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普贤菩萨高清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敦煌普贤菩萨高清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1)

编号:P.4513

名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年代:10世纪

尺寸:28 x 674.8 cm

材质: 纸质

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4513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卷轴装,上图下文。上以连续的图画叙述佛经,下部逐句抄写经文。它是敦煌文献保存较早的连环画佛经,也称出图本或插图本佛经。

本经卷首缺尾全。断为二段:前段存三幅,前二幅下部经文残缺数字,第三幅图残文全。缺失第4幅图“入海求八宝”及下部经文81字。后段自第五幅至尾题“观音经一卷”。全。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以其修观音法门而悟道,证观音法门而得大自在。经云:“应变无穷,自在神通遍游世界”。“才举声称,即随声而应,所有欲愿即获如意”。观世音寻声救苦。世上诸人有诸若难,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得解脱。

观音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意“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故名普门品。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于佛道也。”表现观音菩萨“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之大神力。

图画忠实于佛经,依照内容巧妙布局。每幅图在内容上各自独立,形式上相互呼应。图演经理,文释图义,图文结合演说妙义。

图像大致分为说法图、观音三十三身、有求必应、供养图、救若救难五个部分。

说法图。四种六幅。第一种,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说法图。佛为众生演说观音经因缘,为卷首第一幅。佛坐束腰莲台,二菩萨二弟子环伺而立。佛像威严,菩萨慈悲,弟子恭顺。画面无任何背景装饰,构图干净紧凑。第二种,佛应无尽意菩萨所问解说“亿万众生,受诸苦恼,” 口称观音,皆得解脱之大神力。画在每节的开头及结尾,共三幅。画面为一佛一菩萨,通过菩萨跪姿、绕臂帛带色彩变化、位置左右转换来区别场景。第三种,佛为观音说法。构图同为一佛一菩萨,观音着天衣披帛巾与无尽意半裸不同。第四种,佛为地持菩萨说法。亦为一佛一菩萨,构图完全等同于第二种,只能依照下方经文对号入座。

敦煌普贤菩萨高清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2)

观音经-观音三十三身局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4513

观音三十三身,即观音菩萨变成三十三种不同的化身,游诸不同之地为不同信众说法。“佛、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大将军、毗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执金刚神”等十五幅单独成画。另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僧尼同一幅;“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世俗人物同一幅;“童男、童女”同一幅;“天、龙、夜叉、乹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天龙八部同一幅。三十三身共十九幅,合“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之谓。

画面均为观音变现之身为其前方跪听的不同信众说法。变现人物多样,身份各异,在画面处理上灵活多样。突出人物特征者如婆罗门,赤身跣足,瘦骨嶙峋,坐高束腰草墩上。整合画面,或合或分。变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图中,只画二僧并坐。在“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变化为一妇人为善男信女说法。童男童女身图中,画两组童男童女,拱手相坐。

敦煌普贤菩萨高清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3)

观音经-天龙八部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4513

天龙八部图。均单膝跪坐,双手合什。可从形象、服饰、发式上判定身份。执金刚身图。金刚力士头有火焰圆光,横眉豹眼,牙齿紧咬,鼻孔怒张。上身赤裸,腰束裙。左手上举,右手横握侧伸于胸前。左脚踩地重心向下,右足前蹬,侧面目视右下方男子。红黑蓝三色金刚帛绕身飞舞,不怒自威。下方善男子,着红色圆领长衫,黄色裤,头戴黑色软角幞头,合十跪坐。力士以线及淡色突出肌肉与力量,世俗男子则以大块暖色表现其温和与弱小。同一幅画中的两种不同的色彩及线条的处理方法,使之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敦煌普贤菩萨高清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4)

观音经-有求必应-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4513

有求必应。依据经文,只有求男求女一种。画面为盛装妇人带一对童男童女跪拜观音。

供养礼拜。画面中所供养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陈列于条案之上。另一面画为无尽意双手捧珍宝璎珞供养观音。下一画面中,观世音菩萨分璎珞为二,一奉释伽牟尼,一奉多宝佛塔。画中的多宝塔画为亭阁式塔,平面方形,下为须弥座,上木构攒尖顶及塔刹,类似莫高窟第237窟塔。

救苦救难。出现在“救苦救难”部分十种,偈语中十三种。解救苦难是观音经最为精彩的部分,画面也尽可能忠实再现佛经。“商人遇盗图”,骆马商队行进在山中、路遇强盗、官兵与强盗作战。别一幅中,“火坑变成池”、“巨海不能没”、“堕山如虚空”、“滚山无损”等四险描绘于同一幅画中。一凶神恶煞样的男子正将一蓝衣男子手推脚踹推向火堆,男子口念观音神情镇定;一男子被巨浪托起; 一恶人正奋力推一男子落山。不同的四难被画家巧妙组合在一组画面中,用冲天火焰、水池、云朵、海浪、山峰为场景转换,以人物神态、举止、服饰体现内容。画面统一中又各述其事,展现了画师高明的述事能力。

囚禁图在偈语中表现为囚犯头套枷,锁已脱落,后立一狱卒。相似内容在救苦场面中图绘为犯人身在牢中,戴枷,旁立一女子。牢房绘为仅容一人的小庐。

罗刹毒龙难中,罗刹披发裸体,血盆大口,神态凶猛。用凝练的线条及皮肤本色突现肌肉的力量。多重色彩的点线运下,毒龙的翻腾咆哮之态跃然纸上。

“恶狮袭击”、 “遇蛇蝎毒气”这两组画面,用凝练干净的笔调,明快的色泽,简单的场景,完美体现佛经内容。猛狮跳跃扯咬之令人心惊。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难中出现雷公形象。虎头人身鸟爪,立于云中,张臂运转十二连鼓,象征雷呜时隆隆之声。其他如被蛇追逐之行人,抱头避雨之人等等,形象生动,个性十足。

另有二图表现五观:即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慈观。画中的世俗男子均着圆领长衫,头戴幞头。女子宽袖长裙,面相丰膄,体态雍容,头饰抛家髻。唐风唐韵跃然纸上。

连环画形式佛经在敦煌文献中并不多见,同经同品者还有P.2010号,亦为上图下经,只是装帧形式不同,为册页装。首尾俱全。一页一图,下抄5至6行经文。此两号在构图上有较大的差别,属于不同的抄本。

敦煌石窟壁画从隋代开始就大量绘制《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是其中占据画面最多、最突出的的内容,如莫高窟第420窟(隋)、第45窟(盛唐)均为敦煌壁画之名作。与P.4513纸本画同时代的五代、宋壁画中绘制更多,充分反映出观音信仰在敦煌社会的广泛流行。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邰惠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