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人喜欢去浙江天台山(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

《西游记》里说,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脚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落在吐鲁番,形成了火焰山。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若过此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

然而在唐朝,有位诗人曾经到过这里,他没有被化成汁,还为后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他的诗告诉我们,事实虽没有小说描绘得那么夸张,但真实的火焰山的确奇热无比。

他叫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为什么诗人喜欢去浙江天台山(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1)

1

一提起他的名字,估计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他脍炙人口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春花比喻冬雪,把寒冷的冬天写出春天般温暖的感觉,古往今来,唯岑参一人而已。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描绘,简直就像是《西游记》中的黄风怪,它一出场,就昏天地暗,那风发疯似的吼叫着,斗大的石头,竟然被吹得满地滚动。

这么有才的一位诗人,不好好在京城里做官,非要到要么热死人要么冻死人的“远方”,为什么呢?我们先来花两分钟的时间了解一下岑参。

汉语里有个词语叫做“富贵”,有钱叫“富”,有权叫“贵”。只富不贵、只贵不富,都不是理想状态,要不干嘛把这两个字连用呢?

岑参就属于“只贵不富”的情况。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伯父岑羲是唐睿宗时期的宰相。

一门三宰相,多么风光啊!

谁知道,一夜之间,岑门败落。

因为伯祖父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被诬陷谋反,他本人连同他的五个儿子被杀。伯父因为参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活动,也被杀害,家族数十人被流放。

岑参头戴贵族的帽子,却没有享受过一天贵族的待遇。

岑参很尴尬。

除了出身尴尬,如果你问岑参是哪里人,他也会很尴尬。

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根”的概念。你出生在哪里、籍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总是要有“根”的。

可是岑参很难说清楚他的根在哪里。

他们家很早就从南阳(今河南新野)迁到了湖北江陵,按照“籍贯就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这个说法,他应该算是湖北人,可是他一天也没有在湖北生活过。

他出生时(开元三年,715年),父亲在仙州(河南平顶山叶县)做刺史,他生在了河南。6岁时,父亲又去晋州(今山西)做刺史,他跟着父亲又到了山西。在山西长到14岁,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来到河南王屋山,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一所别业“青萝旧斋”里,一年后来到嵩山南,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岑参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29岁之前,基本就在河南洛阳、开封、新乡附近游学,也会时不时地去趟长安。你说他算是哪里人?

促使岑参下决心离开的,是另一个尴尬。

他29岁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30岁时做了个兵曹参军的小官,只是管管兵器库的钥匙、传达一下上级的命令而已。

贵族,进士第二名,管兵器库的钥匙,传达命令。

真是讽刺啊,太不爽了。岑参怎么可能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生活一辈子呢?

为什么诗人喜欢去浙江天台山(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2)

2

对生活不满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方法只有一个:发展人脉,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岑参之前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因为内心的“贵族情结”在作怪,希望结交权贵走单招。

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劝他放下内心的高傲,一定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朋友,就是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大名鼎鼎的——王昌龄。

岑参觉得很有道理,为了考试方便,他马上举家搬到终南山的高冠谷,并喊出了一句豪言;

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送郭乂杂言》)

谁知结果只做了个从八品下的比芝麻官还小的小公务员。

岑参很失望很失望,甚至想辞职不干,过神仙般的隐居生活去也。

可是,辞职之后靠什么生活呢?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反正工作清闲,有的是时间,那就继续交朋友。

已经到了优秀人才扎堆的地方,还怕交不到优秀的人做朋友?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大城市发展的意义。

交朋友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在家里请客吃吃喝喝。

第二种:去别人家里吃吃喝喝。

第三种:去酒馆茶楼吃吃喝喝。

在吃吃喝喝中聊天气、聊美食、聊八卦、聊诗歌、聊人生,话不投机的下次不和他吃吃喝喝,聊得来的接下来继续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岑参就这么吃喝玩乐了三年。工资反正就那么点,投什么资?理什么财?

