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

点击上方:“章黄国学”可订阅哦~

编者按:田园美吗?可谁又知道背后的代价?陶渊明为了做一个农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笔下的飞鸟,是意念的象喻,是其人生经历的写照。让我们跟着叶先生走入这幅画卷吧!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1)

农夫与飞鸟

文/叶嘉莹

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可是陶渊明的哲理都不是空口讲的理论,都是他自己的生活、感情上的感受和体会。我说他的《归园田居》五首是表现辞世归耕的决志,他辞了彭泽令以后,就决心再也不出来做官了,所以他就写了《归园田居》五首诗,我们先看他的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说我种了一片豆子,就在南山的山脚之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说野草长得非常多,而豆子的秧苗长得很少,那你们该怎么样?你当然要去除这个野草了,所以他说“晨兴理荒秽”,“兴”就是起来,就是起床,他说我很早就起床了,起床做什么?“晨兴理荒秽,”去整理那些个荒草,“秽”就是丛杂的、污秽的野地里的杂物。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说我工作一整天,从早晨起来我就去工作,一直到晚上的月亮都升上来了,“荷”是背在肩膀上、扛在肩膀上,这个字不念hé,当动词用就念hè,陶渊明是“戴月荷锄归”,月亮升上来了我才背着我的锄头回来。“道狭草木长”,“长”字这里念cháng不念zhǎng,是跟“狭”对举的,狭是说它很窄,长是很长。他说我经过田间小路的时候,田间的小路都是很窄的,没有这个车马往来的大路那么宽敞。所以这个道路很窄,而野草长得很茂盛,“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那个时候不但月亮升上来了,连露水都下来了,所以草叶上都是露水,那黄昏的露水就把我的衣服打湿了。

“衣沾不足惜”,“惜”就是顾念,说我衣服打湿了,这不值得我顾念,只要我种田的愿望没有违背那就好了,所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是真的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人生只有你付上自己的劳力获得的,那才真正是无愧的,如果不是你自己劳动所得,而是苟且地得到的,那就“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陶渊明才选择了躬耕,这是《归园田居》。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2)

陶渊明不但是写了《归园田居》五首,表示其归耕的决志,他还有《饮酒》二十首,也是写有关出处的反思。你决心归隐了,你就要付出你自己劳苦的代价,而且有时候有旱涝蝗灾,所以你工作一年辛苦到头,收获不了多少粮食。所以陶渊明甚至也写过乞食的诗,那他付上这样劳苦的代价是为什么?他为什么作了这样的选择?而且他说不止是我一个人要挨饿受冻,我的家人,我的妻子、我的儿子也都要挨饿受冻,所以陶渊明还有一篇文章写过,他自己说我很惭愧。我们上次说过,陶渊明说自己是“性刚才拙”,性情过于刚直,不能够同流合污,不能够苟全逢迎,而且我谋生的才能是很笨拙的,所以“与物多忤”,跟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他这篇文章是写给他儿子的,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对他们其实不是很满意,陶渊明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他们都不喜欢读书。他虽然责备他的儿子不好纸笔,可是他留下一篇文章,是《与子俨等疏》,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僶俛辞世”,“僶俛”就是努力,他说我尽了我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我没有办法,所以我离开了官场。我们说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从前就在桓温手下做参军,他的曾祖父陶侃在东晋的时候被封作“长沙公”,所以他家本是一个贵室的门庭,他本来是可以做官的,他的亲戚朋友很多人都是做官的,而他选择了去种田,所以说“僶俛辞世”,我是尽了多么大的努力,我才决定辞官不做。人生有多少选择、人生又有多少考验?那不止是在学校里边的考试,在人生真正的选择考验之前,你选择了什么?你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你的私人利害跟这个正义的道德违背的时候,你选择什么?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当你的生命跟那些个正义违背的时候,你会舍弃你的生命而选择那个正义吗?就是说,在严格的道德考验面前,你选择了什么?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自己的饥寒交迫而去选择正义?而陶渊明就是这样选择了,所以他付上了他的代价。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3)

