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

文/乔平

对吴哥窟的印象,大多人只是电影《花样年华》和《古墓丽影》中的镜头。相比之下,我则幸运得多。2019年12月,我怀揣着蒋勋老师的《吴哥之美》,亲自到访了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内的吴哥窟。

即使亲自到访吴哥,即使听过了当地导游对吴哥的讲解,对我来说,那个繁华于公园九世纪到十五世纪的高棉吴哥王国,依然是那么神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吴哥之美。

吴哥的美需要发现,需要在与它的对视中用心体会。也许,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吴哥有着不同的美。而我想说的是,蒋勋老师笔下的吴哥犹为美。

吴哥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1)

吴哥很美,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书评)

《吴哥之美》的作者蒋勋老师,是台湾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他有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蒋勋说红楼梦》 、《孤独六讲》、《蒋勋说文学》等等。《吴哥之美》是一本游记类散文,这本书是十几年前蒋勋老师在吴哥旅行时,边游历边写给爱人林怀民的信,后来整理集结出版成书的。

这本书总共分为六大部分,结构上是依吴哥窟各景点的地理方位,按顺序做的章节划分。全书以信件的方式、文学的笔触、深邃的个人思考来呈现吴哥之美,优美的文字配以吴哥窟真实的照片,充分展现了作者眼中的吴哥。

蒋勋老师所描述的吴哥之美,是历史与艺术的相结合的美,是毁灭和微笑的相结合的美。跟随蒋勋老师的笔,我们可以在一片废墟里找寻建筑之美,艺术之美,文明之美......

吴哥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2)

大吴哥城阅兵象台(来自《吴哥之美》插图)

01 吴哥的建筑之美

吴哥的建筑,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大气与空灵,而在这种大气与空灵之中,又有着精雕细刻的秀美和柔美。

在大吴哥城里,象台的雄浑大气,建筑结构之严谨,作为当年王朝政治权力的象征,非常贴切。还有,作为国王接受天神指令的地方,天宫的雄伟与神圣,都表现出其建筑大气和空灵的一面。

颇有气派的象台,象鼻卷起水中的莲花;未有雕饰的塔高寺,是一种形式单纯的美,没有雕刻与建筑的对抗,却是一种干净的屹立。

小吴哥城里的吴哥寺,无论是建筑特征还是实用性,都让人无比惊叹古代柬埔寨人民的智慧。罗洛斯遗址虽然已是一片废墟,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想象出当时建筑的美。

一座座巍然挺立的寺庙,各具特色,华美雄峻。就连这些建筑内部的排水系统,设计的都是非常实用美观。这些造型奇特的建筑,不论整体还是细节,处处体现着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着那个时候信仰和政治的繁荣和兴盛。

吴哥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3)

巴杨寺浮雕(来自《吴哥之美》插图)

02 吴哥的艺术之美

置身于吴哥窟那些废墟中,你可以看到墙壁上的每一个女神,她们正在翩翩起舞。她们上身赤裸着,腰肢纤细,手指就像一片片的花瓣绽放。肢体的柔软,仿佛在阐述水的涟漪荡漾,仿佛在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的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再到枯萎。

巴扬寺的浮雕、班蒂斯蕾的石雕、克拉凡寺的砖雕,仿佛是一张张巨型的画卷,向人们讲诉着一个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故事。不论是砖雕还是石雕,都蕴藏着线条和色彩的美,似乎能让人感受到那些石块的呼吸、体温和脉动,感觉到长达数百年在荒烟蔓草中不曾消失的对自然的牵挂与不舍。

有人说,吴哥的浮雕像织绣或印花,像一种迷离的光影,优美而充满活力。作者说“吴哥文化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而又崇高,有戏剧性活泼生动的人物肢体动态,又能呈现细腻的心理静态之美,艺术成就可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不难看得出,蒋勋老师写吴哥雕塑艺术的美,真的是用心、用情的,不吝惜任何的溢美之词。

