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经过菏泽几个乡东明县高寨镇(黄河入鲁第一县)

黄河经过菏泽几个乡东明县高寨镇(黄河入鲁第一县)(1)

东明县:黄河入鲁第一县,庄周故里、千年古邑今绽新笑颜

滩区迁建、脱贫攻坚圆了百姓幸福梦,规划高质量发展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两大功能区,着力构建“北工南农”空间格局,努力实现县域差异化高水平发展

菏泽市东明县有庄周故里之称,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也是著名的西瓜之乡、书法之乡、武术之乡、长寿之乡,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同时,东明石油资源丰富,是菏泽乃至山东高端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区域。近年来,东明又强力推进黄河滩区迁建、脱贫攻坚,圆了百姓幸福梦,这座千年古邑绽放魅力新笑颜。

东明以功能区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东明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北部,南部则以生态农业为主。为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东明县顺应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结合《东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的编制,对全县发展功能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和定位,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所辖的1370平方公里区域,规划为高质量发展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两大功能区,着力构建“北工南农”空间格局,努力实现县域差异化高水平发展。

黄河经过菏泽几个乡东明县高寨镇(黄河入鲁第一县)(2)

高质量发展功能区

高质量发展功能区主要涉及东明北部5个城郊乡镇,这里交通便利、园区设施完善,是东明乃至菏泽市石油化工产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被认定为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但同时,东明县石化产业目前仍存在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此,东明将按照鲁西南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功能定位,集聚资源要素,以东明石化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地,依托东明石化、中信国安化工等骨干企业,持续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重点发展高端化工及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着力抓好300万吨减油增化、10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做精“油头”、拉长“化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塑造关联产品复合发展、产业链条贯通融合的全新发展格局,推动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东明石化将加快推进UPC技术工业化应用,准备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首套工业化高端化工新材料示范装置,引领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吃干榨净”石化产业链上的有效资源,东明还将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努力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企业集群,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功能区。

生态保护功能区

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有76公里黄河岸沿线和全省最大的黄河滩,面积达到317平方公里;有5座大型国有集体林场、总面积3.4万亩,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有全市首家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1.6万公顷;有5座水库、34条河流,总流长673公里;有45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万亩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万亩虎杖种植基地、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等。

生态保护功能区主要包括南部9个乡镇,这里耕地平坦、连片集中,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是东明“中国西瓜之乡”核心产区和全国第二大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东明依托这些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积极建设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同时,东明县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的要求,决定这些区域不再新上工业项目,凡引进的工业项目一律采取“飞地经济”模式落地到北部工业区,享受税收分成。

绿色生态发展功能区涵盖了东明县整个黄河滩区。在国家、省、市大力支持下,东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顺利实施,12万名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正在成为现实。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滩区长期蛰伏的发展潜能将得到空前释放。东明将积极对接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立足滩区自然生态禀赋,坚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手抓生态修复治理,一手抓农业转型发展,把黄河滩区建设成为现代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涵养保护区。

目前,东明县已经在滩区建立了全省首批生态环境修复司法实践基地和首个环境资源法庭,积极运用法治手段保护滩区生态环境。同时,东明县将加快“滩区高效农业 黄河特色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建设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古村落,提升扮靓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进一步擦亮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黄河经过菏泽几个乡东明县高寨镇(黄河入鲁第一县)(3)

把滩区迁建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推进滩区产业发展

全省黄河滩区迁建主战场全力冲刺

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东明县在黄河滩区建设24个村台、外迁1个社区,涉及4个乡镇、148个自然村、32539户、119680人,规划总投资100.98亿元(2016年概算,实际投资在130亿元左右),在全省17个涉及滩区迁建县区中,东明县迁建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是全省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

工程启动以来,东明县委、县政府把滩区迁建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工程,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团结奋战。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东明县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第一时间采取了为复工人员开辟绿色通道、派专门车队到外省市去接、每天现场轮回督导、每月观摩评比等一系列措施,并从去年10月份开始,先后开展了“集中攻坚行动”、“决胜冲刺行动”,督促企业多上设备、上足人员、开足马力,确保工程建设进度。