可是你作了这样的选择,有几个人能够了解你?不用说你的朋友不了解你,就是你的妻子,你的家人都不了解你。我这是说陶渊明在他家里边的情形,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里边,说他“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他说是我对不起你们,因为我不能够跟那个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使得你们这些孩子从小就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又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这个“恨”不是痛恨,这个“恨”是遗憾。他说我所遗憾的是“邻靡二仲”,我的邻居之中没有象“二仲”这样的人,“二仲”是古代隐居的贤士,一个叫羊仲,一个叫求仲。“室无莱妇”,在我的家里没有一个“莱妇”,“莱妇”是什么人呢?说是古代有一个人叫老莱子,“莱妇”就是他的妻子。历史上记载说老莱子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而且有一个故事,说老莱子“戏彩娱亲”,说他父母年岁很高了,老莱子年岁也很大了,但是他有时候还穿上小孩子的彩衣做小孩子的游戏,为的是博他父母的一笑。老莱子也是一个很清高不肯出来做官的人,可是朝廷听说老莱子品德很好,就请他出来做官,他的妻子就反对,说不要进到这个官场里边去,所以老莱子的妻子是支持他不要去做官。

陶渊明说我现在所遗憾的是“室无莱妇”,他说我所遗憾的是家里边没有象老莱子的妻子这样了解我的人,而我的邻居也没有象羊仲、求仲这样可以跟我志同道合的谈话的人,这老莱子啊,羊仲、求仲啊,都是古来的隐逸的高士。所以“抱兹苦心”,所以我怀抱着这样的苦心。我为什么选择了躬耕?我做了这种“僶俛”的、最努力最艰难的一个选择,“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他说“抱兹苦心”,我也觉得对不起我的妻子,对不起我的小孩,可是我没有办法才做了这样的选择,所以“抱兹苦心, 良独罔罔”,他说我的内心真是说不出来的怅惘哀伤。所以陶渊明所有的诗都是他自己的生活体验,都是他自己的反省。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4)

不光这一首诗、这一篇文章写了这样的感觉,我们接下来看,陶渊明还写了很多首诗。我们说《归园田居》一组五首诗,是表现辞世归耕的决志,还有《饮酒》一组二十首诗,是写有关“出处”的反思,“出”是出仕,就是出来做官,“处”是留在家里边,我们常常把这个辞官不做,在家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叫做“处士”,《饮酒》二十首就是陶渊明写他对于到底是出来做官还是不出来做官的反思。《饮酒》二十首前面有一个短短的序言,他说“余闲居寡欢,”因为他自己选择了躬耕,回到田园了。可是我说了,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被封作“长沙公”的,他的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大将军桓温手下的名士,所以他本来是出身于仕宦之家,但是他现在选择了归耕,去种田了,所以他是完全背离了他所属的那个群体。

西方有一个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叫做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他讲到我们人生,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是self-realization,就是自我的完成。他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很多的追求,最基本的一个追求是什么?是生存的追求,要穿衣,要吃饭。所以陶渊明也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人生的意义,有一个理想,可是呢,虽然你要追求一个理想,可是你一定要穿衣,你一定要吃饭,这个是“端”,是一个根本的开始。没有衣食人都死了,你还讲什么有道?所以衣食是人生存在世界上第一个、最基本的追求,温饱问题就是生存的追求。马斯洛说有了生存的追求以后,人就有一个归属的追求,人生在世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你总要属于一个群体,你在社会上属于哪一个群体,你有一个人群的归属的追求。所以人生有生存的追求;有归属的追求;有爱的追求――你要追求爱,你要爱人,也愿意被人爱;有自尊的追求,总之人有很多层次的追求,他说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自我完成”,也可以说“自我实现”。而且他说,当你到了这个境界以后,你就真的找到你自己了,你把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找到了以后,你就觉得前面那些个追求都是不重要的,因为你真正找到了你自己,你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了。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5)

