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1)

本文约3600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2)

从教20多年,我一直奋战在高中生物教学一线,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却没有自成体系的教学思想和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如何突破自我,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一直是困扰着我的问题。

在2015年的“百千万”集中培训中,王红教授的讲座——《基于胜任特征的自我规划》让我认识到了自我规划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我学会了用“胜任特征”理论认识自我,学会了从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通过与名师的“胜任特征”相比较,我找到了自己和名师之间的差距,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3)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在导师们的专业指导下,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生命气息的生物学课堂。

思想基础

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是本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

因此,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都要透彻理解“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并将其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4)贯穿在一切教学活动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目标)和归宿(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所以,我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思想的基础。

2 构建有生命气息的生物学课堂

(1)对生物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从教25年,换了几个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教材呈现出的学科知识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这让我认识到,学科知识是无穷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物学教学的目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自我、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5)加上二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我逐渐感悟到:生命是一个过程,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幸福和快乐。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个过程,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除了要达成核心素养目标,还要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6)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2)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认识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基于对生物学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生物。生物学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只有经常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走进生物界,才能让学生在与生物的亲密接触中,真正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由衷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进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基于对 “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认识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理念,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Care)、记录(Record)、感恩(Thanksgiving)、分享(Share)(简称“CRTS模式”),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追求——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热爱生命、充满活力、具备良好生物学核心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为了这一教育梦想,我用心实践,努力探索,执着前行。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7)

实践探索

1 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人,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8)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把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尊重生命个体,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情感交流,课堂有温情。)教学活动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9)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并有所收获。(如,课堂练习时,相对后层的学生展示,中层学生修改,尖子学生评析。)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为学生搭建讨论、交流、表达、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立足学科实际,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生命活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科的学习不是单纯靠记忆,背背记记式的学习不可能理解生命活动规律,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量为什么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联会现象?细胞中ATP和ADP为什么要进行迅速的相互转化?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和表达的?……

针对这些知识和问题,我经常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巧、智慧、和谐、美好和神奇,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3 改进教学方式

变平铺直叙、简单呈现式教学为“问题驱动、设疑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发展科学探究素养。

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我采用了“设疑—探究”式教学: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10)

在一系列有逻辑、有层次、有趣味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在一步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平铺直叙式教学相比,“设疑—探究”式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这样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准确,在学生脑海中会留下更加长久、更加深刻的印象。

4 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积极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

组织南海中学校园植物分类及调查活动(观察记录植物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等生命活动周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世界的多样性、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利用学校生物园,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播种、栽培、扦插以及豌豆、玉米等作物的杂交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理解他人、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2)组织开展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素养

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例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的一个探究实验。由于该实验耗时长,因此,许多老师用“讲”实验代替了学生“做”实验。基于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我带领备课组老师“小题大做”,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将该实验拓展成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素养。

探究活动的过程大致如下:

(1)组建探究活动小组,每组6-8人。

(2)各小组提出探究的活动课题。如,“探索不同浓度的生根水对三角梅插条生根的影响”,等等。

(3)制定探究活动方案。

(4)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6)展示、交流和评价。各小组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该探究活动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新一轮百千万)(11)

图1 不同浓度的生根水对金枝玉叶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

此外,我们还将必修三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小制作活动,拓展为一年一度的南海中学“生态缸”制作大赛活动。每年的比赛都是盛况空前。

诸如此类的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单纯“在教室中学习”“向书本学习”转变成了“在生物界中学习”“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过程。

作者单位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2019年第10期,有删节

图片来源丨网络

责任编辑丨范姜颐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