我们被这样的精美艺术环绕,感受到的是古文明的涌动和深厚的沉淀。这样的雕塑艺术,被人类的思想浸染,她们便有了生命的律动和永恒。所以,帝国消逝,繁华落尽,文明仍旧被延续与传承着。

吴哥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4)

高棉的微笑(来自《吴哥之美》插图)

03 吴哥的文明之美

古吴哥的文明,经历了发源、兴盛、衰落。这中间有战争、有掠夺、有反抗、有瘟疫、也有不屈。

殖民者可以摧毁建筑,可以屠杀人民,可以偷走佛像,可以挖走珠宝,却不能抹杀掉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对美的追求。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

那一尊尊代表着柬埔寨曾经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佛像,虽然有些残缺,虽然如今被珍藏在法国的博物馆里,但它们却永远不会属于法国,它代表的是吴哥的文明,是吴哥的美,衬托出的是殖民者的丑陋、残暴和贪婪。

吴哥的文明是纯粹的,所有的寺庙都依山而建,所有的雕像都与自然融汇。因而蒋勋老师说:文明,或许就是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吧。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算有多么严谨,但用在这里倒也算合适。到此,何为美,其实也不必追问了,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吴哥,其实已经给出了毋容置疑的答案。

吴哥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蒋勋笔下的吴哥犹为美)(5)

夕阳下的小吴哥寺(摄影:乔平)

写在结尾

夕阳下,岁月静好。不是吗?你看夕阳下的小吴哥寺前,一对高棉族新人正把那个金色的废墟当背景拍摄结婚照。他们手扶着几百年前的砖瓦,背依着如今柬埔寨的国旗地标,怀揣着梦想,眼望着远方,画面是多么美好。

从吴哥回来,亲眼目睹的一幅幅画面一直在我心中萦绕,蒋勋老者这本《吴哥之美》读了又读。

华美雄峻的建筑、巧夺天工的浮雕、蒋勋老师的文字......这一切的一切,使几百年前惨绝人寰的景象,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画面,让屠杀和痛苦看起来像是舞蹈和戏剧,这不正是吴哥古城对世人展示的美吗?

高棉的微笑,那张经历了愤怒、痛苦、嫉妒、绝望,哭过、恨过之后的面容,仿佛幻化成了从污泥中升起的一朵莲花,成了这个城市唯一的表情。我想,那一定是从繁华与废墟转化中,看破人世因果轮回的微笑,一定是从毁灭与永恒中顿悟的微笑。

吴哥古城,这个经历了空前繁华与莫大耻辱的地方,如今,纵使荣光的见证化为了废墟,那些屹立于城市高处的佛,却依旧在莫测地微笑着。也许,总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内心参透一个这样的道理:人生,只不过白驹过隙,想要的,终归不会比最终得到的重要。

美,也许总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徘徊着。可解的,属于理性、逻辑和科学之美;不可解的,属于意象、文化和神秘。吴哥之美是不可解的,它的美需要用心用情去体会,这也正是为什么蒋勋老师先后14次探秘吴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那里的景观太美,而是吴哥给了作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他可以在那里思考,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沉淀和寂静,可以在那里找到他的信仰。

蒋勋老师这本《吴哥之美》并不是普通的游记,与其他游记类书籍相比,这本书里不仅有真实精美的照片,有现实景观和历史背景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有作者自己真切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想,一本写美景、配美图、讲历史、谈感悟的书,足可以刺激到任何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了。

喜欢一个地方,去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知识和心灵的收获,那就等于没有喜欢,没有去过。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吴哥窟,一定要读一下这本《吴哥之美》;如果你打算去吴哥看看,一定要带上这本《吴哥之美》;如果你已经去过了吴哥,一定要回头再读一读这本《吴哥之美》!

我是@乔平,一个喜欢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的普通人。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在我这里收获到一点点自己想要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