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

提到青年毛泽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光。2007年,一部《恰同学少年》的播出,更是让“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深入人心。

也因此很多人都以为毛主席加入共产党前一直是学生,并且很多人都认为毛主席青年时期结交的朋友都来自大学。

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前,毛主席曾在家乡当过半年兵。并且,在这里认识了两个交好半辈子的兄弟。

这两人一个叫彭友胜,一个叫朱其升。建国后,他们都曾以结拜兄弟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寻找毛主席,本以为是乌龙事件,没想到毛主席不仅承认年少时和他们拜过把子,而且还帮他们解决了很多生活难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1)

图|毛主席

参军初识结拜兄弟

毛主席刚到长沙读书的时候,正值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酝酿着辛亥革命。为了提高认识能力,辨清时局,毛主席如饥似渴读书看报。

当时他很爱看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毛主席在潜心读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渐渐由君主立宪立场,转到了孙中山的革命党一边。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炮声首先在武昌打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内地18省中,先后有14个省举起了义旗,宣布独立。

湖南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区。辛亥革命发生两三天后,毛主席所在的湘乡中学校长,专门请来一位来自武昌的革命党人到校演讲。

毛主席受到演讲的鼓舞,当即决定要到湖北去当兵,在场的同学对他的想法深表疑惑,连枪都没摸过的中学生,怎么可能当兵呢?

主席便冷静地与同学分析武汉三镇的危急局势,他告诉同学:“革命不能空口讲白话,光喊口号打不倒清王朝,支持湖北起义军,就要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

当时有4个同学被主席说服,决定同他一起辍学,投笔从戎,奔赴湖北。

正在他们几个打算动身之时,湖南的新军吹起了反清号角。城内到处响起炮火声,毛泽东他们只能暂避火力。

很快,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成立,开始招募新兵,原准备当兵的同学以为革命成功放弃参军想法,毛泽东和另一名同学则在长沙就地参加新军。

可能是缘分使然,当兵的第一天毛泽东就和朱、彭二人产生交集。

怀着一腔热血辍学投军的毛泽东,没想到自己连军营的大门都进不去。当时湖南新军有个规定,新兵想入伍,必须有部队的人做担保。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2)

图|毛泽东

毛主席一介书生,怎么可能会认识军营的人呢?于是他只能站在那儿据理力争,奈何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眼看着他的参军之路就要腰斩,这时毛主席的救星站了出来。

朱其升,1891年出生于湖北农村,18岁那年为找个容身之所混口饭吃,加入新军。毛主席参军的时候他已经被擢升为上士了。

当天在营帐里面听见外面有人在争吵后,朱其升便出来查探情况。见到毛主席一心投军、谈吐不凡,便对他印象非常好,于是带他找到了自己的副目(副班长)彭友胜。

彭友胜同意了朱其升替毛主席担保的事,并对他进行了简短的提问,在弄清楚他的姓名、家乡和个人履历后,和朱其升一起向上司说情,最后毛主席以“毛润之”的名字编入革命军。

彭友胜对这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大高个儿第一印象非常好,因此对毛主席十分关照,处理好他的入伍事情后,就把他带到宿舍,还让毛主席睡在自己的上铺。

军营的训练十分枯燥,每天要点名训话,长官的命令就是军令,容不得半点违抗。毛主席很不喜欢这种生活,但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共和理想,他训练比谁都刻苦。

几个月后,清帝溥仪被赶下台,清朝统治被推翻,毛主席也离开了部队。虽然只待了半年,但是他在部队已经小有名气,不仅教很多人读书认字,而且还与彭友胜、朱其升成了生死之交。

同生共死义结金兰

彭友胜和朱其升都是因为生活困难、无处可去才进的军营,毕竟乱世之中能容得下穷苦老百姓,还有饭吃、有钱领的地方,也只有军营了。

开始他们以为毛泽东进军营的原因和他们一样,为了混口饭吃才来当兵,没想到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毛主席并非等闲之辈。