全力加快工程建设

围绕今年5月底全部达到搬迁入住条件总体任务目标,充分发挥县总指挥部抓总、各分指挥部分头负责、县乡村三级齐抓落实的合力攻坚机制,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县指挥部坚持每周一专项小组例会、每周五项目管理公司例会等制度不动摇,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复工与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每个村台配强指挥部攻坚力量,明确1名县级干部靠上抓、全程抓;对工程建设实行“日督导通报、周现场调度,月观摩评比”高频推进制度,全力推动工程建设提档加速。特别是在集中攻坚和决胜冲刺阶段,进一步加强分指挥部工作力量,实施单位包保责任制;围绕剩余工程量,进一步细化了各安置社区时间表、路线图;县指挥部成立六个督导组,前五个督导组每天对施工企业上工数量、施工作业面开展情况进行轮回督导,第六督导组每天对管理公司、监理公司人员到岗和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不间断督导。县纪委监委成立四个专项督导组,每天对各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乡镇指挥长以及联保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各项工程加快推进。目前,马集外迁安置社区、长兴集8号村台、沙窝2号3号村台、菜园集1号2号村台群众搬迁基本完成,其它村台正在分区域组织群众搬迁。

全面加强项目管理

一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对照建筑行业有关规定,强管理、固根本,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各项管理制度,在勘察、设计和施工等环节,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程序和方式实施,认真办理工程报建手续,把好每一个关口,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滩区迁建工程建设符合行业规范。二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始终把质量和安全监管贯穿于建材供应、项目施工全过程。每个村台明确项目管理公司全过程、无缝隙、旁站式管理,紧盯设计、施工关键环节,层层把关、严格监管,同时委托第三方对项目管理公司履约情况进行考核,确保项目管理公司履约尽责到位,同时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对履职不到位的施工企业和管理公司顶格处罚,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建筑规范施工,努力把滩区迁建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

统筹推进滩区产业发展

坚持安居富民同步推进,结合滩区24个村台布局,制定《东明县黄河滩区村台安居工程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是利用黄河滩区得天独后的土壤优势,着重抓好传统产业提升,黄河滩区1000亩生态高效农业项目、2100亩加州鲈鱼产业园项目、8000亩食用菌特色种植项目、万亩虎杖产业园项目、1500亩豆丹养殖项目已初具规模。

二是充分利用菜园集庄子观、黄河滩生态园、老君堂生态村、长兴集湿地、黄河森林公园等独具黄河特色风情的观光旅游线优势,提高了黄河滩区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度。

三是积极推进30亿元的氢科技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10亿元的黄河滩区生态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向滩区布局,确保滩区群众搬得出、能发展、可致富。

黄河经过菏泽几个乡东明县高寨镇(黄河入鲁第一县)(4)

脱贫攻坚,东明亮点频出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菏泽9名个人和5个集体受到表彰。5个先进集体,东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名列其中。为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探访部分乡镇扶贫做法,以期探求东明扶贫的成功经验。

发展富硒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导产业为富硒产业,按照“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 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从富硒小麦良种繁育、生物富硒肥生产、富硒小麦种植、富硒小麦种植基地全程机械化服务、富硒小麦收储、富硒面粉面条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可掌控、可追溯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麦丰合作社主营业务是富硒小麦种植,通过推广小麦“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技术、生物富硒肥喷施技术、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服务”技术、高出市场价0.4元/公斤回收富硒小麦等,帮助农民增收节支420元/亩,并带动周边乡镇35万亩富硒小麦增产,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麦丰合作社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采取优先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帮扶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对患有重大疾病或发生重大事故贫困户捐献“救济资金”、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助力科技扶贫等形式,做好扶贫工作。

发展虎杖产业家门口增收获利

东明县长兴集乡耕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水源充沛,土质半沙半淤,自然条件优越,多次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该乡生长条件非常适宜虎杖种植。依托东明格鲁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资源优势,山东金凤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开启了大规模种植虎杖的新模式,发展虎杖产业。

合作社坚持“以农为本”方向,流转土地2000亩,投入使用620万元扶贫资金,在黄河滩区推广种植虎杖。三年种植,终生受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兴集乡将继续推广建设虎杖种植示范基地,预计总投资5亿元,种植虎杖达到10000亩。

合作社致富不忘根本,积极吸收部分贫困户、种植户为社员,同时引进高级技术人员2名,为虎杖的健康种植保驾护航。虎杖种植项目已经安置附近下岗职工和农民朋友200多人,并与长兴集乡的竹林村、老刘乡村、新刘乡村、于庄、毛庄、王小台等10多个村庄300多户贫困户完成对接,为他们提供种植、培训技术和岗位操作等扶贫措施,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获利。

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推进“产村融合”

