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大才子的故事(悲情才子班孟坚)

公元92年的一天上午,洛阳令种兢得到南城监狱密报,他的宿敌,因窦宪谋反一案被他想方设法关进监狱的班固死了。具体地说,是被他指使的狱吏慢慢折磨死的。种兢是朝廷重臣,深知和帝刘肇剪除窦宪一众外戚势力的决心,以及从窦氏手中收回朝中大权的真实意图。他处心积虑罗织班固协同窦宪谋反的罪名,就是想借这个大形势置班固于死地。现在好了,班固终于死了。他想,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整死他和帝肯定高兴,说不定还会升自己的官呢。就赶紧进宫向和帝报告,但他万万没料到,和帝得知班固在监狱中被折磨致死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不但没奖励,反而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让百官都知道种兢的丑恶嘴脸,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汉和帝刘肇早就对外戚窦太后及大将军窦宪一党深恶痛绝,恨不得夷其三族,但为什么独对与窦宪关系密切的班固高看一眼?为班固被折磨致死生气,特地下诏责备位高权重的洛阳令种兢,并坚决要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

理由只有一个:汉和帝刘肇虽然年少,但不是昏君,他看过《汉书》,佩服班固的才华,知道班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学天才,是国之大才。

江南六大才子的故事(悲情才子班孟坚)(1)

班固画像

出身儒学世家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班家十分显赫,是当时有名的书香门第。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当时的大儒,学识渊博,名扬四方。妹妹班昭是非常有名的才女,在东汉数一数二。弟弟班超素有大志,投笔从戎。73年、89年,两次受命出使西域,有勇有谋,让西域诸国甘心情愿臣服汉朝,并建立西域都护,重新恢复了欧亚陆上贸易线。

班家还是贵族之家,班固的曾姑奶是汉成帝刘骜的嫔妃,史称班婕妤,也是东汉著名的才女。

班固早慧,九岁属文,诵读诗赋。十六岁,选入洛阳太学。在这里,他用功苦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班固就像一个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尤其是各种经书典籍的论述。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他都能深入钻研,认真思考,同时,他不拘于一师之说,也不盲目崇拜古代圣贤,而是贯通经籍的大义,站在很高的角度进行评判、研习。这为他日后写成名传千古的《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班固一生勤奋,著书立说,涉猎很广,成就颇丰。他编修《汉书》,与司马迁齐名,并称“班马”;他是著名的辞赋家,“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作为经学理论家,他编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伟大的史学家

与司马迁相似的是,班固也是深受父亲爱好历史的影响,同样是应父亲遗愿修史。

班彪晚年潜心研究历史,决心续写司马迁的《史记》,传扬后世,遗憾的是他没能完成志愿。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他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私修国史”罪名很大,是死罪。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班家上下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京城洛阳,冒死直接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

幸好汉明帝刘庄是个明君。他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惊叹班固的出色才华,称赞他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这样,班固因祸得福,从“私修国史”到“受诏修史”,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皇家图书来学习提高自己,更可以正大光明地编撰《汉书》,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这个转折对日后《汉书》的完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开始,共计历时二十五年,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汉书》 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一百篇。《汉书》颁出后,受到当朝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在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为后代各朝效仿的典范。

《汉书》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叙述西汉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汉书》开创了史书的新内容。如在正史中写地理志是从汉书开始的,对中国古代地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派别的源流,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收藏的各类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体例,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诸子共约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 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功能价值。

出色的辞赋家

东汉政权建立后,定都洛阳,至明帝时,疏浚护城河、修缮城墙,以重整皇宫,初见模样。可是,关中一些年纪大的士绅们仍怀念西汉故都长安,认为东汉建都洛阳是错误的,希望朝廷迁都长安,恢复过去的荣耀。班固认为洛阳更适合做东汉都城,不想迁都议论扰乱人心,于是作《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从礼法的角度,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的功绩,宣扬洛阳建都的适宜性,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的议论,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左思《三都赋》的创作,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

《两都赋》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表现出较为进步的京都观。这是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推动了汉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此外,班固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

受窦宪案牵连

89年,班固年届五十八岁,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于是,班固也想通过边境立功,像弟弟班超一样获取功名。班固得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将率大军攻伐北匈奴的消息,便决定投附窦宪。窦宪久仰班固的才名,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左中郎将,参与军中谋议。

窦宪率汉军出塞三千余里,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勒铭记功绩,宣扬大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

班窦两家本有世交之谊,班固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与窦宪关系更为亲密,便撰写《窦将军北征颂》,对窦宪北征匈奴大加歌颂。不料,这些文学作品成为他日后被构陷与窦宪同党的证据。

汉和帝立志剪除窦太后、窦宪等外戚势力,经过周密安排 ,借宦官之力,以谋反之罪铲除窦宪势力,逼窦宪自杀。班固也因依附窦宪,并得到窦宪的赏识而被洛阳令种兢罗织罪名,被捕入狱,最终被狱吏害死。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砚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谄俗为也!”

这样评说班固实在不敢苟同,如此要求古人,也太苛刻了。试想一下,在封建时代,除了皇帝是刀俎,谁不是鱼肉?历史上,一些文人经常会因文字狱被一篇文章,一句诗词害死。一句形容早晨微风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调侃诗句,竟被清廷以暗讽“满清没文化”而杀头。武将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也会因为一次战败或指挥失当而身首异处。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战到“弓尽粮绝”无奈投降匈奴,竟被汉武帝灭族。将军大臣如此,老百姓的生命更如蝼蚁、草芥一般不值钱。皇帝想杀就杀,眼皮都不眨一下。甚至皇家也不能担保安全。明崇祯皇帝自杀前杀死自己的妻女,边砍边哭喊“汝何生帝王家?”帝王家有时也会成为鱼肉的!

再说了,当时窦宪权倾朝野,朝廷大事由他说了算,班固不依附他依附谁?班固图取功名更没有错,这是人之正常志向。班固的官职也不是凭空白来的,更不是“媚世谄俗”所得。他何错之有?

如果一定要说他有错,可能错的是他的运气不好,碰巧赶上汉和帝刘肇谋划剪除窦家这个外戚,重掌政权。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窦宪有可能没有谋逆的行为,这不过是汉和帝为剪除窦氏势力找的一个借口。

还有一条错误,就是班固太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没看清窦宪飞扬跋扈必有灾祸的因果,也没料到13岁的汉和帝有这么强大的决心和力量。

总之,我们不能以现在人的想法,简单地上纲上线,将班固之死归于“媚世谄俗”之结果,这样贬低了班固人格,与事实真相也不相符。

归根到底,班固之死,应该归结于封建社会的野蛮落后,对人命极端漠视,随意株连治罪的做法。

敬仰班固的才华,感叹他的不幸,他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悲情才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