最先被注意到的是他的文化水平,毛泽东参军时还是个中学生,但是已经懂得非常多了,说是博古通今也不为过。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3)

图|毛泽东

毛主席口才十分好,不管讨论什么问题,他都能讲出一套一套道理来,而且能讲得每个人都听明白,即使是从没上过学的白丁。

每个月发的饷银,大部分都被毛主席买了书或报纸,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每天他都会抽出时间学习。

同时他也没有因为自己多上过几年学瞧不起大家,反而十分乐于助人,不管谁来找他问问题或者请他代写家书,毛主席都会帮忙解决。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非常热衷于教他们明理认字,朱其升和彭友胜等人都没怎么上过学,毛主席便从握笔教起,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没有丝毫不耐心。

其次,二人发现毛主席吃苦耐劳的能力也异于常人。一开始还有人因为毛主席的学生身份小瞧过他,后来全都对他刮目相看。

毛主席适应环境能力极强,每天出操军训都特别卖力,练习时每一招一式都毫不马虎。他对军事授课、野外操练悟性都很强,领会要点快,操练的动作十分标准,经常被彭友胜叫到最前面为其他士兵做示范。

最令二人惊异的是,他们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很强的领导能力。

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两个出名的人,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班上的人包括副班长彭友胜都很服他。

毛主席在小事上能关照到每一个人,在大事上又能拿主意、出对策。对好人,他暖心帮忙,手把手教写字,是人人尊敬的“小秀才”;对流氓,他不惧不怕,惩强扶弱,从气势上就能高人一截。

有天毛主席在街口撞见一个高个儿士兵戏弄妇女,冲上去就把人训走了。第二天看见这人不付钱就想拿老人的烟,毛主席依然毫不犹豫上前制止,硬是让他把钱付了才罢休,就这么跟这人结下了梁子。

当时部队的人用水要到城外去挑,毛主席不习惯,于是便常用钱向挑夫买水。某次买水的时候被那个士兵看见了,便出言嘲讽毛主席。

他嘲笑毛主席肚子里只有“之乎者也”,水都挑不动还有脸来当兵。毛主席立马还口道:“我肚子里有之乎者也,你肚子里只有臭粪。我用钱买水,比你用钱嫖娼,比你不花钱抢别人香烟正当多了。”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4)

图|毛主席

没成想这一句话把那个士兵激怒了,上来就要揍毛主席,还没等他们打起来朱其升就赶到了,拽住他的手把他拖到一边,让他停止打斗。不久彭友胜也赶过来为毛主席说话,那个士兵见他们人多官大,便灰溜溜跑了。

毛主席对彭、朱二人十分感激,因为这不是他们俩第一次站出来帮助他了。

朱其升是老兵,在生活上很照顾毛主席。冬天严寒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刚发的新棉衣给毛主席穿,晚上会把自己的毯子给毛主席盖,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还会让主席到他的床上一起取暖。知道毛主席爱吃红烧肉,朱其升还会把自己分到的那份悄悄夹到他的碗里。

彭友胜则在军事上帮助了毛主席很多,一个学生从不会持枪到瞄准射击全部优于常人,彭友胜帮了很大的忙。不仅如此,他还非常敬重毛主席,没有因为自己是副班长就拿架子,他会尊毛主席为师,有什么大事也会请毛主席帮忙拿主意。

就这样,三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因为毛主席经常跟他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朱、彭二人都对刘关张桃园结义很感兴趣,于是朱其升便提议他们三个也效仿古人,结为异姓兄弟。

于是,毛泽东、彭友胜、朱其升三人在红枫坡前插枝为香、搓土为炉,对天地盟誓:

日后兄弟三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上报黎民,下安社会,如有异心,天人共戮!

