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

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古代浩若繁星的文学作品中,《三言二拍》无疑是其中出彩的一部。

这部明代的小说虽不如《西游记》这般荣登“四大名著”的宝座,但书中一篇篇精短故事却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八卷里,就记载了一个有钱人多次被方士骗钱骗色的故事:《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

这个故事,讲了明末松江一个潘姓富豪,一辈子痴迷“炼丹仙术”,就盼着能“炼金丹发财”。却是先被一个号称精通炼丹的骗子设局陷害,用一个买来的妓女骗走他的钱财。接着却“痴心”不改,又被另一个骗子打着“炼丹”幌子骗了个惨,甚至一度落得在异乡身无分文,化妆成头陀要饭回家。这才彻底悔悟,从此“终身不信炉火之事”。作品的结尾,作者也是一声叹息:“奉劝世人好丹术者,请以此为鉴”。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这篇小说也曾被大导演谢晋慧眼相中,改编成影视剧《丹客奇谈》,也同样叫好些观众看得感慨万千,连呼明朝的骗子们太有才。那么真实历史上,明末的骗子真这么“有才”?

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2)

一、行骗原因

说起这则小说中的骗术,就不得不提明代中后期常见的江湖骗子。正是由于这些江湖骗子在当时大行其道,才令凌濛初有了创作《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这则雷人故事的灵感。

虽然后人看明朝,常感慨明朝礼教严格,但明末的情景却截然不同,一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有钱有闲的人越发增多,二是传统的社会道德,也遭到了越发剧烈的冲击。“炼丹成仙”之类的传统把戏,经过各类骗子们的改头换面,竟然就重新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了明代社会的“流行时尚”。

比如作为明代社会“精英”阶层的明朝士大夫们,其“生活圈子”里,就是享乐主义甚嚣尘上。比起明朝中前期士大夫们的朴实风气来,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王锡爵,就一针见血怒斥晚明士大夫的做派:“今之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趋于求田问舍,撞钟舞女之乐”。家国天下?那真是没几个人关心。相反衣食住行,都是极致奢靡。甚至“一宴之费,竭中家之产”。一顿饭,普通老百姓的家当都“吃”进去了。

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3)

奢靡到这程度,很多有钱的士大夫们,当然也有了更“虚拟”的追求,对于“炼丹修道”之类的“仙术”,也到了十分狂热的地步。想打瞌睡当然就有人送枕头,许多号称拥有“仙法”的骗子,也就乘虚而入。

同样重要的原因是,万历中后期,也是万历皇帝一天赛一天“怠工”的年头,皇帝不爱理政,各级官员们也跟着尸位素餐,最严重的几年,全国好些州县,竟然连知府知县都缺,六部好些部分,尚书侍郎郎中更缺一大把。政府的行政效率严重低下,“骗子行骗”这类“小事”,当然也就没人管。所以许多骗子也就游走各方,到处招摇撞骗,哪怕骗术穿帮,也能轻松拍屁股走人,换个地方换身马甲继续骗,“犯罪成本”相当低。

如此一来,明末“骗子乱窜”的景象,就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明末《嘉兴县志》记载,有些装神弄鬼的骗子,都是从士绅骗到普通百姓,以至于“所聚几数千人,赚取骗银钱万计”。《三言二拍》里潘富豪的遭遇,只是骗子横行的病态明末,常见的冰山一角。

不过,哪怕被骗得丢钱丢人,那位潘富豪,也算不上最惨的受骗者,要论明末上这当上得最惨的,却当属明末另一个权势滔天的群体:太监!

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4)

二、太监受骗

明末年间,正是太监们权力滔天的年头,特别是万历中晚期,各地打着“皇差”旗号的太监们横征暴敛,激得民愤无数。俨然横着走的角色。那些“有才”的骗子们,真敢朝这些狠角色下手?

但在骗子么看来,这看似惹不起的太监,才是最容易坑的肥羊。

首先是这帮人来钱容易,只要稍在宫中有点势力,就能狐假虎威大捞,哪怕皇宫里不太有权的太监,都能聚敛不少钱财。比如万历年间的“矿税”,这些数以千万两白银的民脂民膏,其中九成以上的钱财都被太监们瓜分,只拿万历皇帝当冤大头。随便一个“公公”,就是腰包发鼓的土豪,当然叫骗子们垂涎三尺。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的太监,“防骗”智商往往很欠费。别看这帮人邀宠害人是好手,但大多数都文化知识偏低(进司礼监的除外),而且由于太监存在生理缺陷,心态往往与常人不同,对于一些所谓的“仙术”更容易轻信。

同时,骗子在取得太监信任后,除了骗取钱财外还能仰仗太监的权利横行不法,这般双重收益自然使太监成为骗子们作案的首选对象——不坑白不坑。

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5)

比如南京守备太监刘瑯就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他曾私自修筑了玉皇阁,还请了江湖骗子来炼丹。有个骗子知道刘瑯特别迷信,就常常以“帝命”的名义骗取刘瑯的钱财,一时所获颇丰。

但这个骗子还不满足,他知道刘瑯有条价值百镒的玉涤环,便谎称要刘瑯将这条玉涤环献给玉皇大帝,等刘瑯将东西拿出后,这个骗子便人不知鬼不觉的将宝贝偷走了。

像刘瑯这样被骗子坑了的太监数不胜数,正如明代有句俗语说:“三个性儿,不要惹他”。所谓三个性儿就是太监性儿、闺女性儿、秀才性儿。明代人之所以不愿招惹太监,就是因为太监的心性往往喜怒不定,如果没有对上太监的脾气,这些太监就如同妇女一样又哭又闹,一旦对上了太监脾气,这些太监又“头也可割与人”。

明朝民间故事最火点赞最高 三言二拍里的雷人故事(6)

如此人傻钱多,太监们自然成为骗子作案的理想对象,而大多数太监们受教育程度低又爱附庸风雅的习惯,更是让他们受骗后也不容易发现,从而成为骗子行骗的绝佳选择。

万历朝颇为得宠的太监魏学颜就信了江湖骗子一辈子。据《明代社会生活史》记载,魏学颜虽然多次被骗子欺骗,可他始终对骗子的骗术深信不疑,直到生命的尽头依然对骗子的话奉若神明。

如此至死不悔,也难怪明代的太监受害颇深。只可惜这些太监最终没能在骗子的加持下“飞升上仙”,而是化为一抔黄土,徒留给后世一段可笑又可叹的末日挽歌。这一场场的闹剧,也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明朝亡国前夜,表面繁荣下的社会病态。几百年后回望,除了啧啧称奇,亦有几多回味。

参考资料:《五杂俎》、《明史》、《明实录》、高文涛《明代江湖术士初探》、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这些雷人的冷知识,看懂一个别样的明朝

明知开封有毛病,北宋为什么不迁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