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老战友谁能认出 跨越72年的34

来源中国军网

天南地北手机通,

视频战友会面中。

说不完的思念话,

道不尽的望保重,

数十年的战友情,

百岁老人仍深浓。

相互鼓励养身体,

盼望来日再重逢。

多么深情的诗啊!诗以抒怀,百岁二字,期颐之年呵!瞬间让人温暖感动了!由诗境引出情境,谁顶着星斗彻夜难眠,倾情写就?

诗出陈竟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

40年前的老战友谁能认出 跨越72年的34(1)

杨光池(前左一)、黄克诚(后左一)

2017年4月22日,风和日丽,北京空军总医院,陈竟教授来到这里看望老前辈朱鸿,一位传奇人物,戎马一生,今年刚刚好满100岁。虽卧病榻,思维清楚,谈吐自如,军人风范的特殊气质依然焕发出来。

在静雅的病室里,谈及那段风雷云涌、气冲霄汉的激情岁月,朱老无限追怀,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

朱老是陈竟姨父杨光池的老战友,面对着陈竟,朱老的记忆铺天盖地奔涌而出。抗日战争期间,朱老所在的新四军三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一支久经考验的英雄部队。两人聊到此,陈竟教授拿出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1941年左右拍摄于苏北的照片,照片中人物是当时新四军三师领导班子成员。看见这张照片,朱老非常激动,他指着杨光池将军的影像对着陈竟教授说:“这是老首长,老首长呀!”他语气激动地讲述出了一件往事。

日寇全面侵华,山河破碎,形势异常严峻。经过战火硝烟的创伤与辗转的日月,国内热血的男儿怀着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壮怀激烈,九死一生,誓死保家卫国。1945年9月,上级有令,此次兵锋要迅速直抵东北,当时黄克诚师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负责率领三师主力于10月初北上东北,一是加强东北力量,二是开辟根据地。部队要翻山越岭昼夜急行,力求全力保我国土。

杨光池,时任新四军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带领部分三师地方部队留守盐阜。东北的天,让人的骨骼都会打抖,很多战士辗转作战,既没有棉鞋,棉帽和手套,临别时,杨光池担心东北天寒,看着黄克诚冻得发紫的嘴唇,他含泪脱下身上穿着的毛衣给黄克诚披上,将一份爱护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穿着还带着杨光池体温的毛衣,黄克诚同样情难自禁。

敌寇何惧,天寒何惧。天地可以作证,一剑拂尘,万剑拂浊。这是一条义无反顾的征程呵!战友情深,归途再长,春天曙光也一定在前面招手。相对无言,唯有眼角的湿润,晶莹了心潮的澎湃,热血的沸腾。这一去,隔着千重的山峦,依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铁马金戈的年代,两人一起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男儿有泪心里流,两人紧紧握手而别。

他们都深深知道,中国人民一定会挺直腰杆站起来。朱鸿,时任新四军三师宣传部副部长,他和全体战士默默地在旁看着,为自己所处三师倍感自豪,没有落笔天纵的浓墨重彩,其情却是大气磅礴义冲云天。

朱老从回忆中走出来,而听得全神贯注的陈竟教授激动不已,杨光池是他的姨父,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艰苦奋斗60年,是从不计较个人功利得失的老战士。在祖国腾飞之时,姨父杨光池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高尚的品德却长留人间,成为新一代的学习楷模,这么一件让人感动的往事如今才知道,以衣相赠,其情见矣!他怎么不激动呢!忍住眼泪,却没有忍住诗情,他即刻吟诗一首赞颂:

黄杨盐阜相离别,

默默无语眼含泪。

脱下毛衣赠黄兄,

征途天寒护心肺。

情意绵绵似海深,

天涯海角日思念。

出生入死为革命,

战友感情最珍贵。

40年前的老战友谁能认出 跨越72年的34(2)

朱鸿首长,江苏高邮人,延安抗大学生,新四军文化宣传前辈,夫妻健在(夫人98岁)

天地宽阔,友情浩荡,话题聊着,陈竟教授问起朱老,认不认识王维,朱老连声说,认识!认识!老战友了,接着叹息说已经失去联系多年了。陈竟教授非常兴奋,他跟王维老前辈一直是有联系的。