近年来,三春集镇紧紧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特色化管理,对标先进典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企业参与、群众与贫困户务工”的工作推动机制,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据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探索引进推广特色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加快农业采摘、乡村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镇南部以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周边村队,重点发展优质果蔬种植,全镇蔬菜、瓜果、草莓等特色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在镇中部以堤根金银花种植为带动的中草药种植片区,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到600余亩,打造千亩以上成方连片中草药种植基地;在镇北部以拐王羊肚菌种植为引领的北部食用菌种植片区,通过电商销售,打造千亩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基地。

重点实施现代农业扶贫生态园区(春博园)。目前已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000多亩,建设智能温室大棚2.6万平方米、温室拱棚3.8万平方米、冬暖式温室大棚8万平方米。依托现代化高效设施农业,主打草莓种植、果蔬种植等特色产业。针对草莓种植特色产业,成功打造三春集镇草莓特色种植品牌。园区目前由东明春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承建,依托黄河湿地公园有利位置,主旨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康养文旅、婚纱摄影等一二三融合的现代产业园,建设完成了一带一路广场、草坪广场、儿童乐园、七彩花道、科普中心、室内外民俗馆、观光亭,百花园、树林醉春苑等项目,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企业 村两委 农户 打造扶贫生态农业园

东明县绿宝珠生态农业园位于东明县陆圈镇于屯村南,紧靠省道346,交通便利,采取自主经营与合作经营两种模式,主园区300余亩采取自主经营,由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大棚和日常管护,当地贫困户承包种植,产品全部收益按种植户与公司4:6比例分成,公司按照项目年投入扶贫资金量8%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周边东风村、于屯等村庄50多个大棚采取合作经营,由各村户投资建设种植,公司负责专业化管理和技术服务。

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超千万,每天接待游客1000人次,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每年可安排周边群众就业2000余人次,帮助周边10余个村100多个贫困户实现脱贫,并带动全县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项目全部建成后,大棚整体承包给农户种植(贫困户优先),绿宝珠公司统一免费提供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管理服务,全部收益由农户和绿宝珠公司按照4:6比例分成,种植农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同时公司与各村签订贫困户优先用工合同,可吸纳贫困劳动力近300人,年人均务工收入可达1万余元,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

依托金银花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陈屯行政村位于东明县武胜桥镇东南部,紧靠346线省道延长线,交通便利,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陈屯村依托土壤疏松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的资源优势,在村“两委”带领下,积极实施科技兴农,产业强村,采用“互联网 种植基地 农户 旅游观光”的模式,启动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发展金银花产业,种植面积290亩,辐射带动周边邻村发展金银花种植200多亩。2017年,该项目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8万元,建设金银花烘干项目,覆盖7个行政村862名贫困户,人均分红受益47元;投入县财政奖补8万元,建设扶贫车间1处,受益本村196名贫困户,人均分红20元。盛花期带动用工600余人,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2018年全村金银花总产量达6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金银花已成为陈屯村发展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2018年,启动实施现代玻璃温室大棚项目,计划一期工程投资3500万元,以290亩金银花种植示范区为中心,建成“一带两园”旅游基地和“一心三区”产业基地。整合8个村财政扶贫资金450万元,建设玻璃温室大棚2个,覆盖贫困人口668户1249人,实行资产受益分红。

鲈鱼游进黄河滩滩区群众笑开颜

焦园乡在大力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同时,坚持“边迁建,边脱贫”的工作思路,立足滩区资源禀赋,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积极招引特色种养殖项目入驻黄河滩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在焦园乡黄河大堤西侧,东明加州鲈鱼养殖产业区项目正在进行基础建设施工,工人们正在搭建的二级育苗池如同鸟巢一样夺人眼球。

据了解,东明加州鲈鱼养殖产业区项目是县水产局和焦园乡2019年新招引的现代渔业项目,项目总投资5600万元,占地1500亩,规划将焦园乡养殖基地打造成全国加州鲈鱼(广州、江苏)第三大产区。

东明加州鲈鱼养殖产业区项目负责人刘彦勋说:“我们这个厂满负荷运作的话,能出400多万斤商品鲈鱼,产值是在5~6000万,年利润能达到1000万左右。”

因为毗邻黄河,焦园乡滩区群众一直以来都有水产养殖的历史,听说加州鲈鱼养殖项目利用大棚来养鱼,不少心思活跃的滩区群众提前来到养殖车间参观学习。

焦园乡主任科员郭丰喜说:“这个水产养殖项目,比较适合咱们滩区乡镇发展,你看咱们滩区迁建正在进行,群众对产业发展需求比较迫切。你看咱们这个水产养殖,包括饲料加工、运输还有销售,这些都需要很多的人员参与,咱们这个滩区群众啊都可以参与到项目当中。”

本篇均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代明、王恩标采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