交志同道合又优秀的朋友就是最好的理财。

事实证明,岑参是对的。

他交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好朋友——唐朝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颜真卿。

岑参很喜欢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很欣赏岑参的才华,经常在一起互拍马屁,他们还都很喜欢王昌龄的诗歌,对边塞生活充满了向往。

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吹捧,共同进步。

机会来了,颜真卿要去西域向名将高仙芝宣读圣旨,来向岑参告别。

岑参立刻热血澎湃起来——他看到了希望。

在唐朝,博取功名的出路已经不仅仅是“做官”这一条了,疆域的扩大,政策的导向,已有不少文人决定走“弃笔从戎”这条路。

连王维都去了边塞,还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岑参有什么不可以?

岑参给颜真卿写了一首送别诗,诗里面有四次提到西域乐器“胡笳”。而且,他还说这“胡笳”是由“紫髯绿眼胡人吹”……紫胡子绿眼睛?小岑同学,你确定你朋友的审美是这样的吗?

颜真卿从边塞回来后,告诉了岑参一个好消息,他已向高仙芝推荐了岑参。

岑参即将翻开他人生崭新的一页,他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为什么诗人喜欢去浙江天台山(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3)

3

机会从来不为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停留,一松手,也许就会蹉跎一辈子。

岑参也曾豪情满满:

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银山碛西馆》)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可当他满眼黄沙,感受到“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时候,他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日没贺延碛作》)

沙子拍击在他和马的脸上,他和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一起怀疑人生。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bèng)人面。

(《银山碛西馆》)

出来刚刚两个月,就开始想家: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

一路向西,一路向西,怎么就一直走不到头呢?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过碛》)

可是很快,他就从这种枯燥的景致中发现了乐趣,他开始像个孩子似的,用一颗好奇的心沉入了这个全新的世界。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

(《优钵罗花歌》)

优钵罗花,不同于牡丹,富贵典雅,也不同于兰花,有着谦谦君子的美誉。幸好“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它就在这苦寒之地,把自己历练成美丽的仙子。

我不就是这样的花吗?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热海真热呀,看看“沸浪炎波煎汉月”的这个“煎”字吧——下面的热海是一口大锅,那个月亮啊,就是煎鸡蛋!

啊,不行,要流口水了。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焰山,火焰山,写一千遍都写不够的火焰山。岑参这份对异域风情的亲近,几乎像火山赤焰一样喷薄而出。

啊,还有天山!昆仑山!北庭!轮台!走马川!……

当年送颜真卿时完全靠想象,现在这些都是亲眼看见的呀——紫髯绿眼的胡人啊,你在哪里啊在哪里~~~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庭歌》)

来到这胡人遍地是的地方,谁还稀罕看大胡子的男人,美女都看不够呢。来,一起跳舞吧!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轮台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

从来没有见过这打仗的场面啊,这沙海雪场中的战斗,真是声势浩大、地动天摇。这才是男儿真本色!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敦煌太守后庭歌》)

不打仗的时候玩藏钩游戏,把钩藏在一边手里,问:“猜猜钩子在我哪边手里?”猜错了罚喝酒。

哦,这些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大男人——好可(you)爱(zhi)。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戏问花门酒家翁》)

生活还时不时的有个小插曲,碰到一个七十岁的老翁,一定要小岑同学为他写诗,小岑就摘个榆荚当酒钱逗一逗老人。

多么有意思的经历啊,幸亏当时遇到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了下来,否则,还在过着一眼就可以望到死的生活。

那样的人生,有什么精彩可言?

为什么诗人喜欢去浙江天台山(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4)

4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发光的机会,抓住它,你的生命便会熠熠生辉。

岑参一生到过两次边塞,时间加起来,不过六年。

他一生写诗400多首,关于边塞的诗有70余首。

可正是这短短六年的时间、70余首诗,使他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

他第一次出塞是从34岁到36岁(天宝八载冬至十载春),赴安西,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

第二次是从38岁到42岁,(天宝十二载春秋间至至德二载春),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

你知道吗?如果你按着岑参写的诗重走一遍他当年走过的路,并且在地图上标上记号,你会惊奇地发现,你描绘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路线图!

