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

作为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他幼年即被立为太子,成年后却崇拜突厥人,不但公然带领宫人装扮成突厥人的样子、模仿突厥人的饮食起居,还为了一个十岁的绝色男宠和父亲反目成仇。可即便如此,李世民也从未想过废太子而再立。

这位让众兄弟妒忌不已的太子是谁?李世民为何对他的感情格外不同?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1)

1、万千宠爱中长大的废太子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 向来镇定的李世民在上朝时却一直心不在焉,下朝后他直奔长孙皇后宫中,连声问道:“乾儿的病怎么样了?他的病一日不好,我的心就像在油锅里煎熬一样。”

得知李承乾的病仍然没有起色,本不信神佛的李世民六神无主,居然开始和长孙皇后一起求神拜佛,并向佛祖许诺若李承乾病情好转,他将祭祀祖庙、大肆修建庙宇,还将征召3000人出家。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2)

长孙皇后问李世民:“陛下,您向来不信神佛,为何要这么做?”

李世民回答:“只要能有一丝希望,只要能救回乾儿,对我来说任何办法都值得一试,哪怕要我割血剜肉!”

说话间,李世民仿佛看到了儿子刚刚出生时挣扎啼哭的样子。

这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孩子李承乾。那时李世民还是秦王,年纪很轻,李承乾的到来让他初次体验到了为人父亲喜悦,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命延续的敬畏,因此在他心中地位格外不同。

据史册记载,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此被唐高祖李渊亲自赐名为“承乾”。这名字不仅代表着出生地的尊贵,更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寄托了唐高祖对皇长孙的厚望。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3)

都说投胎是个技术活儿,李承乾投胎时想必是加满了技能点吧。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可谓真正的凭借出生即“躺赢”;

公元622年(武德三年),李承乾三岁,秦王妃亲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被任命为李承乾侍读;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5岁,徙封中山王,并在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导下学习儒学经典,相当于幼儿园期间既有了两位院士老师;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为了把李承乾打造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李世民也像内卷时代的诸多父母一样,化身“狼爸”,把硬件条件提供得足足的。

在学习和生活上,李世民对李承乾倾注了很多心血,不但给他找了资质家世均为上乘的伴读,延请了颇有盛名的当代大儒,更是为了培养李承乾处理朝政的能力,从小就带着他接触不同的政务。

李承乾也没有让李世民失望,一直扮演着好儿子、好储君的角色。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替李世民处理政事了。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4)

李世民甚至下令,只要有断不了的案,原告都可以到李承乾的东宫去诉讼。当李世民外出视察民情时,也都让李承乾监国,处理朝中大小事务。

对李承乾来说,只要安稳不动地享受着父亲的宠爱,等父亲寿终正寝时直接继位就可以了。

可谁能想到,20多年后他居然在李世民对他宠爱依旧、毫无废储之心的情况下造反了!造反也就罢了,过程还极其潦草、荒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迟来的叛逆真可怕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痛失生母,也失去了最无条件的温柔包容和保护。这一年他18岁,人生由此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段。

三年后的一天,临近长孙皇后冥诞日,李世民思念发妻伤怀不已,只带着贴身内侍在宫中散心,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李承乾的住处。这是他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孩子,也是长孙皇后去世时最挂念的孩子。

李世民心念一动,打算去找儿子喝喝小酒谈谈心,可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嘈杂一片,混合着汉语和突厥语,还有喝彩声和粗俗的戏语。守门的小太监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却在李世民的示意下一声也不敢出。

李世民贴在门上听了片刻,脸色一片铁青地推开门,只见李承乾和一众人等都做了突厥装扮,正在院中点了篝火还搭了帐篷,两个穿着皮裙的宫女在篝火上烤羊肉,还有一个举止柔媚的男童坐在李承乾的腿上,正端了一杯酒往他嘴里喂。

李承乾并不张口接酒,而是神态放荡地在这男童的手上舔了一口,换来一个娇嗔的白眼后才衔住酒杯仰头饮尽。

此时站在门口的李世民已经气得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等院内荒唐的一切都被内侍们迅速清理干净后,李世民才稍微缓过神来。在他的雷霆之怒下,坐在李承乾腿上献媚的男宠被当场处决,一众跟着李承乾胡闹的宫人全部打入狱中施以重刑。

本以为事情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毕竟李承乾宠幸一个十岁男童的事情早就传得沸沸扬扬,可无论朝臣们如何上书指责李承乾,李世民的态度却是始终坚定的回护儿子。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5)

现在这男宠死了,李承乾经此一事,想必也该悔改了吧?

