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14条(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

1 对联的起源?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2 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叫做动人两行字,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

3 什么是汉字平仄?

按照普通话来说,汉字发音是阴平或者阳平的为平,发音为上声或者去声为仄。也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4 对联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

因为汉字的平仄和谐交替产生乐感效果。

5 平水韵中汉字是如何区分平仄?

① 平水韵中读音为平的汉字分为上平、下平,这与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

② 平水韵中读音为仄的汉字分为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去声与我们普通话中三声、四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

对联基础知识14条(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1)

20 对句的要求

对句的要求简单总结为: 工、稳、贴、切、新、奇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 。

工稳、贴切、新奇

这样好记些

21 构思对句的一般步骤

1 立意(联句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或者是联句所能体现的审美情趣,对句要与出句和谐)、

2 选材(选取能够表现主 题的物象)

3 构句(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用与出句相称的形式组织句子)

4 炼字(对句中的个别字进行仔细推敲,筛选最恰切精当的字的过程,是对句子进行雕琢的过程)。

22 什么是正对?

正对就是对联的上下两联内容相关或相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

23 如何理解出句?

1:找准出句节奏。2:把握出句风格 3:体会出句意境。

这也是析联的一部分

24 什么是反对?

反对是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25 什么是流水对?

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意思相承,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流水对的关键是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25 什么是流水对?

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意思相承,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流水对的关键是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27 对句的几点方法和注意事项:

1:先找主语

2:上下联的搭配

3:对出句不同感情的不同解读。

4:上联如果拟人,比喻,夸张… 这些修辞手法,下联也应该用相应的手法。

5:注意上下联之间不要形成景隔、意隔

6:意境联要避免直白。

(1):以人为主语时,避免直接把情绪用于语句中,

(2):以身外之物为主语,就尽可能挑逗情绪,天马行空。

7:阴阳错位

28 对联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还有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忌同声落脚 ,忌上重下轻。

这里没有提到孤平

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 注意一下吧

29 什么是无情对?

情对又名羊角对。从结构上看基本不要求相同的结构。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但上下联的内容隔得越远越好

杏组-非初言(95027818) 18:27:54

30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一般存的几种逻辑关系

1: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2: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对联基础知识14条(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2)

3: 条件关系

1):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出结果。

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

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得一段香

2):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例如;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4: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5: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

例如:

  已过半程临古渡

  忽生一念转长安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如: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7:因果关系。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

例如:

春种千颗籽

秋收万担粮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

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杏组-非初言(95027818) 18:30:55

8:目的关系

目的关系的对联总是半联表行为,半联表目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有某种行为,或进行某种行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上半联表目的,下半联表行为,

例如:

欲呼樵子说山事

便携春茶到竹林

或者倒过来上半联表行为,下半联表目的,

例如: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31 什么是二四六分明?

答:根据《联律通则》关于节奏的有关列规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32 什么是领字?

答: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又名虚字、领句、领调、领格字、豆字。就是指在子的开头,有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的字。这样的字,就是领字,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主句的作用,极为重要。

33 学联四心三多

四心:静心,恒心,细心,信心;

三多:多练,多看,多想

对联基础知识14条(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