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不听话的小孩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听话你只会打骂)

5岁的豆豆拿着新买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妈妈三催四请,几次喊他吃饭,他才极不情愿地坐到了餐桌边,在妈妈凌厉眼神的注视下,慢悠悠吃了起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对付不听话的小孩的教育方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对付不听话的小孩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听话你只会打骂)

对付不听话的小孩的教育方法

5岁的豆豆拿着新买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妈妈三催四请,几次喊他吃饭,他才极不情愿地坐到了餐桌边,在妈妈凌厉眼神的注视下,慢悠悠吃了起来。

趁妈妈盛饭的空档,豆豆放下碗筷又抓起了玩具。

“才吃几口就不吃了,把碗里的米饭吃完,不许浪费。”妈妈怒吼道。

“我吃饱了,不想吃了。”豆豆说着就要离开餐桌。

“再不吃,我揍你了啊。”豆豆做了个鬼脸还是潇洒地离开了餐桌。

“啪!”看着精心准备的饭菜,妈妈气的一巴掌打在了豆豆的屁股上,豆豆委屈地大哭。

上面这个场景,为人父母是不是特别熟悉?让孩子好好吃饭,他总是推三阻四,磨磨蹭蹭,老母亲看着就火大,可是我们还不得不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可是,熊孩子呢?往往吃硬不吃软。

这时,忍耐到极限的父母少不了动粗,以武力相威胁。可是我们却发现,这样做,可能暂时让孩子听话了,可是下一次吃饭又是如此,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出了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可能通过打骂让孩子就范,可是等孩子到了青春期,越是打骂孩子,孩子的反抗心理就越强。

心理学家斯宾塞认为:“而对这些野蛮方法的屈服或许对于这些孩子将要参加的野蛮社会是个最好的准备。”在打骂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也会吸取这样的暴力行为,用以未来参加社会活动。

一、从心理层次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和弊端

(一)为什么大人们喜欢用惩罚或者武力迫使孩子屈服?

以让孩子吃饭为例,从表面上看,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健康,认为孩子必须好好吃饭才能长身体。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尽管父母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武力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贏”孩子的权力,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逼迫孩子就范。

在这种念头背后的下意识想法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

(二)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确是不懂事,不懂父母的苦心,专门和父母对着干。

而实际上,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压迫和控制。他们在本能地反抗父母的控制。

孩子会觉得,我明明不想吃饭,你却非逼我做不愿意的事情。

在吃饭问题上如此,如果父母在其他事情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同样会招致孩子的反抗。

(三)孩子不听话,父母的惩罚会带来哪些后果?

孩子们受到惩罚时,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没用。短期内,孩子可能会屈从,有些孩子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但他们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

正是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讨好者”,他们总想要证明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因为其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够好。

另一些孩子则可能琢磨着以后怎么打败你,或者将来怎样才不会被你抓到。很多孩子想的是报复。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所以,他们会更严厉地惩罚孩子。

而孩子则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扯平,报复循环便会永无休止。直到孩子长到十几岁以后,以离家出走、怀孕、吸毒或其他极端伤害性的行为来彻底反叛时,父母才可能认识到报复循环的严重后果。

二、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正面管教》中说: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能力感并且学到有益的社会和人生技能的长期有效的管教方法。即学会运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

(一)什么是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举例: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

这里依然以孩子不吃饭为例进行剖析,父母首先放下对孩子的控制,然后,让自然结果发生。

当父母发自内心地不在意孩子是否吃饭时,吃饭便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他可能会饿,也可能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当孩子感受到不再被控制,他便没有了反抗的对象。而自然结果由孩子来承担,这时我们可以和善且坚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你错过早餐时间了。我相信你能坚持到吃午饭。”

孩子就能体会到不吃饭的坏处,自然就会好好吃饭了。

使用自然后果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允许借题发挥

    例如: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2.应当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

      例如:“我敢肯定肚子饿了(或淋湿了、得了低分、丢了自行车)很难受。”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实还是和我站在一起的,因此会从心里卸下防备,不再对抗。

        3.态度温和而坚定

        例如:我爱你,但是我帮不到你,我相信你能自己处理好!父母态度的温和坚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孩子便有了责任心。

        运用自然结果的案例:

