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口罩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废弃口罩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受访专家: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丁雪佳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党双锁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人人出门都要戴口罩,口罩需求量大,同时大量口罩使用后被当作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近日,中国疾控中心主办的《环境卫生学杂志》刊发了《废弃医用口罩问题探讨》一文表示,废弃口罩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亚于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一次性餐具,相对于戴口罩的日常行为来说,使用范围较小,仅在打包、外卖等情况使用,而废弃口罩产生量大,遗弃范围广,且疫情尚未结束,让普通民众日常佩戴产生的废弃口罩,超出单纯的医疗废物范畴,也难以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流程,给环境和卫生带来巨大压力。

废弃口罩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废弃口罩带来巨大环境压力(1)

对此,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雪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党双锁,两位均表示,加强对废弃口罩的处理迫在眉睫。

环境问题。丁雪佳说,口罩主体为过滤材料,主要采用聚丙烯生产的熔喷布,本质上是一种塑料,需长达450年时间才能分解。口罩其他部分包括金属或高分子材料(用于鼻夹)、弹性材料(用于口罩带)等。

根据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全球每月使用和丢弃的口罩数量约达1290亿个,其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国际环保组织Oceans Asia估算,2020年预计有15.6亿个口罩流入海洋,相当于产生了4680吨至6240吨的塑料污染,并在多种死亡海洋生物消化道中发现废弃口罩。例如,2020年9月,志愿者在巴西海滩上发现了一只企鹅的尸体,它的胃里就有一个口罩。

废弃口罩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废弃口罩带来巨大环境压力(2)

丁雪佳介绍说,目前处置这些废弃防护用品,主要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也就是把收集起来的废弃防护垃圾进行集中焚烧,再把焚烧物填埋到土里。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填埋占用土地资源,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这两种处理方法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流感病毒、肠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在,并能通过土壤传播导致人类感染。

卫生问题。根据《柳叶刀-微生物》报道,新冠病毒至少可以在医用外科口罩外表面存活7天,且仍具有致病能力。党双锁表示,戴口罩可有效阻隔疫情传播,但使用过的口罩携带病原微生物,处理不当可能增加疫情传播风险。

面对废弃口罩带来巨大环境压力,两位专家表示,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废弃口罩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废弃口罩带来巨大环境压力(3)

可降解口罩。丁雪佳表示,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口罩,能有效缓解废弃口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如,聚乳酸口罩,口罩滤膜采用PLA生物基,及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比如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木薯等),能被微生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友好。但降解周期对口罩过滤效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降解周期缩短,会对口罩过滤效率产生影响。

可重复使用口罩。疫情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科研团队开发出新型熔喷级聚丙烯,这种新型可重复使用的口罩,在被60℃以上的水,持续并完全浸泡30分钟后,经悬挂晾干或电吹风吹干,还能再次使用,使用寿命可比一次性口罩延长3~6倍。

集中回收。《废弃医用口罩问题探讨》一文认为,目前,废弃医用口罩在医疗机构等专业场所参照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但在社会普通场所,大部分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丢弃,甚至随意丢弃。建议对社区、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合产生的废弃医用口罩,进行独立集中回收。

分人群处理口罩。对于普通健康人群,可直接将口罩丢入不可再回收垃圾桶;对于有感冒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的人群,可用密封袋将口罩装好后,丢弃到不可再回收垃圾桶;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疑似感染者、隔离观察者的人,口罩应由专人管理,以便进行特殊处理。

减少过度防护。党双锁表示,在低风险区、非公共场所,比如在独处、居家、空旷场合可考虑不佩戴口罩,以避免过度防护对口罩的浪费。但应注意到,由于人员流动,很多低风险地区出现的病例都是高风险地区的输入,所以还是建议低风险地区的人在公共场所戴好口罩;在高风险区,如车站、空港、人群聚集区、医疗场所,口罩是必须戴的,且佩戴时间超过4小时就要更换。▲(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丹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