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

三味新知 第 97 期

本期导读

电影《1917》,高度还原一战西线战况。跟着影片来补课:

堑壕战到底怎么回事?

德军的“施利芬计划”为何失败?

电影里有哪些彩蛋?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

—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01 沉闷的堑壕战背后 血淋淋的死伤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1917》,这个片名就是故事发生的年份,所以讲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事。

其实相比二战的战争影片,一战的电影要少得多了。因为二战确实打了很多的漂亮仗,而且故事性也特别强。那一战呢,很多人会觉得打的有点无聊、有点沉闷,尤其是西线,主要打堑壕战。但是你要知道在这个沉闷和无聊的背后是非常残酷的现实,光西线双方死伤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万,是非常伤痛的一段记忆。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2)

剧照

实际上让你看《1917》这部电影,对于一战西线的战事会有非常清晰、直观、具象的一个认识,而且电影当中小的细节、小的彩蛋非常多,所以咱们讲电影还是老规矩,不会去讲故事情节,各位要自己进电影院去看去,我还讲那些背景、讲电影当中那些彩蛋,帮助各位去关注到它,它透露的是什么信息。

首先要讲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重要背景,就是堑壕战。大家看影片的第一幕就是发生在英军的战壕当中,男一号、男二号从将军那儿领任务要去送情报。而且电影的前30分钟,他们从英军的堑壕出来,爬过了中间重重阻拦的无人区,进入德军的战壕,前30分钟都是在两军的战壕当中发生的。这是一战的西线战场最真实的一个战场环境,特别典型。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3)

剧照

堑壕战,就是双方各自挖战壕,德军和英法军的战壕,远的地方可能互相隔着一公里两公里,近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几、二十米。也就是说我扔个手榴弹,能扔到对方的战壕里头去,甚至能听见对方的士兵在战壕里头在说什么。双方都是依托战壕来做拉锯,有的时候为了一条战壕的得失,为了几公里的进退,双方死伤就要上万人,拉锯几个月的时间。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4)

那这个战壕有多长呢?首先得讲它的范围,当时西线的战壕从欧洲大陆西北端的北海,就是比利时的海岸边上,向着东南方向切过法国北部,一直到达瑞士边境。就这么大的范围里头都是双方挖的战壕,互相对垒。总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应该是超过两万公里。因为首先双方都要挖战壕,德军有自己的战壕,英军、法军有自己的战壕;另外这个战壕不是一条直线,它曲了拐弯,连通很多的防御工事,像地下的迷宫一样,所以战壕的总长度是非常长的。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5)

剧照

02 重机枪出现 冲锋=活靶子

为什么一战的西线会打出这样的看起来非常枯燥,实际上是极其残酷,互相拉锯长达四年的堑壕战呢?这个和咱们印象当中二战那种快速穿插机动的闪电战是完全不一样的,跟现代战争那就更是大相径庭了。

其实我觉得原因是几方面的,首先要讲技术背景。

一战的时候,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运用到了战场上,使得防守方的优势变得非常大,攻守双方是非常不平衡的。你要知道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正好是人类前两次工业革命全部结束,很多两次工业革命当中累积的新技术、新发明都运用到了武器上,都运用到了战争当中,在一战当中有实战的检验了。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6)

马克沁重机枪

比如说当时的步枪射速大大提升,射击的距离也有明显的进步;火炮的威力前所未有的大;每分钟射速600发的马克沁重机枪也已经可以运用到战场上了,这些都是对于防守方来说提供非常大能量的武器。

但是对于进攻方来讲,新的武器虽然出现了,但是怎么在进攻当中去运用这些新武器,怎么把新的科技用到自己的战术当中,这样的新的军事思想还没有出现。欧洲当时这些指挥官,他们的军事战略的水平还停留在19世纪打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时候这个水平,所以当时最常用的战术就是骑兵的快速机动包抄,兜到你的背后去,把你的阵线切断,然后化整为零,小股歼灭。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7)

这样的战术在18、19世纪当然非常管用了,因为当时的火枪射速很慢。我想大家都看过这样的场景,影视剧当中当时这火枪手要排成几个横排,第一排打完一枪之后,退到后边去填弹,第二排上来再打,轮次这样不断的填弹射击,交替进行。即便是这样,骑兵都有非常充分的时间能够冲到火枪手面前,一刀砍掉他的脑袋。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8)

但是你要知道这样的一种战术——骑兵快速穿插,当你面对重机枪每分钟600发的马克沁重机枪的时候,你骑兵冲起来,你就是“人肉靶子”,就是“马肉靶子”。再加上大家可以看《1917》当中,双方战壕之间无人区大量的铁丝网,这铁丝网干嘛用的?就是延缓你的步兵和骑兵向前冲锋的速度的,一旦你被铁丝网拦住,那你就是战场中间机枪手的活靶子。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9)

剧照

所以在一战刚刚开打的时候,在前半段,防守方由于自己新出现的这些武器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那是明显有优势的。谁也不傻嘛!两军对垒打起来,我通过防守,通过站住我的阵地,能够不断的杀伤你的有生力量,我当然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消耗你,这是堑壕战出现的一个技术背景。

03 孤军深入 德军灭亡法国功败垂成

另一方面是战略背景。德军为什么最终会落入了和法军僵持不下的局面,要打堑壕战呢?你要知道在一战刚刚开打的时候,在西线德军是势如破竹,开打也是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打到巴黎城下,当时距离巴黎只有几十公里了。