《庄子》上讲过一个故事,说“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御”就是riding,riding the wind,驾着风。他说列子是“御风而行”,可以乘着风在天上飞来飞去,“泠然善也”,那种轻松、那种潇洒当然是好的,可是呢,你虽然是驾着风走,但是“犹有所恃也”,因为你要等到有风你才能飞起来啊!所以庄子说列子虽然可以驾着风走,能够脱离尘世逍遥在半空,那是很好,可是他“犹有所恃”,还要等待一个条件,等有风了才能走。所以庄子的意思是说,人应该有一个“不待”的境界,就是“足乎己无待于外”(《原道》),这个是韩退之的话了,说你自己可以满足,不需要外界来满足你,“足乎己无待于外”。有没有这样一种境界?你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你自我完成了,那就算你失去了归属、失去了爱情、失去了衣食,在你都不成问题,因为你自我完成了你自己。

但是这种完成谈何容易!我们哪一个人能够说你舍弃了一切、得到自我完成了?所以陶渊明就写了: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是他的《饮酒》二十首的第四首。我们说每一个诗人都有他的个性,有不同的风格,所以每个人写出的来都不一样。陶渊明的诗里边常常喜欢写各种鸟的形象,而陶渊明所写的这个鸟,不是特指的任何一种鸟。我们说杜甫的诗,比如《画鹰》,就是写图画的一只鹰,是特指的一幅图画,特指的一只鹰;杜甫还写过《义鹘行》,写一只正义的鹘鸟,也是一个特指的鹘鸟。可是陶渊明这个人很妙,陶渊明所写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在他的意念之中的形象。陶渊明所写的这个鸟,是意念之中的鸟,而不是特指现实中的鸟。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6)

“栖栖失群鸟”,陶渊明的诗你要慢慢地去分析它,你要注意它的每一个字,这个“栖栖”,有人把它写成这样的“凄凄”,这个不对。因为“栖栖”这两个字有一个出处,是出于《论语》,说有人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宪问》)说孔丘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栖栖”?“栖栖”是什么意思?我们说栖栖皇皇,就是彷徨不安的样子。孔子为什么栖栖皇皇?因为他有一个理想,所以他周游列国,看哪一个国家能够任用他。而陶渊明所写的都是人生最大的考验之中的他的选择、他的反省、他的经历,不止是身体的经历,是他的灵魂、他的心灵的一个经历。

我讲过五代冯延巳写的两句词,说“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金觥”就是金杯,“款”是慢慢地举起来,他说我慢慢举起满满一金觥的这么贵重的酒,我要劝酒,要敬给一个人,那么我要给谁?“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谁是在筵席里边最多情、最值得我给他敬酒的?你就要选择一个人,这是冯延巳的词。五代还有一个韦庄,他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思帝乡·春日游》)“陌”就是道路,大家都出去游春,在游春的道路上,哪一家的年轻人是最风流最多情的?韦庄写的歌辞都是用女性的口吻,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年少多情的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如果我发现有这样一个人,我就许身给他,“将身嫁与”,一生一世再也不改变了。我这说的都是五代的词,那北宋有一个很有名的词人,而且做官做到宰相,就是晏殊。晏殊也说“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山亭柳·家住西秦》),这是写一个歌女,她说如果有一个真正知音的、懂得我的人,“见采”,如果他选择了我,我就“不辞遍唱阳春”,我就要把最好的歌都唱给他听。

