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的外侧有许多血管像蚯蚓(腿上的血管像蚯蚓)

小编导读:

不知您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有的人腿上有一些突出来的、宛如蚯蚓一样的青筋(血管)?西医学称它为下肢静脉曲张,在中医学中则归属“腿筋瘤”等范畴。随着气温的升高,又要到露腿的时间了,可是腿上爬满“蚯蚓”,多影响美观呀!怎么办呢?别慌,且先听听本文作者的辨治经验!

腿的外侧有许多血管像蚯蚓(腿上的血管像蚯蚓)(1)

一、辨治思路

下肢静脉曲张属“腿筋瘤”等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所伤,使肝血不足而筋脉薄弱;或因后天劳倦内伤及饮食失宜,使中气不足而血液下趋,加上长期站立等习惯,使血注于下而难上,造成壅塞状态。日久血脉受损而迂曲扩张,形成结节团块,发为此病。故此病多从补肝以濡养筋脉、益气以推血运行、软坚散结、祛痰瘀等法论治。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发病与受寒、受压等因素有关,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等。这些需解除病因之后施以活血通络法来解决,具体视病情而定。

气虚是导致此病的另一因素,多与运血无力有关。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靠心气的鼓动,故心气虚可导致下肢(远心)血运行迟滞;脾主升,下肢静脉血是自下而上的运行,故脾虚升提无力亦可导致下肢静脉血运行迟滞。可见气虚日久易凝瘀阻脉,发为此病。心气虚多伴心悸气短,脾气虚多伴食少腹胀,临床不难鉴别。但不论哪种气虚,我必用黄芪,因为它能强心补脾,益肺增元,可多方位调治气虚,故作首选。

此病本虚标实,治本能巩固远期疗效,但若求近期效果,解除眼前所苦,还需重视治标之法。此病瘀血证再明显不过,故活血通脉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治疗方法。我个人习惯是以土鳖虫、乳没为基础,伴湿热(感染)加毛冬青、丹皮等,伴寒凝(肢冷)加川芎、红花等。此法通常可以缓解因局部缺血引起的疼痛症状。若是患者疼痛太过频繁剧烈,可酌加蜈蚣、全蝎祛风通络,解痉止痛;另外,双腿无力明显者,可重用怀牛膝,一来引经,使诸药直达病所,二来补虚,使下肢强壮有力。

我们都知道,软坚散结法可消除团块硬结,由于此病患处正是这种表现,故此法成为解除静脉迂曲变形的有效手段。据临床观察,诸多软坚散结药里,海藻效果相对明显,通常不出半月即可看到静脉曲张程度有所减轻,故值得一用。软坚散结和活血通络都是治标的必用之法。它们都很重要,而且需要联合作战,方可尽显其能,不可不知。

临床所见的静脉曲张几乎全是虚实夹杂,故此病的治疗多是攻补兼施。只是有的人虚证明显一些,有的人实证明显一些,我们可以通过辨证来掌握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搭配攻与补的用药及剂量,如此则可万无一失。

腿的外侧有许多血管像蚯蚓(腿上的血管像蚯蚓)(2)

二、用药心得1黄芪

气能行血,患者久立,因气虚不能推血上行,故瘀于下肢,形成瘀血;阻于脉络,脉络受损,变得曲张迂回。黄芪既可以补气,让行血有力,又可以升提,助血上行,故气充足而推血上行,全赖黄芪也。

2枸杞

先天肝血不足(此病能遗传,可天生血管壁薄弱)或后天郁怒伤肝而血燥,使筋脉失其濡养而变薄弱,加之瘀血阻于其中,伤上加伤,故而变形扭曲。枸杞养肝血,肝血充足自可濡养受损之筋脉,使之强健回缩。

3海藻

此病中医病名为腿筋瘤,属瘤病范畴。从其外观看,呈隆起状,触之较硬,所以需要软坚散结以治之。海藻为我最常用之品。

4附子

久病患者下肢大多冷痛,不论是寒湿引起,还是阳虚引起,附子皆适宜。况且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对瘀滞之处更是毫不留情,与行气活血药并用,效果异常明显。曾提到的结石病用附子也是这个道理。

5白僵蚕、地龙

久病多痰瘀。脉络受阻日久,恐有痰瘀互结,而痰瘀互结又可以加重脉络瘀阻。我喜欢用此二药,既能化痰瘀,又能通脉络,且为强悍之品(久病之痰瘀为顽痰顽瘀,非草木之品所能胜任)。

腿的外侧有许多血管像蚯蚓(腿上的血管像蚯蚓)(3)

三、辨证分型1气虚瘀阻

下肢青筋弯曲怒张,伴气短乏力,不耐久行,劳累则小腿疼痛,舌淡或暗,脉虚无力。用药可选黄芪、当归、土鳖虫等。

2肝肾不足

小腿酸软无力,房事翌日加重,身显瘦弱,爪甲脆薄,舌淡红,脉细弱。用药可选枸杞、何首乌、牛膝等。

3湿热瘀阻

小腿脉络迂曲,附近溃破灼痛,或流黄水,舌红苔黄,脉数。用药可选毛冬青、黄柏、地龙等。

4寒凝血瘀

小腿冰冷而痛,得温痛减,脉络扩张、聚集成团,或见附近疮口不合,舌暗苔白,脉弦紧。用药可选附子、细辛、红花等。

腿的外侧有许多血管像蚯蚓(腿上的血管像蚯蚓)(4)

四、日常保养

1.避免久立、久坐或负重,禁止远行(步行),睡觉时用腿垫使小腿略为抬高。

2.嗜烟的需戒烟,吸烟可明显加重此病。体重超标的需减肥,体重过重可增加静脉负担。每日早晨下床之前,将双腿举高套上弹力袜,对此病有利。

3.避免小腿碰伤,若不慎碰伤,需积极预防感染。

本文选自《用药杂谈(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汪庆安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