岂知他非但没有悔改,反而在宫中为男宠设置了祭奠场所,并且建冢立碑,经常祭奠。男宠的死,激起了李承乾心中潜藏已久的叛逆,从此他的行径更加荒唐。

他曾让人铸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锅,雇用逃亡的奴隶偷盗百姓的牲畜,然后亲自把那些偷来的牲畜放在大锅里煮,跟他的手下分食。还公然宣称:“以后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尽情享受所有乐趣,一旦有人规劝就立即诛杀,杀了数百人后,那些进谏的人就不敢再说话了。”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李承乾的巨大改变和对自己的排斥疏离,李世民是看得清清楚楚,可他怎么也想不通,一向懂事的儿子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其实,究其原因,李承乾之所以“变坏”的根由还在李世民身上。

作为父亲,李世民是个不折不扣的“狼爸”,他认为只要给足了儿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照料,儿子就该按照他所设想的样子去成长,直到长成他所期待的模样。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6)

可他日理万机,只关注到了儿子的生活起居,却没关注到儿子的心理健康。

作为太子,李承乾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却也背负着最大的压力,甚至一直被压抑着属于孩子的天性。他不能肆意玩耍,也不能表现出畏惧、软弱,面对朝臣的时刻挑剔,还要“虚怀若渴”,不能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反抗。

试想一下,就连李世民自己面对诸如魏征、裴寂等重臣,还常常被气得火冒三丈,甚至有次差点将魏征砍头,更何况李承乾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

以前,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和委屈还有母亲长孙皇后来温柔地为他纾解开,可自从母亲去世后,再也无人关心过年少的李承乾是否具有一个“人”该有的情绪。

重压之下必然爆发,李承乾的“叛逆期”来的迅猛又剧烈。

再加上从小体弱而致的足疾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加重,随着走路跛态越来越明显,李承乾的内心逐渐扭曲,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可也因此招来朝臣更激烈的批评。

据史料记载,公元639年,李承乾21岁时,他自己设计图纸盖了一座房子,辅臣们据此批评太子过于奢华;看到太子与宫中宦官一起玩游戏,就将太子比作秦二世。

李承乾乳母曾劝太子辅臣孔颖达,让他顾及太子的颜面,但孔颖达却表示自己就算是死该说也要说,这看似是一个臣子的本分,里面何尝没有自我标榜为“谏臣”的清高在呢?

正是这些踩着太子搏贤名的“谏臣”导致李承乾对辅臣极其反感,最终他们越是劝谏,李承乾越是反其道而为之。

面对太子和重臣的重重矛盾,李世民一再明确表态“决不异储”,他始终在找各种方法想挽回儿子,可李承乾却做出了一个潦草又荒唐的举动,将自己的前程彻底断送。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7)

3、潦草谋反铸成大错

父亲对自己显见的疏离、弟弟们日益出色的表现以及对自己腿疾的自卑,让李承乾内心的安全感来越少,绝望似乎就要把他吞没。

李承乾没有意识到,他内心的惶恐,其实很多都是他自己对自己不满的投射。事实上,父亲还是那个爱自己的父亲,弟弟的出色从没有动摇李世民对嫡长正统的维护。

且不说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为防世人诟病,更加注重对正统的维护,更有史书记载在李承乾谋反事迹败露后,李世民与李承乾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脚残废了都未曾想废你,你为何要如此?”

“你把魏王留在长安,不让他去封地,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个太子的感受?”

李承乾绝望、自卑、无助心态可见一斑。正是在这些情感的推动下,李承乾将与父亲作对发展到了极致,他开始策划政变,想像父亲一样通过非常手段坐上高位。

可是李承乾缺少兵权,这时,侯君集出现了。

因为在高昌之战中贪墨藏私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封赏,侯君集内心一直多有怨恨,于是在李承乾邀请他共商大事时,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李承乾,积极帮助李承乾谋划政变。

不幸也万幸的是,还没有发动兵变,李承乾试图谋反的事情便被李世民发现了。

李世民大怒,将李承乾关押了起来,主要参与者包括五子李祐,无一例外全被赐死。可面对主谋,李世民却犹豫了,他在李承乾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最终,李世民力排众议,法外留情,给了李承乾一条生路,他将李承乾贬为庶人,并流放至黔州。同时,为了避免其他儿子上位后处死李承乾,李世民选择了最是宅心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最信任的权臣(李世民太子恋上10岁男宠)(8)

可惜的是,尽管李世民为李承乾铺好了后路,一年后李承乾终因内心太多的郁恨病死黔州,时年26岁。李世民再次为其破例,下诏以国公礼葬之。

可以说,如果李承乾没有谋反,李世民大概率是不会废太子的,这一点从他在李承乾失败后与李承乾的对话,以及对李承乾多次法外开恩的处置上可见一斑。

李世民是明君,但作为父亲却是失败的,这也是他在晚年最为懊悔的。

从幼年的表现看,李承乾无疑是资质出众的,可是再好的资质,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也会被压弯、变形。就像现代社会,多少孩子在“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阴影和压力下自卑、消极甚至抑郁?而李承乾更加不幸,他必须去做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丝毫退路。

李承乾的堕落,究其根本在于长期的高压管制和事无巨细的安排,使其失去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当青春期没有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那么终其一生,他都在寻找那个丢掉的自己。

只是不知在最后的结局来临时,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温柔的长孙皇后没有去世,李承乾还会走到如此绝境吗?你觉得呢?

作者:苏菲的理想国

编辑:郑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