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图画书界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1)奥斯卡”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2)

一个地方的植物与当地精神、文化有着岩层般的联结。杜鹃之于井冈,正如郁金香之于“洼之国”的荷兰,又或是向日葵之于梵高,睡莲之于莫奈——植物与地域,注定互为交融。

陈蔚文 | 文

刊于2017年7月6日文学报

我在南昌长大,小时学校春游,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西郊的梅岭,梅岭多杜鹃,我们称它为映山红,老师说,这花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个说法尽管有些魔幻,但南昌是个英雄城,我们从小受到英雄主义教育,这个说法对童年的我们还是成立的。其逻辑是鲜血灌溉了土地,土地孕育了花朵,因此它是烈士精神的化身。

映山红就以这样的形象进入了我的记忆。它是我童年与少年时光里唯一被赋予象征的植物,要再晚若干年,玫瑰才作为爱情的代言出现。

每次春游或之后的回乡扫墓,我总会采几枝映山红回来,它强烈的山野气使一个家庭的气息也变得清峻起来。是的,与其他花儿不同,映山红有种“岭上”的炽烈,它一点都不香艳,比起那些“被驯化、园艺化和人工化的植物”,它的骨子里是民间的峻拔,是遥远的忧伤。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3)

杜鹃化为鸟,又名子规,“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无论花或鸟,都是有脾性的。那最古老的基因,从万物初辟时大概就已注定,时光苍茫,不会冲淡这基因,倒是令其更加巩固。

母亲爱听民歌,包括那些红歌,她出生于1946年,基本算新中国的同龄人,她的青春是被那些歌声充满的。“红歌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郁的感情基调,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有一次我送她了一套音乐碟,《雁南飞》《绒花》《我们的田野》《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4)九九艳阳天》,她很喜欢。那时还年轻的我也觉得这些歌很动人,它们有着和流行歌曲完全不同的曲调,或昂扬蓬勃,或如泣如诉,或兼具昂扬蓬勃与如泣如诉,比如《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这首歌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红歌”,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当年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江西苏区柳溪村,年仅八岁的潘冬子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5)

《闪闪的红星》剧照

片中的三首歌曲《红星歌》《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都传唱至今,尤以《映山红》传唱最广。歌曲结尾部分重复三遍“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悲怆的昂扬回到祈使,诉说,这首歌不像通常的革命歌曲那样铿锵,杀伐决断,而是以柔克刚,化呐喊为叙事,女性(母性)视角的悠远,带有泥土的柔软、河流的起伏与山区的雨雾。

如今的井冈的确实现了歌曲结尾的这一幕,杜鹃花期从4月中旬至6月中旬,一簇簇,一丛丛,各色杜鹃花沿着笔架山脊两侧竞相开放,高峻的山崖间形成了一道“十里杜鹃长廊”。

据说,《映山红》的原唱邓玉华(满族人)在练这首歌时,甚至不知映山红长什么样子,有一次丈夫告诉她美术馆有一幅画,画的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她赶紧骑车去看。“看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映山红开遍满山时,人的情绪就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一种兴奋。再唱《映山红》时,就有感觉了。”

1974年国庆节,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映,邓玉华从此开始了歌唱数千遍《映山红》的生涯。那一年的夏天我出生,没准我喜欢唱歌的妈妈也曾哼唱过这首歌哄我入睡吧,它的旋律弥漫当时中国的大地。

这首歌之后有多个版本,演唱风格最慷慨昂扬的是邓玉华,这或许与她的出生年代有关?她1942年出生,这一年,二战中的日军占领马尼拉、吉隆坡等,五月开始“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6)五一大扫荡”,实现“三光”政策,并在中国战场实施以战养战的浙赣会战;纳粹德国召开望湖会议决定消灭犹太人;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7)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陕西农民歌手李有源以陕北民歌曲调填词作《东方红》……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8)