一千多年以前,岑参用他的眼睛和笔为我们拍摄了一部名为《唐代“丝绸之路”亲历记》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一集非常有名,那就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欣赏这集纪录片之前,我们要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岑参和杜甫之间不得不说的小故事。

岑参从边塞回去后,和杜甫同朝为官,他们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好到什么地步呢?

看看岑参写给杜甫的诗: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竟然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向杜甫吐槽上班太无聊!而我们亲爱的“诗圣”先生心领神会,给他回了一句:

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好哥们儿,有了好句子就想着我,晚上一起喝两盅?

既然已经讲了岑参和杜甫的故事,那就不妨多透露一点八卦消息。

岑参还和杜甫、高适一起游慈恩寺塔,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他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不知道有多么快乐。

岑参写过一首诗,请两位高手朋友欣赏。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高适看完哈哈大笑,他和岑参,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呀。

同时赶上“开元盛世”,同时碰上“安史之乱”,同时选择“弃笔从戎”这条路,同时把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成了一首首催人奋进的诗篇。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高适和岑参,成为了唐朝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并称“高岑”。

杜甫则说了一句“岑氏兄弟皆好奇”,就是这个“好奇”,从此后成为了岑参诗歌的一个标志。

所有人都说岑参诗歌的特点是“好奇”。

不得不说,岑参交的朋友,就是牛!

为什么诗人喜欢去浙江天台山(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5)

5

岑参很擅长写歌行体古诗,这种体裁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

想写长就写长、想写短就写短,管它什么声律啊、押韵啊,又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议论,绝对比绝句律诗写着过瘾得多。

后世这些学生党背着也很过(tong)瘾(ku)。

岑参的三大代表作全是歌行体,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前一首是送朋友回京,后面两首则都是有关战争的,标题中的“封大夫”就是岑参的上司封常清。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岑参笔下的战争场面。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那么大的风,奇;那么冷的天,奇;那么勇猛的兵士,奇;奇而入理,奇而实确,奇句豪气,风发泉涌。

“岑参好奇”,雄壮!瑰丽!

6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被称为“边塞第一美男子”的高仙芝和“边塞第一奇男子”的封常清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却被宦官诬陷杀害。

那一年,岑参40岁。

至德二年,41岁,被杜甫、裴荐等朋友举荐为右补阙,随肃宗回长安。

在长安,因多次上谏书、提建议,得罪了不少权贵,后被贬为虢州长史,之后在陕州做过掌书记,又回长安任祠礼员外郎、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

期间写下了“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的诗句。

50岁时,出任嘉州刺史,但因为蜀中有乱,在长安和成都辗转两年,52岁时,终于到达嘉州。

来嘉州之后,发现原来就是做一些催粮催租的工作,根本无法实现报国理想,一年后辞职,想要回去和家人团聚。却在回来的路上赶上盗贼作乱,道路断绝,只好返回到成都。

岑参一路上颠沛流离,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眼望着天上队队排成行的大雁,不由得再次想起了他生命中那些发着光的日子。

他想到了沙漠、想到了火山、想到了呼啸着带着沙砾的大风、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大雪,还有美丽的优钵罗花,还有,他的上司,蒙冤而死的一代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

那些在战场上冲杀的身影和震天的呐喊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渐渐地,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孩子稚嫩的小脸,在笑嘻嘻地朝着他喊“外公”。

他想要拉住那个孩子,手却无力地垂了下来,他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说出了两个字:回家。

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岑参,在成都旅舍郁郁而终,终年54岁。

岑参去世后,他的诗被编辑成册,命名为《岑嘉州诗集》,发行于世。

这位边塞诗人,他的生命轰轰烈烈地燃烧了六年,之后,就变成了一堆冒着青烟的灰烬。

可是,他燃烧过,他精彩过,他从这人世间,不平凡地走过。

他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他用好奇的眼睛捕捉到的边塞烽烟、大漠风沙、火山烈焰、大雪纷飞。

一生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足够了。

《唐诗三百首》里选了岑参的七首诗,只有一首七言绝句。

28个字,字字敲击着我们的心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到达了远方,却依然,

思念家乡……

【版权声明】内容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