这个之前咱们在讲《贝当元帅》的时候稍微提过一点,就是德国“施利芬计划”,他们为一战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核心的战略思想。其实德意志民族确实是全世界最能打仗的民族,这个毋庸置疑。“施利芬计划”它的核心战略思想就是避免在东西两侧同时开战,在西线要快速的解决法国、灭亡法国,然后才能腾出功夫来到东线去对付俄国。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0)

“施利芬计划”在西线,它具体的作战策略是把德军的数个集团军排成一条横线,用逆时针的方向甩向法国的境内,扫过法国的北部,然后使得整条阵线外延的集团军能够绕到法军的整条阵线的背后去,对法军形成包围。这个策略听起来有点抽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大的钟摆,最外侧的集团军就是钟摆的摆锤;或者是你可以想象成中国人说的鞭子,就是他需要把鞭子的头甩到对手的身后去打你的屁股,所以最外侧的集团军就是鞭子的头。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1)

这个计划其实在一战之前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但是等到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由于开战的时候德军总指挥官小毛奇元帅有些优柔寡断、迟疑不决,他调整了东西线的这种军力配比;包括前线的一些集团军的司令官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有些冒进贪功;另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补给线过长的问题——因为快速机动作战,这补给往往是一个大难题。

就是我们刚才说这个“施利芬计划”的大摆锤,这个锤头就是最外侧的集团军,当他孤军深入打到离巴黎很近的时候,由于他已经是人困马乏,他走的距离是最长的,所以这个时候离开铁路线太远了。因为一战的时候主要的补给是靠铁路来进行的,一旦补给跟不上,你整个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就大大的下降。

另一方面,法国这边在马恩河是建立起了防线,拼死抵抗,加上当时已经来助阵的英军。于是通过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他们挡住了德军快速的攻势,化解了“施利芬计划”迅速灭亡法国这样的一个设想。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之后,西线的交战双方进入到一个僵持局面。

04 狭窄地形 掐架转不了身

当然了,当时德国仍然希望速胜,速胜的唯一希望就是运动战,你还是需要包抄法军和英军的外翼,于是德军就需要使得自己的阵线再变长,让自己的拳头变得再长一点,我可以打到你的背后去。英军法军碰巧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当时双方在对峙的阵线上不断的“奔向大海”,就是奔向了北海的方向,都朝着西北方向去延伸自己的阵线。德军希望延伸阵线之后,还是可以包抄英军、法军的侧翼,英法反过来想反包抄德国,所以两边打着打着就打到了北海边上。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2)

这个其实也是欧洲大陆的地理决定的,就两边阵地战,实在是腾挪施展不开,空间太小了。你想当时光在西线双方就投入了400多万的军队,这么大数量的军队,你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边根本没有打运动战的可能性,因为你动起来是没有空间给你去穿插的。所以最终只能够摊开,拉开一条阵线,双方打堑壕战,互相对垒。因此不管从技术层面的原因还是战略层面的原因,一战的西线都很难避免进入到堑壕战这样的局面。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3)

剧照

但是堑壕战一旦真打起来是非常残酷的,影片的前一段咱们也看到了两位主角在穿越两军堑壕中间的无人区的时候,铁丝网上挂了大量的残肢断臂、马的尸体,然后是巨大的炮弹坑,这个炮弹坑,坑坑洼洼是非常真实当时堑壕战的景象。为什么呢?

05 火炮狂轰 坦克出场

因为在堑壕战这种战争样态底下,炮击是最重要的进攻手段。首先一种是日常的炮击,就是不定期的我打大量的炮弹到你的阵地上去,打你的炮兵阵地、打你的堑壕,对你形成杀伤。这火炮甚至密集到像凡尔登战役开战的第一天,德军就打掉了100万发炮弹,这多么恐怖的数字。另外一种就是当我的步兵骑兵准备发起冲锋之前,一定会进行饱和的火炮攻击,甚至当时叫“弹幕攻击”,不是咱们今天字幕的“弹幕”,但两个字是完全一样的。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4)

当时为什么叫“弹幕”?火炮密集到形成像一堵幕墙一样。而且当时一种战术叫“徐进弹幕射击”,也就是说我炮击的炮弹落点一点一点向你的阵地靠近,然后我的步兵和骑兵就跟着我的炮弹的着弹点落点,去一点一点的往前推进。等于炮弹开路,骑兵、步兵在后边向你的阵地发起冲击,因为这样可以把你在堑壕当中防守的对方的士兵逼到地下掩体当中去,所以火炮仍然是当时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5)

但是在1916年的时候,对付堑壕战一种新的武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在索姆河战役当中,坦克第一次投入使用。如果大家仔细看这个电影的话,在《1917》第一段,两个主人公穿越铁丝网的时候,无人区里头就停着一辆废弃的英军的马克I型坦克的残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彩蛋。

因为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当中,坦克已经投入使用了,所以在1917年的时候,坦克在战场上渐渐的多了起来。当然当时的坦克跟现在的坦克比完全是天上地下,虽然是今天所有坦克的祖宗,但是非常的笨重、操作不方便、故障率高、火力也比较弱,但他仍然是一战场上最重要的发明。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6)

马克l型坦克

正是由于坦克的出现,后期慢慢地开发出了步坦的协同作战,使得一战战场上的堑壕战,防守方的优势被削弱了,当然也间接导致了二战当中坦克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闪电战,这是后话。

好,关于电影《1917》,今天主要先讲讲堑壕战在一战场出现的背景,下期我们要讲讲具体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什么德军会有计划的撤往“兴登堡防线”?这“兴登堡防线”又是怎么一回事?

一战西线谁伤亡最大(一战惨痛回忆死伤千万人)(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