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肉坨子(老家的肉丁子)

这是我老家的一种特色叫法,从小叫到大。其它地方,有叫扣碗肉的,有叫红烧肉的,不一而足。但我始终认为,还是叫肉丁子最带劲,最能表达那种感觉。

老家肉坨子(老家的肉丁子)(1)

最近岳父岳母又做了一次,细品之下确实好吃。不由地激起了写篇文章说道说道的欲念。

说起这肉丁子的做法啊,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用在这里极为合适。食材的选择,首选的是农家黑猪五花肉,饲养的时间至少要一年以上,这一点看肉的厚度便知。但真正的农家土猪一般都比较肥,不喜欢吃肥肉的朋友可能会退避三舍。

找到好的食材,下一步便是制作环节。先将带皮五花肉切成十公分见方的块儿,汆水、冲洗干净后加清水、料酒、葱、姜轻轻煮一下,断生即可。然后捞出控水,水控干后,往肉皮上抹蜂蜜(小时候蜂蜜紧缺,我们家包括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用熟透的软柿子代替,据说效果比蜂蜜好。)涂抹均匀,下锅油炸。

刚才说这肉丁子的制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其实就在油炸这一步。因为是肥肉嘛,再加上煮过之后本来就带着那么一点水,所以两者叠加在一起一碰热油难免会溅。这就成为了最考验技术的一道关口,很多人不敢做肉丁子就是因为怕溅油。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真的溅油厉害的话,就在炸的时候盖上锅盖,待时间差不多捞出即可。

这还不算完,炸好之后的肉还要再在高汤里浸泡一晚,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肉皮松软,又增加肉的香味。

加工好这个肉丁子,接下来的用途可就广了。用途最广的是在过事情的时候必做的一道条子肉(有地方叫梅菜扣肉)——将肉丁子切成条状的片儿,在小碗里码放整齐,然后铺上事先炒制好的油炸豆腐、海带、包菜、红萝卜块上锅蒸,大约个把小时之后出锅,把碗扣在盘子上即可。上桌的时候正好与装碗时相反,条子肉在上,垫菜在下。老家卢氏的特色宴席十三花里,这是一道主菜。当然,很多地方待客的宴席里都少不了它,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老家肉坨子(老家的肉丁子)(2)

我的大学是在焦作上的,那里有一道很有名的菜叫做健腐肉,用的主菜其实也是肉丁子,也一样是先切片然后上锅蒸,只不过搭配的调料是豆腐乳,并且要用豆腐乳把每一片肉都涂抹均匀。蒸的时间也略长一些,要达到入口即化的效果。我是快毕业的时候在学校隔壁的单位食堂吃到的这道健腐肉,至今记忆犹新。

而在三门峡的灵宝市,由于盛产大枣,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紫金枣肉的做法,将肉丁子切片与大枣蜂蜜一起蒸,味道香甜软糯,很有特色。

当然,小时候村里的宴席除了有条子肉,还有一道酱焖肉。主材同样是肉丁子,只是不再切片,而是切成更小的丁儿,也不再蒸了,直接用炖,加上甜面酱、花椒、辣椒、大料和盐一锅炖,快出锅的时候再放点儿红萝卜丁即可。由于是铁锅、柴火,那味道无人能敌。

不过,我前文所说的岳父、岳母做的又有所不同,制作的前半部分由岳父完成,也就是将生肉做成肉丁子。后半部分由岳母完成,同样是将肉切片,但没有条子肉的片儿大。切完码在碗里,加葱姜蒜、大料、盐、糖、生抽、老抽上锅蒸半个小时即可。吃的时候配上大白馒头,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夹在馍里吃。多年以来,这已经成了家里过年的传统项目,小姨子一人就能吃上个大半碗。就连不爱吃肥肉的孩子们,也能喋上好几片。

老家肉坨子(老家的肉丁子)(3)

这就是豫西人家耳熟能详的肉丁子,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