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叶洋萍

难忘黎巴嫩维和的“洋战友”

叶洋萍

从200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5集团军某部先后10次抽组人员,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一批批赴黎维和官兵带着热血与激情加入到联黎部队这个大家庭中,在这个由40多个国家维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大家庭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有难得的工作体验,还有与“洋战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帅气的奥地利女上尉

讲述人:邓 勋

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1)

朱莉亚是奥地利维和部队的一名女上尉,联黎部队司令部消防主管,虽长得一脸秀气,体格却十分健壮。与她接触,是在她组织的一次消防演练中。

按照要求,我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担负着一项消防应急的任务。联黎部队司令部每季度都要组织任务分队进行相关演练和培训,以确保能快速高效应对突发性火情。

异国“师徒”感情深

讲述人:李文斌

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2)

资料图片:官兵在黎巴嫩。(董永康 摄)

在黎巴嫩维和,每逢国庆、春节等传统节日,我们一般都会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联黎任务区其他维和部队、当地政府和群众参加。在2015年国庆晚会那天,我有幸见到了我的徒弟——柬埔寨士兵鲁玛拉。

活动开始后,我刚从台上表演完节目下来,就听见有人喊“Chinese teacher!Chinese teacher!(中国老师!中国老师!)”。循声望去,我看到一个柬埔寨士兵向我这边挥舞着双手,跑了过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

这似曾相识的面孔,让我一下子回想起在柬埔寨扫雷教学的情景,眼前的这名柬埔寨士兵,正是当年扫雷培训班上的一名学员。看到我,他有些激动地边用手比划边用英语说:他叫鲁玛拉,自己也来维和了。

2013年11月,我有幸和其他战友奔赴柬埔寨执行援外扫雷教学任务。在此之前,我就曾参加过赴黎巴嫩维和任务,执行过黎以边境扫雷排爆作业,亲手排除的各型号地雷就达30多枚。正因为丰富的扫雷实战经历,在通过相关考核后,我和其他战友踏上了柬埔寨扫雷教学之路。

那段时间,我把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倾囊相授,一点一滴地帮助当地学员从初学者变成了合格的扫雷作业手。尽管回国后相互间不再有联系,甚至忘记了彼此的名字。让我没想到的是,维和居然又拉近我们的距离,并再次与鲁玛拉相遇了。

2015年3月,得知所在单位要组建赴黎维和部队,我又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并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扫雷技能,通过层层考核顺利拿到了赴黎维和的“资格证”。到达黎巴嫩后,我迅速投入到雷场安全通道的维护作业中。

没想到的是,同样担负着扫雷排爆任务的柬埔寨赴黎维和营,也选拔了一批扫雷骨干赴黎维和。而已成长为扫雷能手的鲁玛拉,通过考核后也来到了黎巴嫩南部任务区,执行黎以边境的雷场安全通道开辟和维护作业。

国庆前,我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邀请柬埔寨等赴黎维和营来队参加国庆联欢活动,进行文化交流。当天,鲁玛拉恰巧来到我分队营区,意外地发现了舞台上表演节目的我。我和我的“异国徒弟”就这样意外相遇了。

一年多没见,我们越聊越激动。我还带着他参观了分队的扫雷成果展示台,让他看看我们亲手排出的地雷残骸和炸弹碎片。看完之后,鲁玛拉既震惊又敬佩,当场把他自己带的扫雷徒弟集合起来,要求他们努力提高扫雷技术。我也把个人最近总结的扫雷经验,跟他们谈了谈,聊了聊,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临别前,我们彼此约定:要用自己的扫雷技术,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更多力量。

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3)

渴望和平的黎巴嫩老兵

讲述人:叶洋萍

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4)

白发爬满双鬓,高耸的鼻梁,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身手矫健,虽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依旧乐观开朗……这是沙德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与沙德相遇是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的“蓝线”上,他是黎巴嫩政府军的一名军士长,参加过数十场大小战斗、有着29年兵龄,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即将脱下军装,沙德对最后的军旅时光显得格外珍惜,每一天巡逻都是亲自带队。任务间隙,他来到我们设在作业点附近的帐篷,和我们拉些家常,聊起他的沙场往事。

尽管和沙德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彼此间却像熟悉多年的朋友。看到我们,他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China,good!”对我们执行的扫雷作业赞不绝口。在他眼里,地雷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生命威胁,也给他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生死经历。坐在帐篷里,沙德一边用手比画自己失去两个脚趾,一边告诉我们受伤的经过。一次,他在黎巴嫩北部边境执行任务时,不慎触碰到一颗防步兵地雷,无情的弹片夺去他的脚趾。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黎巴嫩军人来说,战事随时都有可能来临。我们出来维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以及当地和平的脆弱。2006年,我国首批赴黎维和官兵就曾经历了黎以战火的洗礼,火箭弹飞进维和部队营区,3名官兵受伤;军事观察员杜照宇所在的观察哨所被袭,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回首往事,听着沙德讲述受伤经历,心中很受触动。

沙德的伤疤远不止于此,他的手臂上有一个处明显的枪伤。“这是一次幸运的袭击。”沙德说,那天他坐在车上前往某任务点,途中遇到对方的狙击手,子弹呼啸而来。因汽车行进颠簸,袭击并未打到致命部位,而是从他的左臂穿过,击碎的玻璃渣子则直接扎进了他的脸、手、腹部等部位,手指上的关节至今留有碎片,未被取出。

大大小小12处战伤,见证了沙德经历的一段段烽火岁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沙德是幸运的,战争并没有夺走他的生命,只是留给了他伤痕。对沙德而言,身上的伤疤,就是个人最大的荣誉,见证着一个军人的使命和担当。交谈时,沙德取出配枪,腰间一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帅气的子弹上膛动作。多年的战场经历,磨砺了这位老兵一身过硬的军事技能。看到笔者鞋带打结部分裸露在外,他还给我提了一个建议:把鞋带打结部分全部塞进鞋内,这样在丛林作战时,就不容易被树枝等物勾住鞋带,绊倒自己,从而影响行动。建议虽小,让人受益匪浅。

沙德的家乡,在黎巴嫩北部,从北到南的边境线上,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说着说着,他还给我们唱起了一首家乡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从他动情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似乎听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天空中,飘过朵朵白云,我们又何尝不是和他一样,有个期盼:没有纷争、没有战事,让和谐的阳光普照大地。出国前,或许是长期生长在和平环境里的缘故,我们似乎并没有完全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远赴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在一次次耳闻目染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带给人民的伤害,让我们更加懂得珍视和平、渴望和平。当一批批赴黎维和部队出征,我想我们的官兵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做着努力。

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5)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7年7月28日第9版,原标题: 难忘黎巴嫩维和的“洋战友”)

维和官兵在任务一线展示大国风采(维和官兵的洋战友)(6)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叶洋萍

编辑:何玲玲 韩新新

编审:曲延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