王维,现任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原上海《解放日报》总编,现年98岁。新四军三师时期,他也在政治部宣传部工作,曾任《盐阜大众报》社、新华社苏北总社编辑记者。解放战争时,跟随陈毅大军转战南下留在上海转业从事新闻工作。

电话拨通,上海这边王宅的电话,从保姆传到女儿,再到了王维老前辈的手中,还真是巧得很,王维老前辈因为近段时间身体欠佳,从医院治疗康复刚回家。当知道是朱鸿老战友来电,王维老前辈异常激动,他们在电话中互道安好,互祝安康,双方都舍不得挂线。

陈竟教授看着这难分难舍的情景,突然想到还有一个可以快捷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让两老直接视频聊天岂不更好。他马上联系了王维老前辈的女儿,互加微信,打开了手机微信视频聊天。

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中间是整整72年的跨度呀!空间也天南地北,而连接这时间宽度的桥梁是现代发达的科技——微信视频。王维与朱老两位百岁老战友通过薄薄的一块屏显相见了,当年他们都是三师宣传部干部,久别重见,两人非常激动兴奋,互相问候,互说保重。

朱老说:“你身体好吗?我想念你呀!保重呀!”’

王老说:“老大哥,你现在怎么样了,我想念你!保重呀!”

不约而同的,两老同时说道:“你要保重呀!我们有机会再相见!”

百岁了!百岁的两位老前辈说,我们有机会再见面,其心志情怀,终身未夺。无限豪情放远眸,彼此知之甚深,才有这么动人心魄的相约和期待。

革命胜利了,祖国的面貌和科技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旅情怀在这里依然让人兴奋和激动不已。真想时间可以慢些,让这份深深的情可以娓娓诉说……

40年前的老战友谁能认出 跨越72年的34(3)

王维,《解放日报》总编,儿媳王小鹰,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芦芒女儿。芦芒,《弹起心爱的土琵琶》词作者。

朱老略感半坐卧位的疲惫,家人忙扶着躺下。视频聊天这时已经断线,而上海这头王老前辈在家人的帮助下重新拨通微信,他激动地对着视频一直喊道 :“朱老大哥!朱老大哥!”,两位老战友,话好像怎么也谈不完,容颜,怎么也看不够。这是在生死战争中结下的友谊,延绵不绝……

是的,杨光池、朱鸿、王维,还有无数忠肝义胆的革命老一代前辈,他们对祖国有刻骨铭心的爱,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一生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始终闪烁的光芒将中国带入了新世纪,精神与天地相往来……其情其景撼人心弦。恰如张旭初将军有诗曰:“吐尽馨香情未已,又将秀骨浸新醅”,不管历史进程如何,在坚强的中华民族气节里,先烈们的精神和事业将永不磨灭!即使再有寒流,我国的疆土依然会郁郁葱葱。这精神传递给了世代子孙,值得代代人来敬重和终生学习。

王维老前辈的小儿子王小维随后发来一则短信,表达了问候之情,并详说了父亲王维的近况。

在这特殊的一天也是特殊的一年,今年也是新四军成立80周年。经历了长征的领导干部和战士,为了抵抗日军侵略,多年来英勇抗战,沙场之上处处埋忠骨,无数英烈的鲜血铺成了一面高高飘扬的红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铁骨铮铮舍生取义。为了建立新中国,多少将士流血牺牲,这一代老前辈绝大多数已经去世了,仍然健在的非常少。

朱鸿和王维两位老前辈,100岁和98岁的视频相见,让人百感交集,战友情在现代的科技中得享欢愉,难舍难断,相知相惜。这是一场知音的相遇,情深厚意,山高水长,情怀长自持守,历岁月而弥坚。

朱老的儿子朱宏佑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听老父亲讲到杨光池与黄克诚分别时,杨光池在那么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送给黄克诚一事,看到老父亲与王维叔叔通话的场景,被老一辈的战友情深感动。当天晚上,特别给陈竟教授发送了一首引用《驼铃》的歌词表达心中的感怀:

送战友

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

雾茫茫

革命生涯常分手

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

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

一路多保重。

曲尽情长,铭记这种战友情谊,永远,永恒。

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国泰民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