旅游游客。在鹿特丹,ETC 车辆进出港中心的工业旅游线路很热卖。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和阿斯米尔鲜花拍卖市场的工业旅游活动很受欢迎。而在途温迪,人们乐于参观GROLSCH啤酒厂和垃圾处理厂。此外一些公司也乐意请游客参观他们的生产车间。去年荷兰工业旅游的人数达到15,000人,而且人数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据荷兰经济事务部1998年的调查,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对参观工厂类的工业旅游感兴趣。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她对鹿特丹马斯河三角洲的工业旅游信心十足,毕竟“这个港口驰名世界”。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2)

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巴拉腊特(BALLARAT),距墨尔本西北约110公里,是当年澳大利亚发现第一块天然黄金的地方,现在是维多利亚州最受游客欢迎的观光城市。巴拉腊特发展于1850年开始的淘金潮中,也是当年华人劳工集中的地方。巴拉腊特的主要观光点是素芬山。素芬山是一座建在原金矿遗址上的仿古城,城中从建筑到人物都再现了19世纪60年代淘金高潮期间历史风貌。素芬山记录着1851-1861年的梦幻时代,整个淘金镇把当时的社会状况呈现在游客眼前。“红金沟淘金场”淘洗金矿的简陋设施相当实用,“中国城”则是当政者为保护中国人免受欧洲人欺压而设立的,走进素芬山,旧时的马车仍在奔跑,卖烟的小女孩仍在吆喝,流浪的艺人仍在弹琴。看着当年的酒吧、旅馆、邮局、银行、面包房、铁匠铺,华人居住的村庄、屋子、关帝庙、中国酒店和杂货铺等,让人感觉时光倒流了130年。如果游人有兴趣,可以到土地登记处取得证书,再到小溪旁淘金。

5

美国

位于美国红河工业园区的福特汽车荣格中心(Rouge Center)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总装厂,数十年来,从世界各地来此观摩的游客有数百万之多。现在这座总装厂又新建了一个十多英亩的“植物房顶”,种满各种各样的天景植物,可以降低建筑物内的制热和制冷要求,从而节约能源。这些植物基本上不需要养护,这种植物房顶的寿命也是传统型房顶的两倍。除了这个绿色的屋顶,在工厂周围还有其他有益于健康的技术,比如提供电力和热水的太阳能板以及利用雨水径流形成的湿地。此外厂区还有一个漂亮的游客中心,里面有很多展品;一个电影院,以多屏幕循环放映一部名叫《制造的艺术》(The Art Manufacturing)的精彩影片,介绍炼钢等一些福特公司已经不再从事的行业。游客在这里不仅能知道怎么样生产卡车,还能知道怎样保护环境。

6

德国

德国的工业旅游也是以长期的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进程为触媒的。但最开始人们没有自然而然地把闲置的工业遗址和废弃工厂当作工业遗产,并结合旅游业加以开发,工业遗产的价值在德国也有一个逐渐形成并被接受的过程。是否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加以重新利用,在德国国内也受到过质疑,然而理智、严谨的德国人又总是在最后能够认识到这些工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价值所在,并选择了开发工业旅游的方式。

二、方法

1

开发遗产变废为宝

目前,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其中以英国的铁桥峡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最为有名,在1986年,铁桥峡谷还成功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铁桥峡谷位于英格兰西部什罗普郡,其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铁桥峡谷是采矿区、铸造厂、工厂、车间和仓库的罕见汇集区,同时还密布着由巷道、轨道、道路、斜道、运河和铁路编织成的古老运输网络,还与一些由传统景致和房屋建筑组成的遗留物相共存,比如像塞温峡谷森林、18和19世纪钢铁厂厂长住宅、工人宿舍、公共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铁桥峡谷中以铁桥和鼓风炉最为著名,都对后来的技术和建筑发展造成深远影响。铁桥峡谷主要是通过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的。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3)

