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赏析(一出手便成经典)

苏轼的朋友,安淳秀才在科举考试中落第,心情沮丧,前来道别,分别时,苏轼挥笔写下《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一诗,这一出手便成经典。

前面几句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明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赏析(一出手便成经典)(1)

读书要想有成就,那就离不开最重要的读书方法精读。

首先,苏轼用书读百遍,精研深思强调了精读的重要性。

其实,这两句话是有来历的。《魏略》记载,“董遇好学,人来从学,每曰: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难得暇日。遇曰:当以三余:冬,岁之余;夜,日之余;阴雨,时之余。”

董遇学有所成,很多人前来求学,问秘诀,董遇就告诉他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别人感叹没有时间时,他就劝道,要善于利于农闲时间,古代是农耕社会,一般家庭都要求耕读传家,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

这里的百回读不是死读,要深入思考,要不断琢磨,不断领悟,既要得作者之用心,也要有自己的体会。

《诗经》上也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强调修养品德,读书学习要谨慎细致,如加工骨器,玉石,先切割,然后再精雕细琢。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赏析(一出手便成经典)(2)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写了一首关于读书的绝句:读书切记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你看,他在精读的基础上又拈出了“涵泳”一词。

做过南阳县令的元好问提出:文须字字做,也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他强调“咀嚼”,强调读出“余味”,也是关于精读的经验之谈。

历代名家都认为,好书,好段,要反复诵读,要咀嚼,涵泳,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总结起来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有收获。

再回到苏轼写给朋友的那首诗上。给朋友讲明读书方法之后,苏轼又用“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来安慰朋友,以入世的乐观态度展望未来,他说,你如此好学,他日终会金榜题名,成为名吏。如今,暂时的困顿落魄又算得了什么呢?

紧接着,苏轼还不放心,又现身说法,用自己少年时刻苦读书的经历慰勉朋友。我昔家居断还往,讲自己为专心读书,断绝了和伙伴们的嬉戏往来,人生就是这样,有为,有弗为,你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抵制住社会上许多光怪陆离现象的诱惑。

著书不肯窥园葵,忙于写作,连自己家的花园也顾不上看一眼,真是“目不窥园”,后人常用这一词赞扬专心治学,恒兀兀以穷年的学者。

苏轼的这首诗,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启发,倘若我们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涵泳经典,如衡水中学的学生,排队打饭时还要拿出小本读单词,把所应记住的内容烂熟于心,还怕不会进步?

希望能把我这一番话当成一根线头,牵出你们自己的倾心阅读的精彩世界。

(注: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