就这样兄弟三人互帮互助,一路扶持,一起训练,也一起经历了生死。

1912年春节,毛主席所在的部队向浏阳方面进军。某天夜里他们接到命令,要翻过一座大山夜行150多里抵达目的地。当天晚上风雨交加,毛主席因年纪尚小体力不支落在后面,朱其升便跑到他旁边陪他。背着毛主席的背包,搀扶着他迎风前行。

彭友胜得知二人没有跟上大部队,便独自一人返程寻找。三人最后在一个叫陈家大湾的村子重逢。因天太黑且体力透支无法继续赶路,三兄弟便在此短暂休息。没想到第二天天不亮就听到了清军骑兵的马蹄声。

三人分析清军天亮后会搜捕村庄,于是就趁夜色逃到了一个村排水用的深沟里。虽然藏身之处很安全,但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5)

图|清军老照片

果然,随着太阳逐渐升起,搜捕革命党人的喊叫声从外面传来,很多村民也遭到清军毒打发出阵阵惨叫声。

毛主席三人悲愤不已却无可奈何,只能暗暗发誓将来出人头地要为穷苦百姓做主。

本来以为清军搜不到人就会走,没想到他们一直在村子里面闹了三天。他们三人第一天就将身上的粮食吃光,也不敢出去找食物,硬生生挺过了剩下两天。直到三天过后敌军撤走,兄弟三人这才从沟里出来。

经过这次生死考验,三人友情愈发坚固。直到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解散,毛主席所在部队也要重新整编。

因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毛主席决定离开军营重新回去读书,朱其升则回到了老家,只有彭友胜还选择留在部队。

毛主席临走那天,全班士兵以他最爱的红烧肉做下酒菜为他饯行,彭友胜作为兄长亲自去送了他,还将自己仅有的两块大洋送给他当盘缠。他们相互说着再见,却没想到再见的那一天会如此遥远。

三人命运各不相同

离开军营后,毛主席开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展露光芒:

进湖南省立高等中学求学、到湖南一师深造、投入反对袁世凯称帝斗争、组织新民学会、去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回湖南主编《湘江评论》、赴上海出席了党的一大......

就在他以为和自己的兄弟很难再见的时候,他在广州碰到了彭友胜。

当年一别后,彭友胜继续留在部队当兵,后来那支部队转战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他被任命为少尉排长。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6)

图|国民革命军

1926年5月,毛泽东到广州主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个消息很快被彭友胜从报纸上知道。

于是他特地换上一身新军装,找人理了发,经过多番打探,终于找到了毛泽东工作的地方。

毛主席当时正在备课,听到门卫通报自己的老班长求见,赶忙到门口迎接。两人十多年未见却丝毫不显生疏,毛主席亲切握住彭友胜的手,两人站着寒暄了好一会儿。

当天两人在毛主席简陋的小屋里聊了很长时间,毛主席给彭友胜讲自己最近在专攻的农民运动。彭友胜则给毛主席讲这些年南征北战,先卷入军阀混战又即将北伐的事迹和消息。

临分别之际,毛主席再次向彭友胜阐述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并真诚邀请彭留下来和他一起干革命。

虽然彭友胜也很想和自己的好兄弟一起做“治国安邦的大事”,但是他知道自己只会“打打杀杀”,没什么文化,所以拒绝了毛主席的请求。

两人于广州分别后,毛主席在9月到了上海,成为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彭友胜则参加了北伐战争,凭借优秀的作战能力被擢升为副连长。

然而,先有国民党内斗频发,后有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这些政治事件伤透了彭友胜热血奋战的心。1940年,彭友胜退伍返乡,后来一直在自己的老家湖南衡山三樟乡粟子港务农,安分守己当起了农民。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远在农村的彭友胜才再一次获知自己兄弟的消息。得知毛泽东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彭友胜十分激动,他逢人便说自己曾和毛主席一起当过兵。

当然他的这一说法遭到很多人质疑,不过他也不在意,每次都是笑笑就岔开了话题。

1951年,彭友胜的家乡顺利完成土地改革,他被划分为贫农,分得了土地、耕牛和农具。3月,他委托当地最好的先生代笔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感谢信。