所以“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这种许身的感情,这种说“妾拟将身嫁与”的感情,那不是向往和追寻吗?你终身都许了嘛!所以陶渊明说这只鸟就是“厉响思清远”,它要找到一个最洁净最美好的、不被尘世所污染的地方,所以飞去又飞来,抱着一种“妾拟将身嫁与”的向往和追寻的感情,“去来何依依”,那不是一种“依依”的相许吗?古人就说了,“良禽择木而栖”,我们中国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如果不是梧桐它就不落下来。所以陶渊明说这只鸟是“去来何依依”,它抱着满怀的奉献的、投注的、依依的感情选择去来,它选择到了,“因值孤生松,”“值”是遇见,恰好碰上了,碰上了一个什么?碰上了一棵“孤生”的松树。所以我说陶渊明真的是很妙,他的诗里边的那一些个形象都表现得很好。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7)

我们说松是坚固的,你看见过那爬藤吗?依草附木。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人格,都是依草附木,逢迎拍马,用各种的手段依附,而松树是多么的贞固,多么的挺拔,而且这个松树虽然是在风雪之中它也长青不凋;不但是长青不凋,不但是贞固挺拔,而陶渊明说了,是“因值孤生松”,“孤生”,它有这个勇气、有这个能力,很多树它是要一群才能站住,如果是一棵高树,能够站住不倒下去,那是很坚强的。所以这个松树不但是长青,不但是风雪之中不凋零,而且孤单地站在那里,不需要依草附木,不需要跟别的树站在一起才能够支持,我一个就可以站住了。他说“因值孤生松”,我就看到了、我就选择了这样的松树,“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陶渊明写得很美。“翮”是鸟的翅膀底下最硬的那几根羽毛,所以让鸟能飞起来的就是翮。它已经在空中徘徊了很久了,它不是“徘徊无定止”吗?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栖止,没有落下来的地方,现在看到了这个孤生松,它就翅膀一收,从高天上远远地飞下来了,“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他说为什么飞到这里来?“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因为在强劲的北风的吹打之下,没有一棵树是有荣华的、有花叶的。晋宋之间,几个人站住了脚步?几个人没有同流合污?那些个人反复无常,今天跟这个人明天跟那个人,今天跟着这个人逢迎,明天跟那个人斗争,就是这样的官场上的宦海浮沉。没有一个人是有持守的,翻云覆雨,就是如此。所以他说“劲风无荣木”,没有一棵树在强风之下还能够有花有叶,“此荫独不衰”,可是就是这个“孤生松”的树荫,它没有衰落,它长青不凋,它一直还是在那里。所以“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我要托身于此,就是韦庄说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我现在要把我的身体托身在孤生松,“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从此千年万世我再也不离开了。所以他选择了躬耕以后,多少人劝他出去,他都没有出去。

这“栖栖失群鸟”的这首诗,通篇都是写一只鸟的形象,他写这个鸟要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后来找到一棵孤生松,这个形象完全是贯穿始终,一只鸟就一直贯穿下来。而且这个鸟的形象是一个象喻,不是眼前的具体的一只鸟,难道说真有一只鸟在天上飞、好几个夜晚都找不到落下来的所在?这个不是一个写实,所以这只鸟的本身就是一个象喻。“失群鸟”是一个象喻,“孤生松”也同样是一个象喻。陶渊明所写的是他人生的选择,人生要面对很多选择,你做了什么样的选择?所以这个鸟的形象是取材于现实,而有象喻的意思。那他叙述的章法,他是怎么写的呢?他写这个鸟的独飞,写这个鸟的徘徊,写这个鸟的去来,写这个鸟的来归,写这个鸟的得所,这个章法我们说是顺叙的,一步一步,从这个鸟的独飞、鸟的徘徊、鸟的选择到了“孤生松”,然后就“敛翮遥来归”,所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是顺叙,顺着时间排列的一个叙述的顺序。(汪梦川整理)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8)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9)

作者介绍:叶嘉莹,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在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并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访问讲学。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陆曾在多所院校讲学,并被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聘为客座教授,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唐宋词十七讲》等数十种。

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农夫与飞鸟叶嘉莹讲陶渊明)(10)

栏目主持人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