        小明是一年级小学生,他每天上学都会忘记带午饭。他的妈妈每天都得要中断繁忙的工作,开车去学校给他送午饭。

        在学习了自然后果之后,她决定试试看,如果让小明体验几次忘记带午饭的自然后果,他或许就能记住自己带午饭了。

        她首先就此与小明进行了讨论,让小明知道,妈妈相信他能承担起记住带午饭的责任。她还告诉小明,如果他忘记了,她不会再到学校送饭了,因为她知道他能够从自己的过失中汲取教训。

        当你计划改变你的行为并且让孩子体验他们的选择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时,事先以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商最是非常重要的

        小明又一次忘了带午饭,打电话给妈妈,要妈妈送饭来。妈妈也同样和善但坚定地提醒他应该自己解决午饭问题。小明为此撅了半天嘴。自此以后,他就极少忘记带午饭了。

        许多人受不了孩子哼唧、撅嘴和失望。小明的妈妈要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去体验自然后果,让孩子挨饿这并不容易。

        自然结果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孩子要做什么。不要把自然结果强加给孩子,但是要让孩子体验他们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自然后果,即自作自受。

        也不要在自然后果上施加责难、羞辱和痛苦,更不要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要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自然结果不适用的地方:

        尽管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儿的自然后果。

            2. 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例如,大人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这就是为什么4岁以下的孩子尤其需要监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防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危险状况的惟一办法就是监护,这样你才能随时冲过去,并防止危险发生。

              3. 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逻辑结果。

              (二)什么是逻辑结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一一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举个例子:拿孩子不愿意刷牙为例子,孩子的行为不会立即带来不好的结果,孩子认为不刷牙也不是什么问题嘛,这时父母可以运用逻辑结果,对孩子说:“如果不刷牙,就不可以吃甜食,因为甜食会腐蚀牙齿。然后,剩下的交给孩子来决定,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是否刷牙。当孩子想要吃甜食的时候,自然会主动去刷牙了。”

              运用逻辑后果需要遵循4个指导原则(4R):

              1.相关(Related)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2.尊重(Respectful)

              “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并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

              3.合理(Reasonable)

              “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4.预先告知(Revealedinadvance)

              “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举例:孩子拿着牛奶盒子玩,妈妈提醒孩子不要再玩了,如果弄撒了牛奶就得自己处理干净,孩子表示同意。(预先告知

              当这个孩子真的弄洒牛奶时,相关的后果是让他清理洒出来的牛奶。(合理

              但是如果为了确保孩子为他们的错误吃苦头,而对孩子说:“为了确保你接受教训,我要你擦干净整间屋子的地板。”(这就是不合理

              如果你说:“你怎么这么笨?这是我最后一次让你自己倒牛奶。”(就是不尊重。)

              尊重的说法应该是:“哎呀。现在你需要做什么?”(令人惊讶的是,孩子常常知道什么是一个逻辑后果,并且当大人以尊重的态度提出要求时,孩子们很愿意去执行。)

              如果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花时间训练他,或者提前没有对后果进行约定,并预先告知。因而,你的期望或要求本身就不合理。

              以尊重的态度处理事情,也表明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三 运用结果和运用惩罚的区别?

              《正面管教》中说:如果大人遗漏了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而使得后果不再是相关的、尊重的、合理的、或预先告知的(情况允许时),

              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惩罚,惩罚给孩子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斯宾塞认为:“人为的惩罚没有能够改造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增加了犯罪。”

              《正面管教》中说:惩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四个方面(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举例:我事先告诉我的孩子们,如果他们晚饭时间回来晚了,就可能会错过晚饭,并且只能自己做晚饭,而且吃完后必须收拾干净。我不想承担喊他们回来吃晚饭的责任,也不想承担做两次饭、收拾两次厨房的责任(决定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预先告知

              当孩子们第一次回家晚时,在执行决定的时候,我没做到和善而坚定,而是责骂他们没记性,还加上了“我早就告诉你们……!”此时我把一个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了惩罚,就是对孩子们的不尊重。

              正确的做法是:态度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们说:“我很抱歉你们错过了晚饭。如果你们自己弄吃的,根据咱们的规则,你们需要做什么?”

              只要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将本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揽过去,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

              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我没有权利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愿,我有义务不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妥协。”

              我们只有在爱与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与技巧,运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与孩子和谐相处,让孩子在爱和尊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