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教授谈早恋(一位贵阳妈妈的苦恼)

妈,我想搬出克住,我和芳芳已经打算这辈子在一起生活了,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都要和她在一起!”今年24岁的贵阳姑娘倩倩(化名)终于将考虑已久的决定向母亲王女士和盘托出。

“不行!绝对不行!!你这样让我这张老脸往哪点放?人家会咋个说你们想过没得?”听到女儿的决定,王女士情绪再次激动了起来,“你要是敢真和她在一起,你就再也不要回这个家了,就当我从来没生过你!”

……

郑州教授谈早恋(一位贵阳妈妈的苦恼)(1)

(网络图片)

从小就不爱“漂亮”爱“耍酷”

在倩倩还没学会走路的时候,她的家就破碎了。她爸爸有了婚外情,好强的母亲因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断然提出了离婚。

之后,好强的王女士一人带着倩倩生活,尽管日子过得清苦,相依为命的母女俩却不失生活的快乐。在缺失了父爱的家庭里成长,让乖巧懂事的倩倩从小成为妈妈的好帮手,别看她长得挺清秀,但做起事情来就像男孩子一样风风火火。上学后,倩倩喜欢上踢足球、打篮球,女生爱玩的跳绳、跳舞她通通都不感冒,跟她关系铁的也几乎都是男同学。刚开始,王女士还特别担心女儿总是跟男生玩会早恋,还经常旁敲侧击的打听倩倩在学校的表现,一有机会就提醒她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对于妈妈担心的事,性格直爽的倩倩总是笑着回应道:“咦!老妈,你就放一百个心吧,他们全都是我的好哥们。”

郑州教授谈早恋(一位贵阳妈妈的苦恼)(2)

(网络图片)

女儿恋上女同学

转眼,倩倩上了高中。这时的倩倩比过去注意打扮了,但她“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身耍酷打扮让王女士心生了不安:倩倩的头发越剪越短,衣着也越来越偏中性化。

一次意外的发现,更是让王女士惊出了一身冷汗:

那天,她从外面回到家,发现女儿的门一反常态地反锁着,当她敲开房门时,唯一一位跟倩倩跟来过家里的女同学芳芳(化名)流露出极不自然的表情……待芳芳离开后,王女士一再追问,倩倩终于承认了她正在和芳芳谈恋爱的事实。

郑州教授谈早恋(一位贵阳妈妈的苦恼)(3)

(网络图片)

女儿出柜让母亲伤心欲绝

听到这一消息,王女士连死的心都有,为了尽快斩断两人的来往,她托人帮忙给倩倩转了学。那以后,母女俩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关系渐渐变僵。倩倩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那年,高考落榜的倩倩没选择复读直接参加了工作。

工作后的倩倩总是早出晚归,周末爱和朋友聚会,平时从不化妆,衣服的花色最多也就是格子的。不久前的一天,倩倩将自己想搬出去住的打算告诉了母亲,这才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掏心交流 母女合好

为搬出家门与同性同居这事,母女俩闹得不可开交。在朋友的建议下,王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女儿走进了贵阳心援心理工作室。

“妈,我晓得同性恋是不被你所接受的,我曾经悄悄地做过一段时间的矫正训练,也看过医生,但还是不行,我就是不能正常的异性恋,我只爱芳芳,她也非常爱我,我们在一起又没有危害社会,祸害到周围的任何人,我和她都作好了今后的打算,过几年再领养个孤儿,就当我们的孩子。”倩倩含泪说。

“可……可你想过人言可畏没有?即便我能理解,别人能接受吗?”王女士也哭着说。

“妈,我们都已经想好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接世俗的眼光。人生就这么短短几十年,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又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呢?我的人生是我自己在过,不是为别人而过……”

听了倩倩这番话,加上心理咨询师的疏导,王女士终于接受了倩倩的这段同性恋,在母女隔阂消除的那刻,拥抱在一起的母女俩都哭成了泪人。

郑州教授谈早恋(一位贵阳妈妈的苦恼)(4)

(网络图片)

宽容对待 尊重孩子

贵阳心援心理工作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蕊冰认为: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目前没有明确而肯定的答案,也欠缺能被严谨验证的完整理论。不过,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都能给出一部分的解释。

一、遗传因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研究是通过双生子研究进行的。当一对双胞胎的两个都具有相同的性取向时,同性恋或异性恋,认定为双胞胎特征相同;如果一对双胞胎中一个是同性恋而另一个是异性恋,我们认定为双胞胎特征不同。而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基因具有一致性,异卵双胞胎的遗传基因是50%相同。研究结果发现同性恋在同卵双胞胎特征相同性上要比异卵双胞胎高得多。这样的结果强烈暗示着遗传基因对同性恋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弗洛伊德派的学者将同性恋归因于儿童时期的压力,特别是一个强势、过度保护的母亲配上一个软弱、无力而又有敌意的父亲,会使得男孩缺乏对男性形象的适当认同。有心理学家认为,男性成为同性恋者是由于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而对母亲过分依赖,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绪移转给儿子,加上周围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姊姊、姑姑、阿姨等,都有可能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于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特别是有的父母喜欢把儿子打扮成女孩来带,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混乱,使孩子产生了歪曲的观念。

而造成女同性恋的原因却有所不同,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等都会有影响,有的女性在情绪受创后(如被强奸)就会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

三. 心理动力因素

一个人的性别体认包括:性别认定、性别固定和性别一致性,同性恋者的主要问题是性别认定出现了问题。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3~5岁是性格、气质类型和心理状态形成的关键期,大脑发育渐趋完善,心理和精神发育迅速,思维和模仿能力逐步形成,开始有多种情感反应,并在大脑中留下记忆的痕迹。如果女孩穿男装,常在男孩群里摔打滚爬,长大后有可能失去少女的温柔娴静,变成顽皮的假小子。若男孩穿女装,常在脂粉队伍中厮混,常会学得一副姑娘腔,喜欢作女人姿态,失却男子汉应有的风度。无论男女,在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多存在着儿童时期的“异性相斥”阶段,即孩子喜欢和同性玩,不愿与异性在一起。发育到青春期,则产生“异性相吸”现象,即异性间具有吸引力,容易相亲相爱。如果从小作异性打扮,在异性群里成长,容易形成异性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状态,到青春期情窦初开,就有可能到同性那里去感受吸引力和性满足。这种“心理定势”一旦产生,较难消除,容易成为同性恋者。

接纳胜过歧视

现实中,人们对同性恋的憎恶和排斥,使得男女同性恋会产生心理上的忧虑,因为他们已经把社会的否定态度埋藏在了心里,许多同性恋者对来自家人、朋友和同事对身份的疑惑而感到焦虑。社会的不宽容对同性恋者产生了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会迫使同性恋者进入传统婚姻,这对夫妻双方、子女、两个家庭都是悲剧。美国精神病协会在1973年就已将同性恋从心理障碍名单中删除,美国心理学协会也于1975年仿效了这种做法。

如今,同性恋已经非罪化、非病化,不过,同性恋依然是一个相对敏感而禁忌的话题,一些同性恋者的父母,在经历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挣扎后,理解并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对这群体的看法,人们也一点点改变了过去单纯排斥,给予同性恋者更多的包容、保护、理解,而非歧视,拓宽他们的生活空间。

本报记者 詹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