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内科(心肌梗死的谜底)

与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阻塞导致血流中断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相比,下面这些特殊类型的病因也值得你关注!

冠脉畸形致心肌梗死

10岁男性,因"活动后劳力性胸痛6个月,伴活动后晕厥2次"入院。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肌钙蛋白T(cTnT) 11.90 ng/ml(0.00~0.05 n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aVL、V2~V6导联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功能明显下降。进一步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示左室前壁、间隔壁、侧壁心内膜延迟强化,符合心肌梗死的特征,且分布节段符合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供血范围,考虑缺血性心肌梗死累及左主干(LM)。进一步行冠脉CTA检查,发现LM异常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

提示:对于年龄较轻,且无高血脂、吸烟、超重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心肌梗死患者,要考虑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可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心肌梗死

50岁女性,发作性胸痛、胸闷27天。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成功,口服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慢性病病史。无烟酒嗜好,无猝死及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血常规示血小板(PLT)偏高(917×109/L )。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径35 mm,左室内径52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8%,左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及时请血液科会诊,完善骨髓穿刺活检,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呈阳性,考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羟基脲0.5 g Qd口服,监测PLT降至462×109/L 。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示LAD近段50%狭窄。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酒石酸美托洛尔25 mg Bi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0 mg Qd、阿托伐他汀钙20 mg Qn、替米沙坦40 mg Qd、羟基脲0.5 g Qd治疗。给予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扩冠,控制血压、心率,强化降脂药物及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患者未再发作胸痛。

提示:与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等)不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多由于血小板显著增多伴全血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从轴流中心向边缘运输,这些均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的黏附与聚集,易于形成血栓。血小板功能和活性的改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主要环节,血小板活性增强是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致心肌梗死

58岁男性,因"反复胸闷、胸痛1周,再发加重并持续4小时"入院。患者发病4小时(第1次胸痛),心电图示前壁导联T波倒置,肌钙蛋白I(cTnI)1289.4 ng/L(↑),予抗栓、扩冠治疗,症状好转,复查心电图无变化。发病13小时再发胸痛(第2次胸痛)转入我院急诊,胸痛缓解,心电图示前壁导联T波倒置。既往支气管哮喘病史7年,高血压病史5年,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无吸烟史。

患者入监护室再发胸痛(第3次胸痛)行急诊CAG示LAD近段狭窄,右冠状动脉(RCA)多处狭窄,血流均良好。治疗方案:考虑可能为血栓自溶,冠脉血流恢复正常,胸痛缓解,考虑择期PCI,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量肝素;强化他汀;多巴胺增加心输出量、硝酸甘油、利尿及扩血管减轻负荷;控制哮喘。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无再发胸痛。发病第6天患者诉全身发痒,臀部见小片红色斑片皮疹,考虑阿司匹林引起的药疹。停用阿司匹林,换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给予氯雷他定抗过敏,过敏症状迅速缓解。发病第8天,复查CAG示左冠状动脉(LCA)、RCA血流良好,血管管腔较之前明显增粗。考虑急诊CAG时的多处"狭窄"为冠状动脉痉挛。改变治疗策略:强化药物治疗,给予地尔硫䓬90 mg Qd,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 Qd。无发痒及过敏性症状,停用氯雷他定。发病第10天患者再次胸痛(第4次胸痛),程度不剧烈,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有效。发病后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剧烈胸痛(第5次胸痛),心电图示前壁导联ST段再次抬高,持续30分钟不能回落。再次行CAG,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 µg后狭窄缓解。

该患者在应用地尔硫䓬、单硝酸异山梨酯、他汀及强化抗栓等药物治疗基础上,仍反复冠状动脉痉挛,原因是什么?既往有哮喘病史,使用气雾剂治疗。查看相关文献示哮喘或气雾剂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性较小。回顾病程,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5×109/L ),查阅相关文献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冠状动脉痉挛有一定关系。本例病因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导致反复多支、严重冠状动脉痉挛,出现反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强的松30 mg Qd后,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范围,未再发胸痛症状。1个月后复查嗜酸性粒细胞范围正常,强的松逐步减量,继续服用其他药物。出院2个月,强的松10 mg Qd维持。出院3个月,再发胸痛,时间短,可自行缓解,复查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给予强的松加量至15 mg Qd,无再发胸痛。4个月后复查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强的松减量至10 mg Qd。随访18个月无再发胸痛。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不仅是常见的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特殊类型的病因(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要引起重视。

