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良知(王阳明一)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也是阳明心学的学术宗旨。王阳明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此外,他还在诗中感慨道:“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从中可见良知学说在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

王阳明的良知(王阳明一)(1)

阳明先生语: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就是到达、抵达的意思。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阳明的良知(王阳明一)(2)

那么“致良知”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可以说: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事)割裂开来。

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当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便可以常觉常照。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王阳明的良知(王阳明一)(3)

但是,在现实当中,绝大多数人实际上终其一生都不曾回归到自身所具有的“良知”,因为他们的心从未有过停息的时候,即念念相继,于是不可避免地陷于各种欲望当中,迷失自己,从而无法实现“良知”或彰显“良知”。

“致良知”,需在事上磨。阳明心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让人们懂得“致良知”之法,从而答疑解惑,实现人生真正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