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怎么被证实客观存在的(用镜头探究时间)

——专访青年摄影家黄亮

作为北京青年报的摄影记者,黄亮可以说是作品等身。他参与报道过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天津港爆炸等重大事件,还曾获得“抗击SARS优秀摄影工作者”荣誉称号。

时间是怎么被证实客观存在的(用镜头探究时间)(1)

黄亮近照

“我现在从事新闻摄影,它是摄影这个大门类里的一小部分,也是我窥探摄影的一个门径。”黄亮认为,摄影逐渐成为艺术的一个独立表现形式。摄影比其它艺术形式可以更加直接的探讨“时间”、“真实”与“存在”,而这些,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不过,作为一个从事摄影专业的人,黄亮并不是科班出身。他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大学读的是中国画专业,“从业的18年来,指导我摄影的一直是‘气韵生动、经营位置、髓类赋彩’等这些中国画的理论和观念。”黄亮说。

在黄亮看来,摄影术虽然不是东方人发明的,但是东方人对摄影同样有着深层次的的理解。“东方人看待世界和宇宙更注重心灵的感受,东方人的艺术,把感受物质的形与神提炼成‘象’,再作用于人的内心,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万物的态度。由物取像再直达内心,对待摄影的本体从发端到终了,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变得同等重要。”黄亮说。

出身艺术家庭的黄亮,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中国画教育。因此,从中国画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摄影,也成为黄亮的“本能”。

“这两个看似距离很远的艺术形式,其内在也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并且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借鉴。南齐时期谢赫曾用‘六法论’概括中国画的本体,我们在平面艺术领域一样可以用它来研究东方摄影的本体。”黄亮说,“比如,六体论中的‘气韵生动’这四个字,概括了物与形的关系,概括了空间与物质。‘气韵’被心灵所感应也就完成从物象到心灵的过程。当内心创造的时空和现实自然的时空合二为一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摄影的‘气韵生动’。”

受到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的《牧羊人》,便是这样一个“气韵生动”的作品。

“2015年,我去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地区拍摄。大山包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还沿袭着很多传统。当我路过一片高山草甸的时候,有一个牧羊人在放羊,整个画面让我想到了十九世纪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田园绘画,看到了对劳动的赞美。”很深深触动的黄亮,马上抬起镜头拍下了这一幕。

他曾尝试将作品打印出来,但是效果比预期都差了一点点,“这可能是数码摄影的一个短板,在制作之前,它只不过是一个看上去很好看的电子文件”。黄亮说。

后来,黄亮参与到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摄影古典手工艺传承”项目,学习了几种古典工艺的呈现之后,突然想起这幅作品,“如果用古典工艺表达,整个画面会浮现出一层‘神秘’的光晕,像极了十九世纪的写实风格的绘画,这时它不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可以称为一件作品。”黄亮说,古典工艺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可以对一张摄影作品进行再创作。于是他最终选择蛋白工艺来呈现这个作品。

“找到了另一个途径,有了更新的表达方式。”黄亮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春雷采访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