冠状动脉栓塞致心肌梗死

82岁男性,3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悸、气促,持续数10分钟至数小时,心电图示心房颤动,静脉予胺碘酮后转复。此后,患者仍间断有上述症状。入院前3小时,患者再次发作心悸、气促,伴有持续的剧烈上腹部疼痛,无放射痛。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否认吸烟史,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损伤标记物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9 ng/ml,肌红蛋白(MYO)453.30 ng/ml,cTnI 11.74 ng/ml。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I、aVL,V1~V3导联ST段压低0.1~0.2 mV。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前后径30 mm,左室舒张末内径50 mm,室间隔厚度10 mm,EF 64%,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下壁基底段)。入院诊断:冠心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功能I级(Killip分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阵发性)。

患者入急诊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转运送往导管室,行急诊CAG检查,结果示LM、LAD、LCX未见明显狭窄,RCA发出第三后降支(PDA)后完全闭塞,可见血栓影。给予血栓抽吸治疗,抽出条状红色血栓及大量白色血栓,CAG示血栓影消失,管腔未见明显残余狭窄。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示RCA全程内膜完整,原闭塞处残余少量血栓,其近段及远段均未见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考虑患者RCA栓塞为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栓子源于心房颤动后左房形成的血栓可能性大。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内科(心肌梗死的谜底)(1)

提示:本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为较少见的冠状动脉栓塞。本例中IVUS对于鉴别血栓来源有重要意义,闭塞的冠状动脉却无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影像表现,可提示血栓来源于冠状动脉以外,比单纯CAG具有更好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心脏瓣膜栓子脱落致心肌梗死

47岁女性,入院前2小时于情绪激动后感胸痛不适,呈钝痛,位于心前区,伴胸闷、后背疼痛,持续不缓解。急诊心电图如图1所示,20分钟后心电图如图2所示。1周前于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要求停用华法林1周后行甲状腺穿刺活检,1天前行甲状腺穿刺后再次服用华法林。25年前,患者曾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0年前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13年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机械瓣)治疗,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病情平稳。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内科(心肌梗死的谜底)(2)

图1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内科(心肌梗死的谜底)(3)

图2

该患者具有急诊再灌注指征,行急诊CAG检查,结果提示LAD中段100%闭塞,LCX和RCA正常。结合瓣膜置换术后停用华法林病史,考虑LAD闭塞为瓣膜栓子脱落所致。给予血栓抽吸和球囊扩张治疗后,造影示前向血流TIMI2 级,LAD病变处可见血栓影,LAD病变远段血管可见肌桥,未行支架置入术,结束手术。术后心电图如图3所示。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口服、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替罗非班泵入联合抗栓治疗,24小时后停用替罗非班泵入,加用华法林口服抗凝,并监测INR。入院第2天心电图如图4所示,监测CK-MB最高达123 U/L,cTnI最高达5.73 ng/ml。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内科(心肌梗死的谜底)(4)

图3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内科(心肌梗死的谜底)(5)

图4

提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生抗凝,用药期间需每2~4周进行血凝监测1次,最长不要超过3个月。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的发生率机械瓣为每年0.28%。引起人工瓣膜血栓形成的因素较多,其中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不当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例即与此有关。该患者无明确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前停用华法林1周,考虑机械瓣膜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栓塞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思考:临床上,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遇到需停用华法林的特殊情况(如本例患者需行甲状腺穿刺活检等),此时应怎样处理?有何替代治疗?欢迎说说您的经验!

您在临床中是否也碰到过此类特殊病因引起的心肌梗死病例,欢迎投稿,与我们一起分享哦!

投稿邮箱:content@cardiounion.cn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刘倩┆美编 柴明霞┆制版 田新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