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

文图 / 蔡沁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我们听到了五花八门的恐龙叫声。你知道吗,电影里的恐龙叫声都是配音师后期合成而来,那真实的恐龙叫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有办法还原出已灭绝的恐龙的声音吗?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1)

(绘图/蔡沁)

鸣管——鸟儿鸣叫的秘密

众所周知,恐龙已灭绝了6000多万年,但恐龙家族其实并没有“绝后”,地球上仍活跃着它们的后代——鸟类。准确地说,白垩纪末灭绝的是非鸟恐龙,鸟类自侏罗纪末从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想要了解恐龙的叫声,我们不妨从鸟类入手。

鸟儿的叫声在觅食、求偶和育雏等行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鸟类为何拥有如此美妙的“歌喉”呢?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2)

(绘图/蔡沁)

原来,在鸟类的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环状软骨扩大形成一个管状空腔,称为鸣管。气管和支气管壁被牵拉变薄呈膜状,称为鸣膜。鸟儿呼吸时,气体经过鸣膜使之振动,从而发出声音。有的鸟类鸣管旁还长有鸣肌,这些肌肉能够控制叫声的音调,让鸟儿的叫声听起来更加多变、悠扬。而缺乏鸣肌的鸟类,比如鸵鸟,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就有些单调了。

相比之下,人类特别重要的发声器官是位于喉部的声带。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喉部肌肉和口腔形状的变化,最终表现为丰富多样的人类语言。然而,人类只有呼气的时候才能说话,鸟类则是无论吸气还是呼气都能使鸣管振动,发出叫声。由此看来,鸟儿的“唱功”可比人类高出不少呢。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叫

鸟类的鸣管只存在于现代鸟类身上吗?还是早在史前鸟类身上就已经诞生了呢?来自南极的维加鸟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维加鸟生活在6800万~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属于维加鸟目中的维加鸟科。维加鸟目是活跃于白垩纪的一类史前鸟,与现代的雁形目(包括雁、天鹅和鸭等)沾亲带故。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3)

维加鸟乍一看像是一只长相普通的鸭子,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认为,维加鸟应该是一种以鱼为食的水栖鸟类(绘图/蔡沁)

2016年,一支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交流团队,在一具维加鸟的骨架化石上发现了气管和支气管的轮廓。他们在高分辨率X光成像技术的帮助下,重建了维加鸟的喉部结构。研究发现,维加鸟气管与支气管的连接处已经明显扩大,软骨间出现较大空隙,这表明维加鸟的喉部已经演化出了成熟的鸣管结构。为了验证维加鸟的鸣管是否能够真正发出叫声,科学家们选择了12种现代鸟类作为研究对象,将它们的鸣管与维加鸟的进行对比。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4)

研究表明,维加鸟的叫声和现代疣鼻栖鸭(右)的叫声接近(绘图/蔡沁)

结果显示,维加鸟的鸣管十分接近疣鼻栖鸭和雪雁。疣鼻栖鸭又叫番鸭,属于雁形目的鸭科。雪雁是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鸭科动物。如此看来,维加鸟应该也和鸭科动物一样,喜欢“嘎嘎”叫。

原来副栉龙会吹长号

维加鸟的案例似乎在暗示我们:如果找到恐龙的鸣管,是不是就能还原出恐龙的叫声呢?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未在非鸟恐龙身上找到鸣管的影子。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无法知晓恐龙的声音?其实,想要还原恐龙的声音并非只有鸣管这一条途径,因为有些恐龙能通过头骨的特殊管腔来发出声音。

比如副栉龙——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的鸭嘴龙类恐龙,头上长着一个长笛似的骨棒。通过对化石结构进行扫描,科学家发现副栉龙的头冠内部并不是实心的,而是与鼻子连接,其中布满了中空的管道结构。头冠内的空腔有着复杂的管道,不同种类、年龄和个体的副栉龙空腔结构还不太一样。当气流从鼻窦通过时能发出声音,还能通过调整不同速度和强度的气流来控制声音的音调高低。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5)

(绘图/蔡沁)

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副栉龙的头冠结构,并制作出等比例的模型,终于成功还原出副栉龙的叫声——听起来像阿尔卑斯长号般悠长,如山谷中回荡的歌声般美妙。除此之外,在鸭嘴龙家族中有栉龙和符栉龙等成员也拥有带空腔的头冠。穆塔布拉龙、埃德蒙顿龙和饰面龙等还拥有巨大的鼻腔,这些鼻腔鼓动空气也能发出声音。如此说来,会歌唱的恐龙还不在少数呢!

不会咆哮的霸王龙“咕咕”叫

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霸王龙咆哮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作为恐龙时代的霸主,我们自然认为只有震耳欲聋的咆哮才能配得上它的身份。然而幕后制作团队告诉大家,电影中的霸王龙叫声其实是由配音师将幼年象、老虎和短吻鳄的叫声进行混合制作而成,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的霸王龙或许并不会咆哮。那么,大名鼎鼎的霸王龙叫声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呢?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6)

(绘图/蔡沁)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低于这一范围的叫次声,高出这一范围的叫超声。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人耳是无法直接听到次声和超声的。但自然界中很多动物能够感知次声和超声,如大象和鲸,它们能够以次声进行交流,而蝙蝠则可以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通过对霸王龙内耳结构进行分析,学者们发现霸王龙对低频声音极为敏感,因此它们平时可能是通过低频声波甚至是次声进行交流的。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霸王龙的舌骨非常短,肌肉连接简单,因此它们可能和鳄鱼一样,舌头是固定在下颌内部的,不仅无法伸出,也无法抬起。这和现代鳄类类似,而与鸟类差别很大。换句话说,霸王龙或许就像现代短吻鳄一样,并不会发出响亮的叫声,听起来可能是低沉的“咕咕咕”或“嗡嗡嗡”。

白垩纪所有的恐龙的 白垩纪的鸟儿嘎嘎(7)

(绘图/蔡沁)

白垩纪的一代霸主竟然不会咆哮?这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我们也期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天能够解读“咕咕咕”中藏着的寓意。


(责任编辑 / 王佳颖 美术编辑 / 周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