在信里他和主席分享了自己家分得田地后翻身的喜悦,表达了自己想见毛主席的迫切心情,最后委婉请求毛主席为他安排个工作。

其实当时距离他与毛主席上次见面已经过去25年,而且彭友胜已经67岁了,文化水平也不高,他也知道自己“吃皇粮”的愿望很难实现。将信寄出后,一度担心毛主席会不会早就忘了他,看到自己求工作的要求又会不会生气。

很明显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毛主席不仅回了信,而且还为他介绍了一个人。

主席在信中表示自己收到彭友胜的来信很激动,并告诉彭友胜可以去长沙找湖南省政府副主席程星龄,不一定会有结果,但他可以试着走动一下。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7)

图|毛主席

程先生得知了彭友胜辛亥革命老人的身份,但由于彭友胜的自身情况无法为他安排工作,最后他让省委统战部按国家工作人员待遇每月给彭家寄30元的生活费作为补助。

为了感谢毛主席的恩情,每年他都会给毛主席寄去几斤自制的茶叶。毛主席爱喝茶是大家都知道的,每次收到来自湖南家乡的茶叶都很开心,有时还会转赠一部分给其他中央首长喝。

直到1969年11月,83岁的彭友胜离开了人世,再也不能给毛主席寄茶叶了......

跟彭友胜相比,朱其升与毛主席取得联系的时间要更晚些。

自从两人在湖南分道扬镳后,朱其升就再也没有收到毛主席的任何消息。尤其回到家乡农村后,消息闭塞,更是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

直到1950年春节,朱其升再去自己家铁匠铺的路上路过一座茅棚,上面贴着“泽”、“东”两个字开头的对联,门中间还张贴着一张毛主席的彩色肖像。

毕竟已经将近40年没见过毛主席,一开始朱其升也不敢认,直到他问了很多户人家,才终于确认,现在的主席就是自己当年的“润之弟”毛泽东。

在透露自己曾和毛主席一起当过兵打过仗后,朱其升也受到了很多质疑。这时,村里的教书先生告诉他可以写封信寄到北京,看看有没有音讯。

在众人的怂恿下,朱其升先后托人写了6封信给毛主席,均未收到回复。

直到1952年,朱其升凭借自己小时候做学徒时学到的修伞手艺来到汉口做补伞买卖,在那儿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孟淑纯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的同乡和战友,知道朱其升事迹后便亲自来调查。朱其升将自己和毛主席旧时交往的故事讲给他听,对主席的习惯和喜好也一一道来。

孟淑纯根据与朱其升的对话写了一封信,加盖了武汉市委的公章,请李先念随公文呈到了中央。

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建国后两人自称是毛泽东结拜兄弟)(8)

图|李先念

1952年9月初,几经波折,朱其升终于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看到信开头的“其升兄”,这个60岁的老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随着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人民币200万元(现在的200元)。10月,朱其升用这笔钱做盘缠,带着毛主席亲笔信来到北京。

自1912年分别,40年后两个结拜兄弟终于再次相见。见面后,朱其升有些拘谨,但毛主席待他与从前并无两样,甚至还亲切地“责怪”他收到信为什么不早点来北京?朱其升这才知道毛主席也很想念自己,于是终于放松下来与主席攀谈。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朱其升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期间四处旅游,看遍了北京城的美景。临走时,毛主席还将自己的500多元稿费送给了朱其升,还嘱咐他常来北京唠唠家常和农村情况。

后来,朱其升用这500元钱当资本,在家乡建了一个雨伞厂,同样穷苦家庭出身的他对厂里工人非常照顾,他经常向工人讲述自己和毛主席的友谊,就这样,毛主席和蔼可亲、当了大官还不忘自己好兄弟的美名在湖北一带越传越广......

1983年,《毛泽东书信选集》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毛主席给他们的回信。两个普通老百姓和一代伟人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读过这本书的人无不赞叹毛主席不忘本的情谊,但是如果不是当年两位大哥对他的照顾足够好,他又怎么会一直将他们记在心里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