上图:英国铁桥峡谷原名 塞文谷(Severn Gorge),位于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1986年,铁桥峡谷成功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铁桥峡谷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早已经相去甚远,虽然工业革命起始于此,但是大多数的工厂都已停产,并且峡谷的自然景致已经得到全面恢复,青山绿水掩映着古老的工业遗址,对游客来讲别有一番风趣。铁桥峡谷目前已形成一个占地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平均能吸引30万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从而带动了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英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迅速为欧洲其他国家所借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业遗产旅游的潜能更是得到广泛重视,在1999年德国鲁尔区还成功策划了区域工业遗产旅游专线,从而将此旅游形式推向新的高度 。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著名例子。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本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外迁。由此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包括内城衰落、严重的失业、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城市税收减少、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区域形象恶化等等。如何对待和处理大量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成为重要的问题。当时有人认为,倒闭和废弃的厂房和工矿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应当彻底清除,重新建立新城市和新产业;另一些人则主张将其视为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在后一种思路下,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擦去了脸上的煤灰”,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废弃的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训练池,堆放铁砂矿的混凝土料场被改造成青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别开生面地演出,艺术灯光工程使公园之夜充满魅力。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4)

前往奥伯豪森Oberhausen的储气罐Gasometer改造成展览馆

在另外一处有色金属矿加工区奥博豪森,成功地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在工厂废弃地上依据摩尔购物区的概念,新建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同时开辟了一个工业博物馆,并就地保留了一个高117m、直径达67m的巨型储气罐。购物中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场所,还配套建有咖啡馆和酒吧、美食文化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多媒体和影视娱乐中心以及由废弃矿坑改造的人工湖等,而巨型储气罐不仅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和登高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可以举办各种展览的场所。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就连原本作为整个工业区废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尔河,也恢复成为了景观优美的生态流域。

2

工厂观光游乐兼顾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已有640多家工业企业接待游客,开展旅游业务。 英国威尔士地区首府加的夫郡,其周边河谷盛产煤炭。20世纪初,加的夫曾经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煤炭输出港,到了80年代,由于传统重工业调整,煤炭出口量锐减,给当地的经济造成冲击,为了寻找接续产业,当地对昔日的煤港进行改造,变成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同时利用废弃的矿井,精心策划建设了一座“大矿坑采矿博物馆”,展示当年的采矿历史和矿工生活。

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人流”的简单结合,国外一些成熟的工业游产品,已经把工业特色融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目前欧洲的“工业旅游”已相当红火,如法国的“雷诺”、“标致”、“雪铁龙”等汽车企业年接待游客都超过 20 万人次。工业旅游还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美国造币厂每日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一张刚印制出来但经过特殊处理不能流通的钞票, 成为一件特别热销的旅游纪念品。在德国奔驰公司,游人可以参观奔驰车的总装线, 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个螺丝钉,最后还可以直接把车买走,“工业游”直接带动了汽车销售。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5)

图: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工厂 德国大众透明工厂

3

传播知识寓教于乐

位于德国哈廷根的亨利钢铁厂,建于1854年,于1987年倒闭关门。目前该废弃钢铁厂已经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特色是设计了一个儿童可以参与各种活动的游戏系列节目,从而大大吸引了亲子家庭旅游者。此外,导游人员由原厂工人志愿者承担,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激发了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使整个旅游区具有一种“生态博物馆”的氛围。

奔驰宝马是许多人向往的名车,德国奔驰博物馆展示了奔驰 111 年来的辉煌与荣耀。德国奔驰博物馆已经成为德国工业旅游线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 奔驰总厂与博物馆相连,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每年接待约 40万人次。博物馆共三层,进得大厅,迎面便是产于1886年的世界第一批汽车以及第一辆梅赛德斯;然后便是各种豪华车与赛车。如果想仔细了解展厅里每辆车的特别之处, 可以去领取一个像电话一样的语音导游器,它储存有多国语言,包括中文。只要按动键钮,就可以听到各种车型的介绍,十分方便。不管是在一级方程式银箭赛车还是最新款的家用轿车面前,游人都看得如痴如醉,无不为德国高度发达的汽车工业赞叹。在博物馆的商店中,精美的车模又引得众人纷纷解囊,花几欧元或者十几欧元带一辆“奔驰”去送亲朋好友,岂不美哉。