邓玉华对革命的感受比起后生代歌手肯定要深切得多,尽管她当时没见过真正的映山红,但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对血色有足够理解,对革命当然也不陌生。革命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是期待升腾起能将黑夜消退的曙光,是奏响自由平等的号角,是人们能在春光里走近岭上开遍的映山红,不再忧惧。

“妈妈告诉冬子,等到斗垮所有的胡汉三,映山红开遍之时,真正的春天就来了!潘冬子还明白,这一天不是等来的,是靠斗争赢来的。面对敌人放火烧房,妈妈胸中的革命豪情没有向敌人屈服,熊熊烈火中,革命的信仰愈燃愈炽,它传给了潘冬子。”——那是对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沉重的使命。

妈妈牺牲了,冬子变得更加坚强,“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变成一个真正勇敢的热血少年”。在战争中火线成长的孩子形象,我后来在德国作家尤里·奥莱夫的系列作品中也读到过。《快跑,男孩》《鸟儿街上的岛屿》《隔离区来的人》都是描写犹太孩子在逃亡路上如何迅速成熟的。《鸟儿街上的岛屿》中的12岁男孩阿莱克斯为躲避纳粹,只身躲进了一栋废弃的房子,在等待与父亲汇合的五个月中,他千方百计寻找食物,为救同胞,他用父亲留下的枪杀掉了“德国鬼子”……作家尤里·奥莱夫本人就是大屠杀幸存者。他1931年生于华沙,二战爆发后,父亲被苏联人抓走,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中生活了两年。母亲后来被纳粹杀害,奥莱夫兄弟俩被偷偷接出犹太人居住区,藏匿在好心的波兰人家中。二战结束后,奥莱夫搬到了以色列。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素材,写了不少反映大屠杀背景下犹太人生存境况的小说。

《鸟儿街上的岛屿》插画

当我的儿子长到和潘冬子,继而是与阿莱克斯同龄时,我难以说出对孩子们早熟的“英勇”的感受。我多希望所有的孩子永远不具备这种残酷淬炼出的“英勇”!是的,革命只是手段,终极目的是中止暴虐与奴役,中止只有鲜血与火光的童年,让“英勇”远离童年,让植物和阳光重新回到童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把‘革命’一词从‘叛乱’‘政变’一类的词义中分离出来,赋予它人类精神进步的意义……从这时开始,革命方有了正当的、严肃的、伟大的这些明亮色彩,指向人类挣脱蒙昧、复萌理性、改变世界的历程。”2017年5月,在去往井冈山的K8703次列车上,我读到作家筱敏的这段话。

而我此行的目的地井冈山也与革命密不可分,它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过于显著的红色,甚至几欲掩盖那大片的森林覆盖率达81.2%的绿色。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9)

黄洋界、茨坪、大小五井,这些地址背后通向的是重要的一段历史:1927年10月,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10)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两年零四个月,为新中国奠基,也为新的政治秩序奠基。

车进井冈,车窗闪过外面山坡上的映山红,它们枝叶张开,叶芽向上,绽放一簇簇殷红,以燎原之火的方式流动。当一种植物嫁接了精神,便成其为见证,见证波谲云诡的历史。

若岭上没有映山红,井冈注定失色不少。这是植物与一方土地的联结,它们互为渗透,各自朝向着对方。原本约同行者一起去看笔架山杜鹃,但先到的朋友说杜鹃已过盛季,一场雨后又愈凋零,也就未去。好在来的路上已见映山红,比起整饬的杜鹃,长于山野的它们更能折射井冈精神——尽管萧疏,但每一株,每一簇,都保持着倔巴、强烈的姿态,似乎连流弹袭来,也无法遮拦那一种绽放。

新媒体编辑 张滢莹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11)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12)

夏季文创嗨

文学报夏季文创 已上线微店

文学照亮生活

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13)公号:iwenxuebao

网站:映山红的散文(时光冲不淡映山红的基因)(14)wxb.whb

邮发:3-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