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专转本语文第十题(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三)

迈成 专转本2019级大学语文试题卷(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2022专转本语文第十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2022专转本语文第十题(专转本语文模拟试题三)

2022专转本语文第十题

迈成 专转本2019级

大学语文试题卷(三)

注意事项:全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小题分

值依据最新考纲,仅供模拟参考)

一、语文知识(本大题共15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拘泥.nì标识.zhì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戏谑.xuè风光旖.qí旎

C、参与.yǔ弹劾.hé审时度.duó势

D、倾轧.yà结束.sù杞.qǐ人忧天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

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

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

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

3.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愁莫展

B、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治

C、风靡蘖根祸种攀缘始作俑者

D、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

A.我们决不能因某一事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就此满足。

B.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

建议。

C.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

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D.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

趋之若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

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

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

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

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以鲁国历史为

线索撰写的古代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著。

B.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其诗歌作品以慷慨悲壮著称,

与其子建安诗人曹丕和曹植合称为“三曹”。

3

C.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子夜》,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

收》、《残冬》)。

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

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使他登上

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7.下列作家、国别及时代、作品、体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中国/东晋——《归园田居》——古体诗

B.白居易——中国/唐代——《琵琶行》——长篇叙事诗

C.朱自清——中国/现代——《背影》——散文

D.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策》,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

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

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

洵、苏轼、苏辙、曾巩。

C.元杂剧的主要角色为末(男子)、旦(女子)、净(花脸)、丑(小花

脸)、杂。

D.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

美诗》、《最后的藤叶》。

4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时而作”。

B.我国新文学发展时期,著名的小说有茅盾的《子夜》、叶圣陶的《倪焕

之》、巴金的《灯》、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C.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短

篇小说《致恰达耶夫》。

D.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溯源是神话传说,主要经历了六朝志怪、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章回小说等发展阶段。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原是指汉代设置的采诗制度的官署,后来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

称。《木兰诗》《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B.《药》、《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等小说都是选自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C.《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集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其诗多用“赋”“比”“兴”的手法,因而又有“诗六艺”的说法。

D.元曲是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一种文学式样,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5

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

即李

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等。

C.《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D.纪传体史书是以传记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如《三国志》、《战

国策》都是纪传体史书。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政治革新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爱情三部曲”——《家》、《春》、

《秋》。

C.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

言和舞台说明,对戏剧文学来说,重要的是人物语言,即台词,人物语言包括对

话、独白和旁白。

D.茨威格是奥地利现代著名作家,反法西斯运动的拥护者。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

B.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北宋爱国诗人。

C.《变形记》、《乡村医生》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D.戏剧按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悲喜剧,按作品时代可分为历史剧和现

代剧。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元曲可以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关汉卿、郑光祖、

马致远、睢景臣并成为元曲四大家。

B.《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

期中《左传》、《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而《史记》则开纪传体之先河。

C.从我国古代诗歌优秀传统的集成和发展来看,《诗经》、汉乐府、建安文

学、杜甫、白居易、陆游是一脉相承的。

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著名长

篇小说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优秀话

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B.在我国文学史上“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

指“离

骚”,代表《楚辞》。

C.世界名著《阴谋与爱情》、《悲惨世界》、《浮士德》的作者分别是德

国的席勒、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拜伦。

D.泰戈尔,近代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10小题,3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

分,非选择题4小题,共18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6--20题。

7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

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

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

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

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

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

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

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

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

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

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

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

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

“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

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

“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

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

8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

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

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

“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

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

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

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

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

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

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

义》)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

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

庭伦理。

9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

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

要。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

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

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

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

的。

10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

思。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

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跳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

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

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

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

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

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

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

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挺住,两腿交叉,两腿交叉,滑雪板

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

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11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

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象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

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

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

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

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

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

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

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

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

的长形房子。走进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

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

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

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

12

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

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着烟,不

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

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

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

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

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13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

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9.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对话者的心理。

20.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

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

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1--2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

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

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

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

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

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

14

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

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

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

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

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5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

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

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

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

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三、古诗词鉴赏(15分)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16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祜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祜三年诏沈康知

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25.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26.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27.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28.某集团公司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行政职员,请根据职位要求,结合自身

情况,写一封300字左右的求职信。(20分)

要求:(1)内容充实,文体规范,语言得体。(2)文中不得出现与本人相关的信息,

17

如涉及校名、人名等用╳╳来代替。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

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

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

事或麻烦人惹人关系。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要求: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

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