在大众公司的汽车城,专门设有很多可以参观以及孩子们可以做的活动,例如,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种活动,叫小学习园,孩子们可以获得例如一个小司机的“驾照”,并设有儿童们考取“驾照”的练习场。还有很多供青少年做试验,供儿童用橡皮泥捏汽车等活动。最令人叫绝的是,一个巨大的汽车“引擎”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孩子们可以钻入其中领略汽缸内部的奥秘。里面汽门压簧成了跷跷板支点,活塞连杆也成了变形的秋千,当探秘结束后,再由排气管(—个管形滑梯)滑出地面。

下图:大众汽车城里为孩子们设计的学习园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6)

4

制造体验身临其境

荷兰鹿特丹港口码头每年很多游客,相对于游览公园和参观博物馆,蓝裕文化认为,“工业旅游”能够使游客参观工业基地和一些公司,不失为一种新选择。距离荷兰鹿特丹港口不远处的地方,经常有成群的游客在陪同人员的引导和讲解下参加工业旅游。在这样的体验中,他们可以了解到马斯河三角洲工业基地的情况,亲眼看到电脑控制的卡车运输集装箱货柜的情景。ECT 三角洲占地236公顷,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更有特色的是,这里的陪同人员大多是退休的码头工作人员,他们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讲解起来更是带有特殊的情感。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无不感到受益匪浅,难怪他们感慨“来马斯河三角洲和集装箱码头要比参观博物馆有趣的多!”

下图:荷兰鹿特丹的港口码头集装箱货柜运输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7)

方便面被日本人评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日清公司,亲手制作方便面是方便面发明纪念馆一大卖点,报名参与的游客占了绝大多数。服务小姐给每人发一块号牌,并帮大家戴上漂亮的头巾和围裙。经过此番打扮,游客一个个像“厨娘”一般。洗净双手,对号入座。每个位置上摆着一只面盆,里面是少许面粉和一匙香油。把擀好的面块放进摇面机里,大家拿起剪刀将面条剪成一段一段,整整齐齐地排放在食品盒里。每人选一种汤料,浇在面条上反复搅拌,白白的面条变了颜色。浇好汤的面条放在镂空的、编有号码的铁盒子里,送进了厨房间。六只盒子组成一组装进一只大盘子里,盖上盖子,放进300度高温的油锅里。 厨房的玻璃是全透明的,游客在窗外看着自己做的面条放进油锅。几分钟后,面条出锅,面条卷曲如螺,而且是金黄色,香气扑鼻。“炸好的方便面凉透就装进这个包装袋里,大家可以在包装袋上做上一些标记,这包自己制作的方便面可以带回家留作纪念。”服务小姐给每人发了一个塑料包装袋,大家认认真真地在包装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制作日期,有的还画上了个性化的图案。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同为每位游客都上了一堂方便面工艺课。

下图:方便面发明纪念馆里的游客正在做面条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8)

三、模式

1

主题博物馆式

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2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可以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如修建成景观公园,从而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

3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可以在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

4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

通过建设工业博览馆或者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如工业遗产旅游与会展旅游的结合。

国外工业改造景区(欧美经验转型工业旅游的温床)(9)

5

组合开发模式

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工业旅游是怎么来的?是旧工业淘汰转型的突围,是产业成名的新途径,是新工业展示肌肉的新方法。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设计院认为这些都是企业面临转型时一步步走出来的道路。现在的企业已经不需要去开拓,而更多的是去借鉴适用。相信国内的工业旅游会越来越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